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现状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设施蔬菜产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节能、低碳、低成本的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一)发展成效巨大
1.保障了蔬菜周年供应
截至2013年底,我国设施蔬菜面积近370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95万余公顷,塑料大中棚近170万公顷,日光温室和塑料大中棚蔬菜面积约占设施蔬菜总面积的72%;设施蔬菜产量2.5亿吨左右,人均占有量180千克以上,约占当年蔬菜总产量的32%。设施栽培的主要蔬菜种类包括茄果类、瓜类、豆类、甘蓝类、白菜类、葱蒜类、叶菜类、多年生类、食用菌类等10余大类的上百种。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为我国蔬菜周年均衡供应提供了重要保障。
2.促进了农民增收
设施蔬菜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集约化程度、科技含量以及比较效益都很高,目前投入产出比可达1:4.5,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集成、高产出的产业。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值是大田作物的25倍以上,是露地蔬菜的10倍以上,因此,从事设施蔬菜生产的农民人均年收入显著提高。设施蔬菜在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带动了城乡劳动力就业
设施蔬菜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据调查,在农户间互换帮工情况下,每个劳动力可经营0.10~0.13公顷设施蔬菜,全国近370万公顷设施蔬菜至少可解决2700多万人就业。同时,带动了农资、建材、温室制造和商业物流等相关产业发展,创造了150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各地妥善缓解城乡就业压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4.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我国南方地区采用避雨栽培,可以在夏季高温、高湿季节进行蔬菜生产,提高了设施和土地的利用率。设施蔬菜使北方冬闲变冬忙,其中日光温室可在-28℃以上地区不加温全季节生产蔬菜,充分利用了太阳光能和土地,大幅度提高了能源和土地等资源利用率。特别是设施蔬菜生产对荒坡荒滩等非耕地的开发利用,为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开辟了新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特色明显
1.以低碳节能生产为主
基于经济基础较弱、消费水平偏低、能源短缺等基本国情,我国设施蔬菜选择了一条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独创的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蔬菜配套栽培模式与技术,在冬春日照百分率≥50%、最低温度-28℃以上的地区,可常年不加温生产喜温蔬菜。这种节能日光温室与我国传统加温温室相比,平均年节省标准煤375吨/公顷以上,全国95万余公顷节能日光温室每年可节省近3600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了83000余万吨CO2、270余万吨SO2、230余万吨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与现代化加温温室相比,其节能减排贡献额还要提高2~4倍。在全球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今天,此项温室节能技术,受到国际相关学者和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2.以低成本简易设施为主
我国蔬菜价位偏低,农民投资能力弱,蔬菜设施多以造价低的简易设施为主。如目前用于蔬菜生产的近170万公顷塑料大中棚,竹木骨架结构约占60%;95万余公顷日光温室,竹木土墙架构约占70%。目前,虽然已经发展了部分钢骨架结构日光温室,但墙体仍以土墙为主。
3.以多种茬口果菜栽培为主
我国设施类型多样,为节省能源,主要按设施结构性能安排适宜茬口和蔬菜种类。节能日光温室的温光性能能够满足喜温果菜安全越冬生产,多采取一年一大茬的长季节栽培;普通日光温室的温光性能难以满足喜温果菜安全越冬生产,多采取早春和秋冬两茬栽培;夏季凉爽和冬季温暖地区多采取日光温室冬春茬和夏秋茬果菜栽培;塑料大中棚除华南和江南部分地区可通过多层内保温覆盖进行果菜长季节栽培外,其他地区多实行春提前和秋延后两茬栽培。
(三)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科学统一规划
设施蔬菜发展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引导不足。各地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较大,设施类型、栽培制度、作物种类、栽培技术等缺乏区域特色,比较优势不明显。一些设施蔬菜生产园区规划设计不科学,田间布局不合理,水电路不配套,生产效益不高。设施设计与建造缺乏标准,同一地区设施类型和结构五花八门,一些地区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区设施结构类型,未能按照当地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进行设施结构科学设计,日光温室采光、蓄热和保温设计及建造不合理,室内环境不理想。
2.环境调控能力不足
设施结构普遍比较简陋,设施环境调控仍多以人工为主,缺乏环境自动调控,总体环境调控能力较差。设施结构及其环境调控的现状,不仅制约了设施蔬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而且导致频发的冷、冻、风、雪、涝等自然灾害影响了设施蔬菜生产的稳定性。
3.土壤连作障碍严重
随着设施蔬菜连作年限增加,特别是肥水管理不科学,导致设施蔬菜土壤连作障碍越来越重。一方面,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加重,一些地区土壤pH已降至5.0以下,土壤EC值超过蔬菜发生生育障碍临界值的2倍以上,中微量元素缺乏,生理病害趋重,蔬菜产量和品质降低。另一方面,设施蔬菜病虫种类增多,新病虫害或疑难病虫害不断出现,加大了蔬菜病虫害安全防控难度,导致病虫害发生重、用药多、防效差,严重影响产量、品质和安全性。
4.生产效率普遍较低
一方面,设施蔬菜专用品种不足,集约化育苗的供苗率低,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不完备,缺乏适合不同地区和不同设施类型与栽培模式的蔬菜栽培量化技术标准,设施蔬菜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到位率不高,导致蔬菜产量和品质低。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低,劳动强度大,经营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一家一户设施蔬菜生产与大市场尚未形成有效衔接体系,也导致产品营销效益低。
二、市场分析
(一)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以满足国内消费市场为主。近年来,国内蔬菜消费水平总体稳定,生产总量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个别蔬菜种类周年供应不均衡,总体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以及人们对蔬菜商品质量和供应均衡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蔬菜的需求仍将呈刚性增长。
据预测,到2020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将有1亿多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同时,新增人口8000万以上,总计新增消费商品菜人口约2亿人,年需新增商品菜消费量3650万吨,加上30%左右的流通损耗,需增加5200余万吨原菜(按蔬菜采收环节计)。按照2013年全国设施蔬菜总产量约占整个蔬菜产量32%的比例计算,新增消费商品菜人口需增加设施蔬菜1600余万吨。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设施蔬菜的需求量会相应提高。除了寒冷季节设施蔬菜防寒生产以外,炎热夏季、多雨季节遮阳和避雨设施蔬菜生产将会进一步增加,以提高逆境条件下的蔬菜产量。按2020年设施蔬菜需求量占蔬菜总产量比重由目前的约32%增至40%计算,则该环节设施蔬菜需求量将增加6800余万吨。
依据上述新增设施蔬菜需求总量,并按照2020年设施蔬菜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0%计算,全国需新增设施蔬菜面积40万公顷以上。另外,随着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塑料大中棚及日光温室蔬菜面积占蔬菜设施总面积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塑料小棚的比重将逐渐减少。如果按照塑料大中棚及日光温室蔬菜面积占设施蔬菜总面积比重再提高10个百分点,即达到约82%计算,则日光温室和塑料大中棚面积需增加70余万公顷,即达到约336万公顷。
(二)竞争力分析
1.市场竞争力分析
设施蔬菜生产的设施、人工、种苗、农资等投入均高于露地蔬菜,因此设施蔬菜生产成本高于露地蔬菜生产成本。据调查,大棚番茄、黄瓜、茄子、青椒等生产成本约为当地露地生产的1.5倍左右。
然而,设施蔬菜主要是在露地不能生产的地区和季节进行蔬菜生产,因此设施蔬菜的产销成本需要与外地调运的露地蔬菜产销成本比较。据调查,目前我国每千克蔬菜运输成本约为0.5元/1000公里,按露地蔬菜生产成本低于设施蔬菜1.0元/千克计算,则最经济的运输销售半径约为2000公里,这样海南瓜菜的最远运销区域为华中地区。如果以北京为目标消费市场,海南到北京的距离约为3100公里,公路运输时间大致为5天,瓜菜运费每千克1.4元左右,这样海南露地瓜菜运到北京的成本将高于北京本地设施瓜菜生产成本。此外,外运蔬菜途中损耗严重,鲜活度和营养价值大幅下降。多数蔬菜经3天贮运维生素含量会降低一半以上。尤其是当遭遇较重自然灾害导致交通困难时,靠远途运输难以保障蔬菜市场供应。由此可见,设施蔬菜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保障作用都十分明显。
2.单产水平竞争力分析
设施蔬菜与露地蔬菜相比,提高了复种指数(大棚蔬菜生育期延长60~90天,节能日光温室延长半年),增加了土地和光热资源的利用率。如南方利用大中棚等设施可使蔬菜生产的复种指数达到3.5以上,而露地蔬菜生产的复种指数只有2.7。因此,设施蔬菜单产一般均高于露地蔬菜单产。据调查,大棚番茄、黄瓜单产约为同地区露地单产的1.2倍、1.3倍,设施蔬菜的单产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目前,我国节能日光温室黄瓜、番茄等蔬菜平均单产仅是全国高产记录的1/5~1/4,设施蔬菜单产的增长潜力仍很巨大。
3.质量安全竞争力分析
同露地蔬菜相比,设施蔬菜可通过防寒保温、遮阳降温、阻隔防虫、避雨控湿防病等措施抑制病虫害发生,实现不用或少用农药,保障蔬菜质量安全。南方高温暴雨夏季,推广叶菜防虫网覆盖栽培技术,从播种到叶菜上市全程覆盖,避免害虫进入,可最大限度减少农药用量,同时可避免高温暴雨等灾害天气的不利影响,产品品质优良。北方推广多功能防雾无滴棚膜和膜下滴灌(暗灌)配套技术,设施内空气湿度降低20%~30%,能有效抑制病害发生,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
4.资源利用和应急能力竞争力分析
我国荒山荒坡、滩涂湖泊、沙漠沟坡区域较多,大约占我围国土面积的1/3,大部分荒废不可利用。设施蔬菜可以在这些区域通过无土栽培、有机栽培、生态环境调控等技术,较好地有效利用并创造效益。在自然资源利用上,通过设施蔬菜栽培可以提高光、热、水、气、肥等利用率50%以上,可以生产出更多的绿色植物产品。同时,设施蔬菜不仅抗灾减灾功能突出,而且能在灾后快速恢复生产和抗灾育苗自救中发挥关键作用。2008年初南方冰雪灾害、2009年秋末冬初北方雨雪灾时,设施蔬菜生产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抗灾保供作用。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确保城乡蔬菜市场安全供应和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现代农业的要求,立足现有设施蔬菜产业的区域优势,以科学高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提高设施蔬菜整体生产能力为核心,以提升设施蔬菜生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产业化、信息化为重点,积极推进现有设施升级换代和提质增产增效,科学规划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为主体的设施蔬菜产业布局,为科学制定设施蔬菜产业扶持政策、确保设施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按照低成本、节能和高效的生产模式,冬季以充分利用日光和节能保温为主,夏季以遮阳降温为主,多雨季节以避雨、通风、降湿为主。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低成本的竹木、水泥混合结构设施,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发展钢架结构设施,适度发展先进高端的现代生产设施。设施蔬菜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要与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条件相适宜,避免盲目超前发展。
2.尊重市场需求原则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保障市场供应和满足城乡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分区域合理确定设施类型、种植面积、栽培品种、种植茬口、上市时间及合理运输距离,以适应人们对设施蔬菜均衡优质多样的市场需求和经济要求。
3.合理利用资源原则
根据区域气候、生产资源、生产方式、种植传统等特点,坚持效益优先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选择基础条件好、资源优势强的区域,充分挖掘设施蔬菜生产潜能,形成区域产业优势。
4.注重粮菜统筹原则
在保障粮食安全、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中低产田、冬闲田、非耕地、丘陵山地等发展设施蔬菜生产,科学合理利用土壤肥力、栽培季节、栽培模式和病虫控制等综合功效,发挥稳粮增效的设施蔬菜生产。
5.依靠科技支撑原则
要广泛应用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设施蔬菜生产新装备、新材料、新品种、新肥药、新种苗和新模式,着力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机械化作业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设施蔬菜的科技含量及单产水平,降低用工成本,增强设施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任务目标
1.总体任务目标
按照节能、低成本、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设施蔬菜发展道路,以生产设施合理、蔬菜种类多样、生产手段先进、生产过程规范、产品供应均衡为总目标,加快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完善设施蔬菜基础设施,推进设施装备规范及配套。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普及推广,强化工程、环境、生物及信息技术集成。拓展设施蔬菜生产领域,挖掘生产潜能。提高设施蔬菜技术管理水平,实现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2.具体任务目标
——重点区域适度扩大规模。按照国家发改委、农业部2011年发布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重点在黄淮海、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及西北等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到2020年,全国新增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面积70万公顷以上,改造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面积70万公顷,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总面积达336万公顷,产量28650万吨。
——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推行设施标准化,积极推进现代设施环境调控技术应用,提高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设施蔬菜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
——提升产品质量。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特色设施蔬菜产品,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降低农药残留,全面提高设施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产品均匀一致、形态美观、新鲜洁净。
——均衡市场供应。根据市场需求科学配置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遮阳棚等设施,合理安排种植品种和茬口,构建设施蔬菜周年生产体系,协调区域间、季节间各品种淡旺季上市量差,主要蔬菜淡旺季平均价差稳定在2倍以内。
——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大力探索设施蔬菜园区化、产业化高效经营管理模式。到2020年,力争全国设施蔬菜总产值超过10000亿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10%以上。
——提高资源利用率。太阳能利用率提高10%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20%以上,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以上,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利用。
四、生产区域布局
(一)东北温带区
1.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本区域地处北纬42°~48°,东经112°~134°,包括辽(中北部)、吉、黑(中南部)、蒙(东部)等4省(区)。可分为3个亚区:东北温带亚区,北纬42°~44°,东经112°~131°,包括辽宁中北部、吉林东南部和内蒙古东南部等地区。东北冷温带亚区,北纬44°~46°,东经117°~132°,包括内蒙古东中部、吉林西北部和黑龙江南部等地区。东北寒温带亚区,北纬46°~48°,东经115°~134°,包括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中部等地区。
(2) 气候特点:本区域无霜期120~155天。光资源充足,年日照时数2500~30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56%~70%。热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4800~5800MJ/m2,年平均气温1~8℃,1月平均气温-20~-10℃,极端最低气温-41~-26℃,极端最高气温32~42℃。降水量350~800mm,4~9月占80%。属次大风压区(最大风速20~23m/s)和大雪压区(最大积雪深度0.1~0.5m)。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风害、雪害、低温冷害、夏季高温高湿等。
(3)市场容量:本区域人口近8000万,城市人口3000余万。冬半年有6到7个月不能露地生产蔬菜,需蔬菜约800万吨。按损耗30%计算,需蔬菜1100万吨左右。如果其中30%需当地当时生产,则需冬半年蔬菜生产用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6万余公顷(净面积),占地面积约13万公顷。如果夏半年90%(其中70%为设施蔬菜)需当地当时生产,还需塑料大中棚7万公顷左右。此外,本区域蔬菜还销往东欧及东北亚地区,市场需求量大。本区域发展设施蔬菜具备市场运距短、供应及时、产品新鲜、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但一次性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逆境生育障碍易发生。
(4)发展基础:本区域2013年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12.7万公顷,产量880万吨。其中,日光温室面积3.9万公顷、产量270万吨,塑料大中棚画积8.8万公顷、产量610万吨。重点县(市、区)33个。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14.7万公顷(占地面积26.7万公顷),播种面积26.7万公顷,产量1300万吨。按地区布局,东北温带亚区8.7万公顷、产量800万吨,东北冷温带亚区4.7万公顷、产量400万吨,东北寒温带亚区1.3万公顷、产量100万吨。按设施类型布局,日光温室5.7万公顷、产量700万吨(冬半年产量400万吨),塑料大中棚9万公顷、产量600万吨。需新增设施2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1.8万公顷。另需改造日光温室2万公顷。
3.主攻方向
(1)设施类型:本区域以第三代节能型日光温室为主,兼顾塑料大中棚。东北温带亚区以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果菜全季节生产为主,东北冷温带亚区以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冬季叶菜、春夏秋果菜生产为主,东北寒温带亚区以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春夏秋果菜生产为主。
(2)主要措施:冬季加强蓄热增温和保温防寒。日光温室内设热风炉等临时加温设施,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推广高产优质标准化栽培技术。发展南北双向日光温室或日光温室间建塑料大中棚,提高土地利用率。
(3)目标市场:以东北地区当地市场为主,兼顾发展东欧和东北亚市场。
(4)主栽种类:日光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果菜及芹菜、韭菜等喜凉蔬菜,塑料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叶菜类等蔬菜。
(5)供应期:东北温带亚区日光温室9月至翌年7月,塑料大中棚5月中旬至7月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东北冷温带亚区日光温室2月下旬至7月下旬、9月上旬至12月上旬,塑料大中棚5月中旬至7月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东北寒温带亚区日光温室3月中旬至11月下旬,塑料大中棚5月下旬至7月下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
(二)黄淮海与环渤海暖温区
1.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本区域地处北纬32°~42°,东经112°~126°,包括辽(东西南部)、京、津、蒙(赤峰和乌兰察布地区)、晋、冀、鲁、豫、皖(中北部)、苏(中北部)等10省(市、区)。可分为3个亚区:环渤海温带亚区,北纬38°~42°,东经112°~126°,包括辽宁东西南部、北京、天津、河北中北部和内蒙古赤峰及乌兰察布等地区。黄河中下游流域暖温带亚区,北纬35°~38°,东经112°~122°,包括山西、河北南部、山东、河南北部等地区。淮河流域暖温带亚区,北纬32°~35°,东经112°~120°,包括河南中南部、安徽中北部、江苏中北部等地区。
(2)气候特点:本区域无霜期155~220天。光资源丰富,多数地区年日照时数2000~2800小时,部分地区最低年日照时数1550小时。热资源充足,全年太阳总辐射3100~6100MJ/m2,年平均气温8~15℃,1月平均气温-10~2℃,极端最低气温-34~-11℃,极端最高气温34~44℃。其中,环渤海温带亚区1月平均气温-10~-7℃,7月平均气温22~24℃,≥0℃天数220~260天,起于3月中下旬,止于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10℃积温250 0~350 0℃,日平均气温≤10℃天数18 0 天以上;黄河中下游流域暖温带亚区1月平均气温-10~0℃,7月平均气温21~28℃,≥0℃天数 22 0~310 天,起于2月中旬至3月中下旬,止于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日平均气温≥10℃积温3000~4500℃,日平均气温≤10℃天数近170天;淮河流域暖温带亚区1月平均气温0~2℃,7月平均气温27℃,日平均气温≥25℃天数57~81天,≥0℃起于2月上中旬,止于12月中旬至1月上旬,≥10℃积温4390~5627℃。降水量400~1200mm,4~9月占90%。属次大风压区(最大风速22~24m/s)和次大雪压区(最大积雪深度0.2~0.5m)。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风害、低温冷害、夏季高温高湿等。
(3)市场容量:本区域人口近5.0亿,城市人口2.5亿。冬半年有4到6个月不能露地生产蔬菜,需蔬菜约3700万吨。按损耗30%计算,需蔬菜5200万吨左右。如果其中50%需当地当时生产,则需冬半年蔬菜生产用高效节能日光温室53万余公顷(净面积),占地面积约113万公顷。如果夏半年90%(其中70%为设施蔬菜)需当地当时生产,还需大中棚67万公顷左右。此外,本区域蔬菜还销往我国三北地区及东欧、东北亚等地区,市场需求量大。本区域发展设施蔬菜具备市场运距短、供应及时、产品新鲜、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等优势。
(4)发展基础:本区域2013年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153.3万公顷,产量15700万吨。其中,日光温室面积73.3万公顷、产量8600多万吨,塑料大中棚面积80万公顷、产量7100多万吨。重点县(市、区)245个。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186.3万公顷(占地面积320万公顷),播种面积367万公顷,产量18000万吨。按地区布局,环渤海温带亚区87万公顷、产量9000万吨,黄河中下游流域暖温带亚区67万公顷、产量6500万吨,淮河流域暖温带亚区32.3万公顷、产量2500万吨。按设施类型布局,日光温室86.3万公顷、产量9500万吨,塑料大中棚100万公顷、产量8500万吨。设施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品种综合应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实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部分产品实现包装、分级,满足市场供应和质量安全需求。需新增设施33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13.7万公顷。另需改造日光温室33万公顷。
3.主攻方向
(1)设施类型:环渤海温带亚区以第三代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中棚为辅。黄河中下游流域暖温带亚区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与塑料大中棚并重;淮河流域暖温带亚区以塑料大中棚为主,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为辅。日光温室结构标准应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避免盲目照搬。
(2)主要措施:冬季加强蓄热增温和保温防寒。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夏季采取短期遮阳降温栽培,推广高产优质标准化栽培技术。提升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效率。开发应用新材料、新棚型。发展双屋面日光温室或日光温室间建塑料大中棚,提高土地利用率。
(3)目标市场:内销、外销相结合,逐步扩大外销量。以当地及三北地区、长江流域冬春淡季市场为主,逐步扩大东欧和东北亚市场。
(4)主栽种类:日光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果菜及芹菜、韭菜等喜凉叶菜,塑料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果菜及油菜、茼蒿等叶菜类蔬菜。外销蔬菜以耐贮运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菜豆等果菜及韭菜、芹菜等叶菜类蔬菜为主。
(5)供应期:日光温室9月至翌年7月,塑料大中棚4月至6月、9月至11月。
(三)西北温带干旱及青藏高寒区
1.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本区域包括新、甘、宁、陕、青、藏及蒙(中西部)等7省(区)。可分为3个亚区。青藏高寒亚区,包括西藏东中部、青海东中部等地区。新疆冷温带干旱亚区,包括新疆等地区。陕甘宁蒙温带半干旱亚区,包括陕西、宁夏、甘肃及内蒙古中西部等地区。
(2)气候特点:本区域南北跨度较大,地形复杂,气候变化大。无霜期50~260天。光资源丰富,年日照时数2000~33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48%~80%。热资源充足,年太阳总辐射4200~8400MJ/m2,年平均温度5~14℃。降水量30~590mm。属次大风压区和局部大雪压区(最大积雪深度0.5m以上)。其中,青藏高寒亚区为高原寒冷区,新疆冷温带干旱亚区太阳能丰富、属次大风压区和大雪压及次大雪压区,陕甘宁蒙温带半干旱亚区大部地区太阳能丰富,为次大风区和低雪压区。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风害、沙暴、低温冷害、冰雹、夏季高温、暴雨等。
(3)市场容量:本区域人口近1.0亿,城市人口3000余万。冬半年有3到7个月不能露地生产蔬菜,需蔬菜约700万吨。按损耗30%计算,需蔬菜1000万吨左右。如果其中60%需当地当时生产,则需要冬半年蔬菜生产用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13.3万公顷(净面积)。本区域地广人稀,运距较大,宜发展耐贮运设施蔬菜。发展设施蔬菜具备市场需求量大、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经济效益较好等优势。但一次性投入大、生产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逆境生育障碍易发生。
(4)发展基础:本区域2013年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30.7万公顷,产量1690万吨。其中,日光温室面积12.7万公顷、产量900万吨,塑料大中棚面积18万公顷、产量790万吨。不同亚区中,青藏高寒亚区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0.9万公顷,新疆冷温带干旱亚区4.8万公顷,陕甘宁蒙温带半干旱亚区25万公顷。重点县(市、区)57个。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日光温室、塑料大中棚蔬菜种植面积39.3万公顷(占地面积54.7万公顷),播种面积66.7万公顷,产量2700万吨。按地区布局,青藏高寒亚区2万公顷,新疆冷温带干旱亚区5.3万公顷,陕甘宁蒙温带半干旱亚区32万公顷。按设施类型布局,日光温室20万公顷、产量1800万吨,塑料大中棚19.3万公顷、产量900万吨。设施蔬菜生产新技术、新材料、新品种综合应用率达90%以上。采用节水灌溉和无公害生产技术,产品质量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部分实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部分产品实现包装、分级,产品满足市场数量、质量需求。需新增设施8.6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7.3万公顷。另需改造日光温室6.7万公顷。
3.主攻方向
(1)设施类型:本区域以高效节能型日光温室为主,塑料大中棚为辅。日光温室结构标准应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避免盲目照搬。
(2)主要措施:冬季加强蓄热增温和保温防寒。日光温室内设热风炉等临时加温设施,尽量增加光照强度和时间。采用地膜覆盖栽培,陕甘宁蒙温带半干旱亚区夏季采取短期遮阳降温栽培,推广无害化高产优质规范栽培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南北双向日光温室或日光温室间建塑料大中棚。
(3)目标市场:以本区域当地市场为主,兼顾发展独联体国家市场。
(4)主栽种类:日光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瓜菜及芹菜、韭菜、莴苣等喜凉蔬菜,塑料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果菜及花椰菜、油菜、茼蒿等蔬菜。外销蔬菜以耐贮运的番茄、辣椒、茄子、菜豆等果菜及韭菜、芹菜等叶菜类蔬菜为主。
(5)供应期:日光温室9月至翌年7月,塑料大中棚3月至6月、9月至11月。
(四)长江流域亚热带多雨区
1.基本情况
(1)区域地理位置:本 区 域 地 处 北 纬27°~32°,东经98°~122°,秦岭-淮河以南、南岭-武夷山以北、四川西部-云贵高原以东的长江流域各地,包括川、渝、滇(北部)、黔、鄂、湘、赣、沪、浙、苏(南部)、皖(南部)、闽(北部)等12个省(市)。可分为3个亚区。长江上游流域亚热带亚区,东经98°~109°,包括四川、重庆、云南北部、贵州4省(市)等地区。长江中游流域亚热带亚区,地处东经109°~117°,包括湖北、湖南、江西3省等地区。长江下游流域亚热带亚区,地处东经117°~122°,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5省(市)等地区。
(2)气候特点:本区域范围广、地理地貌复杂。无霜期200~320天。光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均匀,日照时数差异较大,大部地区冬季寡照,年日照时数1000~23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0%~65%。热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3350~5020MJ/m2,年平均气温10~20℃。降水量800~2000m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部地区地处0℃等温线以南,5℃等温线以北。主要气象灾害为冬春季阴雨寡照,夏季高温高湿等。
(3)市场容量:本区域人口近5亿,城市人口2亿。冬半年需蔬菜约5000万吨。按损耗30%计算,需蔬菜7000万吨左右。如果其中50%需当地当时生产,需冬半年蔬菜生产用塑料大中棚80万公顷(净面积),占地面积约100万公顷。如果夏半年90%(其中70%为设施蔬菜),则需遮阳、避雨塑料大中棚86.7万公顷(净面积),占地面积约106.7万公顷。本区域冬季设施蔬菜可销往三北和东南亚地区,具备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冬闲田等优势。
(4)发展基础:本区域2013年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种植面积73.3万公顷,产量3550万吨。重点县(市、区)89个。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种植面积86.7万公顷(占地面积106.7万公顷),播种面积146.7万公顷,产量6500万吨。按地区分布,长江上游亚热带亚区23.3万公顷,长江中游亚热带亚区30万公顷,长江下游亚热带亚区33.4万公顷。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实现设施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需新增塑料大中棚13.4万公顷。另需改造塑料大中棚26.7万公顷。
3.主攻方向
(1)设施类型:本区域以塑料大中棚为主。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适度发展连栋塑料大棚。
(2)主要措施:冬春季采用大中棚内加小拱棚、地膜覆盖等多层覆盖方式保温栽培,夏季遮阳降温、防虫隔离、避雨栽培,推广无害化高产优质规范栽培技术。
(3)目标市场:以当地及周边市场为主,适当供应华北、西北南部市场,适度出口东南亚市场。
(4)主栽种类: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瓜菜及芹菜、莴苣等喜凉叶菜,防虫网等网室夏秋季种植叶菜类蔬菜,连栋塑料大棚育苗、种植茄果类、瓜类等喜温果菜。
(5)供应期:冬春栽培,1月初至7月上旬,主要为黄瓜、番茄、瓠瓜、茄子、辣椒等果菜。春提早栽培,4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主要为黄瓜、西葫芦、番茄、辣椒、茄子、四季豆、叶菜类蔬菜等。秋延迟栽培,7月至8月采用遮阳网加防虫网育苗,10月中旬至1月上旬供应,主要为番茄、辣椒、茄子、瓜类蔬菜等。
(五)华南热带多雨区
1.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本区域地处北纬18.5°~27°,东经105°~120°,南岭-武夷山以南地区,包括闽(中北)、粤、桂、琼、滇(中南部)等5个省(区)。可分为2个亚区。雷州半岛和海南热带亚区,北纬18.5°~21.5°,东经108°~111°,包括广东湛江市和海南省等地区。闽粤桂滇亚热带亚区,北纬21.5°~27°,东经98°~120°,包括福建中南部、广东、广西、云南中南部等地区。
(2)气候特点:本区域范围广、地理地貌复杂。无霜期200~320天。光资源较为丰富,但不均匀,日照时数差异较大,大部地区冬季寡照,年日照时数1400~43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35%~85%。热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2350~5400MJ/m2,年平均气温17.4~26.8℃。降水量1000~2000mm。属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大部处于5℃等温线以南。主要气象灾害为冬春季阴雨寡照,夏季高温高湿等。
(3)市场容量:本区域人口近1.7亿,城市人口0.7亿。大部地区冬半年可露地生产蔬菜,需蔬菜约3200万吨。按损耗300计算,需蔬菜4500万吨左右。如果其中20%由当地当时生产,需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13.3万公顷(净面积),占地面积约20万公顷。本区域冬季设施蔬菜可销往长江流域及三北地区,具备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可利用冬闲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冬闲田等优势。
(4)发展基础:本区域2013年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种植面积4.4万公顷,产量370万吨。重点县(市、区)35个。
2.发展目标
到2020年,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蔬菜种植面积10万公顷(占地面积13.3万公顷),播种面积20万公顷,产量750万吨。按地区布局,雷州半岛和海南热带亚区2万公顷,闽粤桂亚热带亚区8万公顷。按设施类型布局,塑料大中棚6.7万公顷、产量500万吨,遮阳棚和防雨棚3.3万公顷、产量250万吨。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食品要求,实现设施蔬菜周年生产、均衡供应,需新增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5.6万公顷。另需改造塑料大中棚、遮阳棚和防雨棚1.3万公顷。
3.主攻方向
(1)设施类型:本区域以塑料大中棚和遮阳棚、防雨棚、防虫网并举,大中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地区适度发展连栋现代化温室。
(2)主要措施:夏季遮阳降温防雨栽培,冬季大中棚防雨栽培,推广无害化高产优质规范栽培技术。
(3)目标市场:以当地市场为主,适当供应长江流域及三北地区市场,部分出口东南亚市场。
(4)主栽种类:大中棚种植茄果类、瓜类、豆类等喜温瓜菜及芹菜等喜凉叶菜,防虫网等网室夏秋季种植叶菜类蔬菜,现代化温室种植茄果类、瓜类等喜温瓜菜。
(5)供应期:大棚冬春栽培,12月初至5月上旬,主要为黄瓜、番茄、辣椒等蔬菜。网室越夏栽培,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利用防虫网、遮阳网、避雨棚等进行喜凉叶菜类蔬菜越夏栽培。大棚春提前栽培,4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主要为黄瓜、番茄、辣椒、芹菜、茭白等蔬菜。大棚秋延迟栽培,7月至8月采用遮阳网加防雨棚育苗,10月中旬至1月上旬供应,主要为番茄、辣椒等蔬菜。
五、建设重点
(一)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按照规划要求,推进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建设,建立一批万亩以上设施蔬菜优势产区。加强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产装备更新换代,引导设施蔬菜产业集群健康发展。限制低水平设施和蔬菜栽培模式发展,促进优势设施类型及种植模式快速发展。
(二)推进标准化生产
根据不同地区环境特点和市场优势,按照设施类型区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科学确定适于不同地区的设施类型与结构,避免盲目照搬。同时,根据不同地区资源优势和设施类型,充分开发特色蔬菜种质资源和栽培模式,大力开发适于不同区域的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标准。以目标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组织为载体,积极创建一批基础设施标准高、科技含量高、管理水平高、经济效益高、辐射作用强的设施蔬菜标准园区,推进设施结构标准化、蔬菜生产规范化、产品品牌化和经营产业化,示范引导管理现代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促进种苗产业发展
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联盟,组建分工明确的设施蔬菜专用品种选育团队,加强设施蔬菜专用品种资源的挖掘和材料创制,在抗病、抗逆(耐低温弱光、耐高温强光、耐盐耐旱等)、丰产、优质方面取得突破,促进现代设施蔬菜种业发展。在万亩级设施蔬菜产业集群优势区,扶持建立一批单批次育苗能力1000万株以上、可种植面积500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育苗企业,全面应用集约化育苗新技术新方法,提升设施蔬菜育苗质量和生产效益,提高设施蔬菜育苗产业化水平。
(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优化科技资源,建立一批以中央和省(市、区)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为骨干的区域性设施蔬菜科技创新中心,完善设施蔬菜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建筑、机械、自动化、环境等工程类学科以及园艺、土壤、植保等农学类学科紧密结合,进一步完善设施蔬菜学科体系,强化学科队伍建设。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利用国际资源、国外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构建设施蔬菜技术、产品、劳务国际平台,提高设施蔬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探索蔬菜种植、肥水调控、病虫防控等产业化服务模式与运行机制,推动蔬菜产业化服务行业建立与发展。培养大批掌握设施蔬菜生产技术与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逐步实施设施蔬菜生产持证许可制度。加快建设政府主导与专业协会组织相结合的设施蔬菜技术推广体系,鼓励农民、企业创办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中介、咨询、承包等技术服务组织。
(五)提高产后处理水平
进一步加强设施蔬菜产品产后处理,完善设施蔬菜产品产后分拣、包装、保鲜储藏等商品化处理和配送、运输、产品销售等冷链物流的完整体系。建立由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等级、质量等组成的产品信息标识制度,构建设施蔬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鼓励在设施蔬菜优势产区建立设施蔬菜产品现代配送中心,加大设施蔬菜产后贮运过程的冷链体系建设。扩大设施蔬菜产品外销外运范围,延长外销外运时间。
(六)完善市场营销网络
加快培育大型批发市场,构建全国性蔬菜市场主体框架,建设具有调控蔬菜区域供应能力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加大产地市场和销地市场建设力度。积极培育扶持运销队伍,建立健全营销网络。在全国范围开通绿色通道,为客商及营销人员提供良好服务。加强市场管理,创造和谐宽松的市场环境。
(七)强化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设设施蔬菜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级、完整的设施蔬菜信息网络服务站,实现国家设施蔬菜信息网站的联网运行。进一步整合设施蔬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经营大户在信息服务中的作用,完善设施蔬菜产销服务网络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加强设施蔬菜种植信息、品种信息、产品价格信息等产销信息和生产设施、良种、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生育障碍调控、灾害性天气预防等生产技术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发布,为设施蔬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八)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加快建立和培育设施蔬菜新型经营主体,推进专业化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法人化建设。扶持建设一批设施蔬菜产品出口创汇企业、大型加工企业、批发市场和种苗繁育中心。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营销组织或企业集团,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农协、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扶持建设一批设施蔬菜装备制造集群,推进现代化设施蔬菜生产装备的研发与生产。加快推进设施蔬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系列化、产业化经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建立产业管理机构,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的要求,对现有设施蔬菜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管理机构进行优化整合,强化统筹协调和宏观调控职能,建立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把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加强落实《全国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按照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任务目标,制定本地区的具体发展规划。坚持以升级换代提升发展质量为主,扩大外延推进发展规模为辅,避免盲目发展。
(二)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菜农投入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支持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交通运输、排灌条件等。加强育苗设施、生产设施、冷链设施、培训设施建设。健全病虫害测报网络、批发市场及信息网络等。相关农业生产扶持资金应支持设施专用品种、集约化育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连作障碍防控、机械化作业、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发与推广,鼓励土地、水、能源和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的高效利用,土地整理资金优先支持利用低产田及非耕地发展设施蔬菜。
(三)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加大政府公共财政对设施蔬菜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强化对基础性研究、非赢利应用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非赢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设施蔬菜科技投入体系。
(四)建立风险基金和政策性保险体系
有条件的地区要争取建立设施蔬菜风险基金。积极探索产业信贷保障,解决设施蔬菜生产企业和菜农融资困难的问题。在设施蔬菜重点区域,推动完善设施蔬菜生产政策性保险,积极争取政府补贴部分保费的方法鼓励菜农参保。
(五)广泛开展宣传引导
重视舆论宣传,通过博览会、交易会、推介会等形式,利用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介,广泛开展设施蔬菜产品推介,强化品牌建设,在丰富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对设施蔬菜重点区域的宣传,全面提升设施蔬菜的产业地位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