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农业政策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地方政策 > 内容

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3-02-04 10:37:30

(苏政发[2010]97号   2010年8月16日)

 

江苏正处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时期,推进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实现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要决策。新兴产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选择。为抢抓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提升我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特制订本计划(2010-2012年)。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以人才国际化、技术高端化、产业规模化、发展集约化为方向,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着力优化产业布局,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着力构筑人才高地,着力扩大市场需求,着力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创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一批创新型城市,努力把我省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区,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率先”打下坚实基础。

二、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倍增发展。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占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30%,增加值占GDP比重确保超过15%,力争达18%。

——重点领域率先突破。主攻100项关键核心技术,实施300个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5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形成2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的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产业基地,确立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到2012年,新兴产业领域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3%,技术对外依存度小于50%,新兴产业专利授权量占企业授权专利的比重达35%以上。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10000名以上高技能人才。

——集约效应显著增强。重点发展30条新兴产业链,建设30个省级以上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培育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500家创新型骨干龙头企业。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达100家,其中超百亿元企业达20家。

三、重点任务

(一)突破重点领域,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

新能源产业。把江苏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地位和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产业研发、制造和应用示范基地。到2012年,新能源产业销售收入达5000亿元。以规模生产、研发创新、市场应用为目标,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生物质能和核电装备等4大类产业领域,推动新能源产业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光伏产业重点发展高效低成本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集成系统与设备、电站控制系统等,实现销售收入3800亿元。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形成超过10000兆瓦的生产能力,光伏电池制造技术国际领先,光伏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风电产业重点发展2兆瓦以上陆上风电机组、3兆瓦及以上海上风电机组,以及大功率风电发电机、叶片、塔筒、高速齿轮箱等关键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900亿元,形成500万千瓦整机制造能力,确保我省风电机组生产能力全国首位、关键零部件国内市场份额占50%的地位。生物质能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质收集成型、直燃和掺烧设备与气化发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及沼气发电等发电机组。核电产业优先发展具有优势的核电站用海绵锆、核电级输电电缆、大型高品质铸锻件、泵、阀门和高等级压力容器等核电装备关键零配件,同时,重点发展核电用部件和组件。生物质和核电装备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

­新材料产业。确立我省新材料产业全国领先地位。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销售规模超10000亿元。以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器件集成化、制备技术绿色化为目标,重点发展我省制造业高端化所需的纳米材料、新型显示材料、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和新型金属材料等10类重点材料,销售规模达5400亿元。纳米材料重点发展半导体量子点纳米晶材料、纳米金属氧化物、光电及微电子纳米材料、纳米结构膜材料和纳米生物医用材料等。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大尺寸玻璃基板、薄膜场效应晶体管(TFT)、液晶料以及氮化镓材料和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及外延片等半导体照明器件。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重点发展高性能碳纤维、芳纶和高性能陶瓷纤维等。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发展高纯超细氧化铝粉体、陶瓷膜、介质陶瓷和磁性陶瓷,以及球形硅微粉、碳化硅和氮化硅等非氧化物陶瓷。新型金属材料重点发展核电用钢、高速列车用钢、石油钻井及石油天然气输送管材、特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用钢铁材料,镁合金、钛合金和轻质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及航天航空用高温合金、高温耐蚀材料等。

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集聚区和增长极。到2012年,全省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000亿元。以自主创新占领制高点,集约发展增强竞争力为目标,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两大产业领域,推动其成为我省的支柱产业。生物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工业、生物农业和生物环保等四大产品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300亿元,力争我省生物技术研发和产品制备技术全国领先。新医药产业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生物试剂、医用材料、医疗器械等六大产品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700亿元,力争新医药研发水平和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

节能环保产业。确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到2012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00亿元。依托节能环保重点工程,重点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节能服务和环保服务等产业。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装备、大气污染防治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装备、环境监测仪器、环保材料和药剂六大产品集群,实现销售收入1800亿元。节能服务业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服务机构,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提高节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环保服务业重点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以污水处理、大型燃煤电厂脱硫脱硝、城市垃圾、危险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为重点,以重点集聚区为依托,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全省具有总承包资质和能力的单位达10家。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确立江苏在世界软件和服务外包领域的重要地位,到2012年,全省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以建设全国最具竞争力的软件和服务外包强省为阶段性目标,树立“江苏软件和服务外包”品牌,实现软件和服务外包总量双倍增。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基础软件、数据库、应用软件、数字内容等软件产品和软件服务,突破一批影响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产业化,提高软件服务水平。全省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3600亿元,年均增长30%;软件出口达80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60-80万人。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研发设计外包、生物医药外包、动漫创意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外包五大外包服务,建立和完善接、发包服务平台,大力提升服务外包产业层次,抢占产业制高点。全省服务外包接包签约金额和执行金额分别突破250亿美元和180亿美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达60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60%。

物联网产业。将我省打造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先行区。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500亿元。以抢占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制高点为目标,依托物联网十大示范应用工程建设,重点培育物联网核心产业、物联网支撑产业和物联网带动产业三大产业领域。经济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和智能电网四大示范工程。公共管理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环保和智能灾害防控四大示范工程。公众服务领域物联网示范工程重点建设智能医护和智能家居等两大示范工程。

智能电网产业。确保我省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和智能二次系统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到2012年,智能电网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实现削减峰谷差4000兆瓦。围绕输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调度自动化、新能源智能接入和智能电网通信六大重点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智能电网储能设备、智能输变电设备、智能配用电设备和智能调度通信系统等六大装备。新能源并网及控制设备重点发展逆变器、并网控制器、轻型直流设备、运行监控装置等。智能电网储能设备重点发展电动汽车电池、空气压缩蓄能装置、飞轮设备、超级电容器等。智能输变电设备重点发展特高压变压器、特高压绝缘材料、短路电流限制器、碳纤维导线、输变电运行状态监测装置等。智能配用电设备重点发展非晶合金变压器、智能开关、智能电表等。智能调度通信系统重点发展各类智能传感器、各类专业通讯装置、遥控遥测装置、智能电网调度系统、故障诊断及自愈装置等。

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新能源汽车整车产品规模化、重要部件本地化、关键技术自主化、产品应用多样化为目标,重点发展新能源客车、乘用车和专用车三大类整车,初步形成部分类别重点整车和重要部件国内领先优势。到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销售收入力争突破500亿元,整车生产能力达1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我省汽车产量的比重达10%左右。新能源客车以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大中型客车,整车生产能力达1万辆。新能源乘用车以家庭和出租行业为重点,发展纯电动乘用车,整车生产能力达3万辆。新能源专用车以各类园区用车为重点,发展观光客车和区内短途交通客车;以市政、邮政、电力等特种公用行业为重点,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轻型商务专用车;到2012年,整车生产能力达6万辆。

(二)优化产业布局,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

优化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围绕六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条化为目标,采取“一区多园”、“联动开发”的方式,整合开发区资源,发展专业特色园区,促进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集聚,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断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拓展产业链。强化开发区产业链招商,围绕要素互补、生产营销环节互补、上下游产业配套,实现引来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增强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引导各类开发区集聚海内外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着力研发和转化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加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型示范园区,使之尽快成为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兴产业先导区、发展方式转变先行区。强化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的空间约束功能,按照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中产业布局的总体要求,促进相关产业和优势企业向园区、基地等集中,加快人才、资金、技术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形成创新型发展的空间布局。在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领域,着力打造泰州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构建形成以泰州“中国医药城”为中心,南京、苏州、连云港等地各具特色、差异发展的产业发展布局。在节能环保产业领域,重点支持建设宜兴水处理环保产业和盐城大气治理环保产业等六大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区。在光伏产业领域,构建形成以无锡为核心区,南京、苏州、常州、扬州、南通等地各具特色、相互支撑的产业发展布局。在物联网产业领域,构筑以无锡为产业核心区,苏州、南京为产业支撑区,其他为应用示范先行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格局。

建设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按照有发展重点、有重大项目、有创新载体、有系统支撑的要求,重点建设30个产业链长、资源循环利用、基础配套完备、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强化专业分工,降低创新成本,优化要素配置,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到2012年,特色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超1.5万亿元,基地内的新兴产业产值占全省新兴产业产值的比重超过50%。重点建设和推进国际有影响力、国内领先的昆山平板显示特色产业基地,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南京智能电网特色产业基地,研发水平国内领先的苏州纳米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行业规模领先、技术先进的徐州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等,从而在全省形成一批以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新能源、智能电网、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材料、光电、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软件、服务外包以及物联网为重点领域的特色产业基地,并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基地的整合功能,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加快构建新兴产业产业链。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中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每年实施100项以上重大产业化项目,通过政府引导,带动千亿投资,实现万亿销售。积极引导民间投资进入新兴产业领域,实施1000个以上中小型新兴产业项目。

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促进各类要素向新兴产业优势企业集中,对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以上、年增长率达25%以上、建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综合竞争力处于国内同行前三位的重点企业,全力扶持和培育,聚合资金和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集聚人才、市场、管理和服务优势资源,尽快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着力提高产品技术水平,为龙头骨干企业提供协作配套,形成集群优势。

完善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整合创新资源,促进科教资源和产业资源融合,重点发挥南京、无锡、苏州、常州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作用,使之成为特色产业基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选择一批产业基础好、创新能力强的县(市、区)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试点,完善城市创新体系,促进城市创新和产业创新互动发展。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和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兴产业发展。提升研发、设计、营销和售后服务水平,加强与全球跨国公司在研发、设计、物流等核心环节的战略合作,实现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三)攻克核心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确定100项关键核心技术,明确主攻方向,落实工作任务,加快攻关步伐。发挥重点研究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和创新型龙头企业的作用,集成创新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转化一批引导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技术储备,努力满足当前和长远新兴产业发展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在传感信息、纳米材料、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新型环保、智能电网等已具有一定基础的领域,加快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跨领域的集成创新,构建产业核心技术创新链。到2012年,建设50个以上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大创新成果转化力度。以传感网、智能电网、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纳米等为重点,推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强化目标导向,吸引更多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落户江苏,促进国内先进技术加快向新兴产业转移和转化。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建设,推动高新园区、开发区、企业及地方与高校院所联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网,及时发布最新科技成果、企业重大科技需求,并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到2012年,建设20个以上新兴产业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推进技术标准体系和产品品牌建设。加快实施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专项,强化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行业协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提高我省在技术标准领域的“话语权”。2010-2012年,实施重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专项50项。加快新兴产业产品品牌化,推进产业集群商标和区域品牌集群建设,支持企业利用自主品牌开展对外投资和国际化经营。到2012年,建设20个新兴产业品牌培育基地,形成200个国内外知名品牌、50个商务部和省重点扶持的出口品牌。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认真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加快建立富有活力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积极引导企业介入高校、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强化科研应用导向,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校企联盟”等多种合作载体,联合承担科技计划、开展技术研发、制定技术标准、转化科技成果,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或并购国外研发机构,鼓励和引导国外研发机构与我省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积极利用全球资源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国家鼓励民营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着力发挥民营科技型企业在发展新兴产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双百工程”,集成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促进掌握核心技术的本土企业不断涌现,形成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到2012年,培育500家重点创新型企业,打造500个重大自主创新产品。

加强产业创新载体建设。启动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在高校布局建设一批面向新兴产业的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立足国际科技前沿,加强应用基础科学研究。集成各方力量,扎实推进新兴产业领域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产业技术创新的重要引领作用。汇集和整合国内外科技人才资源,依托高校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和改制科研院所,加快建设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展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关键技术攻关、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及服务。大力推进企业创新载体建设,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达600家,其中,70%以上为本土企业研发中心。力争70%以上的新兴产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并打造若干设施先进、创新能力强、海内外知名的品牌研发机构。

(四)突破人才瓶颈,构建人才国际化高地

加快高端专业人才引进。按照“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引来一批创新产品;引进一个创业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的要求,围绕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企业科技创新需求、关键技术难题攻关需要,创新人才引进方法,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及企业联合引才,建立不求所在、但求所有的“柔性引才”机制,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国际性人才、领军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及培育工程,引进更多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推动国内外高端专业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我省发展新兴产业服务。到2012年,培养和引进100个以上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1000名以上高端专业人才。

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结合高校重点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新兴产业领域专业建设,构建新兴产业学科体系,三年内高校新增专业的70%以上要与新兴产业有关。依托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及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制订更加优惠的政策,引导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开展合作开发,着力培养一批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依托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基地,以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推动万名研究生、万名高技能人才、千名博士后、百名院士及其团队进入企业创新创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依托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骨干企业共建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劳动者。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新增100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加强科技企业家队伍建设。以新兴产业为重点,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加强科技企业家与高校的互动交流,到2012年,选聘300名新兴产业领域的优秀科技企业家到高校担任兼职教授,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提升新兴产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与科技企业家的密切合作,构建“海外人才+企业家”的创新团队模式。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留学生创业园、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等建设,促进新兴产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持续涌现,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家。组织实施科技企业家培训计划,开展多形式新兴产业领域科技型企业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培训活动,提升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扩大市场需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强化政府引导。重视挖掘国内外市场需求,推进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应用。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产业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优先予以采购。加快建立政府补贴和重大建设项目工程采购制度,对新兴产业自主创新产品招标予以加分,促进首台(套)自主装备使用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政府首购和订购的激励作用。完善各类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政策,对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头条、头套、头台设备,鼓励无偿优先使用。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药品目录。实行出口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并探索通过政府间援助项目帮助企业拓展境外市场的新路径。

引导企业拓展市场。促进企业由生产制造向营销服务延伸,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扩大,鼓励企业运用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模式。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新能源应用、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挥有利于扩大市场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兼并、参股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拓展市场,形成一批规模大、辐射广、带动力强的国际性企业。组织新兴产业龙头骨干企业、知名品牌产品参加国际国内大型展览展销会,提高新兴产业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

实施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围绕缓解环境资源制约等紧迫需求,选择尚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实施绿色发展、惠民服务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改变,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依托我省光伏产业优势,选择学校、社区、厂房、沿海滩涂等设施和场地,重点实施“屋顶并网发电工程”、“建筑一体化并网发电工程”和“地面并网电站工程”三大示范工程,建成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500兆瓦,建设陆上风电200万千瓦、海上风电100万千瓦,建成风力并网发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以LED节能灯、高效节能家电等为重点,制订优惠政策,实施节能产品应用示范惠民工程,建设一批LED节能产品应用示范城市、应用示范园区和应用示范街道。实施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工程,在全省各类景区、园区率先示范应用新能源专用车,力争在全省主要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实现出租汽车“新能源化”。

(六)加大改革力度,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和海外资金等进入新兴产业领域,扩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投资规模,到2012年,力争规模达万亿级的社会资金投资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引导国有企业通过股权调整、兼并重组、引入增量投资等方式优化整合同类业务,推进优质资源重点投资新兴产业发展。进一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放宽投资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利用产权市场组合民间资本,促进产权合理流动,开展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有序梯度转移,主动投资建设生物医药、信息网络、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鼓励建立多元化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金和海外资本进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扩大投资效应。

增强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遴选100户新兴产业省级重点扶持企业、1000户潜力中小企业,实施“百企顾问”和“千企入库”计划,加大金融对新兴产业的支持。着力培育科技金融机构,地方城市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在每个省辖市设立一家科技支行,重点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积极开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在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内设立一家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重点支持新兴产业企业。研究制订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抵(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积极探索成立科技担保公司,科技担保公司全年科技贷款担保业务占全部业务量高于30%,优先列为省再担保公司的主办担保机构,再担保费率可适当降低。积极组建科技保险机构,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加强新险种研发,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积极推动业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企业在境内主板上市,支持业绩突出、成长性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或创业板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探索设立非上市科技创新型公司柜台交易系统,活跃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交易,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探索推进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发行机制。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严厉查处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移营造良好环境。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预警工作,定期发布新兴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有可能发生的涉及面广、影响较大的知识产权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等提出预警,及时提供控制和组织应对措施。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工作机制,提高应对重大知识产权纠纷的能力,引导企业由被动应付知识产权竞争挑战到主动运用知识产权规则转变。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帮助市场主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重点对中小企业和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提供援助。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规划引导

­加强新兴产业规划与长三角区域发展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资源环境和重大科技专项等规划的衔接,促进不同层面、不同领域规划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苏南创新型经济领头作用,积极把苏南创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区。同时,加强六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十二五”新兴产业规划的对接,力争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充分发挥新兴产业规划纲要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指导性作用,加快优质资源向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各地、各部门按照六大新兴产业规划的要求,分产业制订行动计划,提出年度工作目标、主攻方向、具体措施和工作安排,进一步分解细化新兴产业发展任务,推动规划和倍增计划任务的有效落实。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修订和完善规划。

(二)加大政策支持

在用足用好现有支持企业和科技创新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及现有政策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2010年,财政新增安排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引导资金10亿元,加上原有用于扶持新兴产业的专项资金,总额达30亿元,重点用于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新兴产业的培育,用于对新兴产业科技研发、孵化以及市场培育等重点环节的扶持,用于光伏发电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的补贴。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等推广应用。对集聚集约明显、带动度大、评比认定的特色产业基地,省财政给予一定的奖励。设立省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鼓励信托投资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更多地吸纳民间资本和省外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优质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投资。通过政府资金的引导,社会资本和海外资金跟进,形成千亿规模的创业资本、万亿规模的投资资本,实现资本和知识、资本和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建立工作机制

省人民政府成立省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省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和分工具体推进。联席会议对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进行统筹协调,研究制订发展目标,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推进落实重大项目,组织实施工作考核。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按照分工,督促相关部门制订、落实年度工作计划,确保各专项规划纲要的实施,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各级人民政府要抓紧提出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工作方案,建立相应的工作推进机制,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协调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加大新兴产业发展重要性和政策举措的宣传力度,及时推广全省新兴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形成有利于新兴产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四)完善统计考核

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合理界定统计范围,全方位科学统计新兴产业有关数据,确保真实反映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为掌握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强工作考核提供重要依据。积极做好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和目录的分析研究工作,加强前瞻性研究,引导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把新兴产业发展纳入我省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的考核评价。对发展新兴产业领域贡献重大的单位、个人及团队予以表彰和奖励。切实加强对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

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新兴产业倍增计划,结合各自职责制订相应工作方案和推进措施。

 

上一篇: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
下一篇:青岛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