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期间发展成就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全省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5.08亿人次,年均增长16.54%;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326.89亿元,年均增长14.64%,高于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水平。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统计,2015年,全省共接待游客1.3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36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89%和27.7%;新增外省手机漫游用户7193.3万,同比增长31.2%;省外银行卡在我省交易额达到1651.3亿元,同比增长50.1%;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405.4万人次,同比增长14.8%。
(二)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5年,全省共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1个;A级旅游景区432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5家,4A级旅游景区102家;S级旅游滑雪场27家,其中5S级4家、4S级4家;狩猎场12家;漂流旅游经营达标场所12家。星级饭店253家,其中五星级5家、四星级50家;快捷宾馆3069家;家庭旅馆439家;旅行社663家,其中出境游组团社84家,边境游组团社63家,全国百强社2家;旅行社集团1家;出境游领队6312人,注册导游3万人以上,旅游产业核心从业人员30万人,旅游产业从业人员200多万人。
(三)产品供给水平有效提升。“十二五”时期,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品牌,“冰雪之冠”“避暑胜地”“冰城夏都”“雪地温泉”“神州北极”“华夏东极”等精品旅游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哈尔滨市跻身全国60个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三甲和全球避暑名城百强,黑河市荣获第21届亚洲旅游业金旅奖首批十佳健康(养生)旅游目的地、首批最美生态旅游目的地称号。推出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冬季“哈尔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雪乡”等精品线路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黄金旅游线路。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4300公里,旅游服务区功能、服务设施不断改善。全省界江通航里程居全国首位,码头和游船建设不断完善,建有多条水上观光航线。铁路旅游周转加快,哈大、哈齐高铁、京哈铁路和在建的哈牡客专、哈佳快速、牡佳客专等铁路,加速了客源流动。已开通机场13个,在建绥芬河机场1个,通往国内外目的地通畅便捷。国际和地区航线增多,哈尔滨机场对俄航线数量达到9条,“十二五”期间对俄旅客运量占东北地区85%以上;开通第五航权航线海参崴-哈尔滨-曼谷航线、哈尔滨至香港、澳门和新加坡航线等。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趋势
(一)消费大众化。旅游需求向大众化、高频次、散客化、自助化、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旅游客群从高端化、奢侈化向大众化、休闲化转变,旅游将进一步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竞争激烈化。旅游市场全球化、竞争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竞争领域从争夺客源市场扩大到旅游业的各个方面。
(三)发展全域化。旅游业发展方式由单一推进景点旅游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教育、体育、健康医疗、养老等产业融合日趋深入。
(四)产品精细化。旅游产品从游览观光体验向休闲度假观光复合式体验转变,旅游消费从初级消费向综合体验消费转变,产品供给体系日益差异化、个性化和精细化。
(五)产业现代化。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更加广泛,产业体系现代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章 开创发展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核心,以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释放旅游产业巨大潜能,推动从高速旅游向优质旅游发展转变,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二、发展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注重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人性化内涵,使旅游业成为提升人民群众品质生活的幸福产业。
(二)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文明引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念好山水经、冰雪经,注重旅游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和空间格局,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
(三)坚持全域发展。全面推广“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形成全新的资源观、产品观、产业观、市场观,对区域内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进行整体规划布局、系统优化提升,实现旅游业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努力建设全域旅游示范省。
(四)坚持市场主导。遵循旅游市场内在规律,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基础环境、发展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
(五)坚持创新驱动。以创新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推动旅游业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推动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产品创新等,使创新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发展目标
(一)旅游经济总量、旅游市场规模、旅游消费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到2020年年底,力争接待游客人数达到1.9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2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
(二)发展生态旅游,挖掘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发展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等旅游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体育、时尚、健康养老与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养老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三)发展冰雪经济,发挥冰雪大世界、雪博会、亚布力、雪乡等品牌优势,优化整合冰雪资源资产,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教育,打造国际冰雪旅游重要目的地、冰雪人才培养高地、冰雪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冰雪赛事主要承办基地,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建设冰雪经济强省。
(四)力争每年新增1个景区进入5A级旅游景区预备名录。到2020年底,全省A级旅游景区超过420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6家、4A级旅游景区120家。创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3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五)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旅游服务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特色旅游商品体系基本成型,建成5-10个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建成或完善一批高档次、高品质旅游饭店,培育一批特色旅游餐饮品牌,打造3-5个特色旅游文化演艺项目。
第三章 优化发展格局
遵循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市场品牌性和产业集聚性原则,依托线性的江、河、山等自然文化廊道和交通通道,串联重点旅游城市和特色旅游功能区,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构筑“一城六带”旅游业发展新格局。
一、冰城夏都哈尔滨
(一)空间范围。哈尔滨市辖区域,包括哈尔滨市区及五常市、尚志市、巴彦县、宾县、依兰县、延寿县、木兰县、通河县、方正县。
(二)发展方向。依托哈尔滨市中心城市地位,将其建成全省旅游集散中心。以太阳岛、冰雪大世界、中央大街、万达文化旅游城、哈尔滨大剧院、中华巴洛克街区、金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帽儿山风景区、凤凰山景区、伏尔加庄园、波塞冬海洋王国、平山旅游区、美丽岛温泉水世界、英杰温泉小镇、大顶子山温泉度假村等为核心,发挥冰雪、生态、历史、建筑、音乐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商务会展、都市休闲、音乐艺术、避暑度假、旅游集散等功能产品,强化交通网络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集聚和辐射能力,形成全省文化旅游核心区。
二、秘境双湖旅游带
(一)空间范围。以牡丹江市、鸡西市为核心,辐射沿线周边区域。
(二)发展方向。以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渤海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雪乡、兴凯湖旅游景区、虎峰岭风景区、柴河威虎山九寨景区、横道河子镇等为核心,发挥湖泊、冰雪、历史文化等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冰雪体验、文化休闲、避暑度假等功能旅游产品。依托边境资源开发对俄商贸、跨境旅游,形成功能完备、业态多元的东部旅游集合区。
三、生态林都旅游带
(一)空间范围。以伊春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
(二)发展方向。以汤旺河国家公园、五营国家森林公园、嘉荫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悬羊峰国家地质公园、九峰山养心谷旅游区、金山旅游度假区等为核心,充分发挥小兴安岭优质的森林生态环境,融入避暑、冰雪、户外、养生等元素,重点发展“旅游+森林”度假产品,配套开发边境、民俗、地质奇观等类型旅游产品,打造北部避暑度假集合区。
四、华夏东极旅游带
(一)空间范围。以佳木斯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鹤岗市为核心,辐射沿线周边区域。
(二)发展方向。以二道河农场万亩大地号(北大荒农场奇观)、黑瞎子岛、三江自然湿地保护区、乌苏镇、同江街津口赫哲族旅游区、饶河四排赫哲族风情园等为核心,打造以东极特色旅游体验为主的休闲度假、养生养老旅游产品,融入赫哲族文化、挹娄文化等元素,打造集极地观光体验、民俗体验、乡村度假、运动休闲等于一体的东极特色旅游区,建成全省特色旅游典型工程。
五、火山湿地旅游带
(一)空间范围。以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黑河市为核心,辐射沿线周边区域。
(二)发展方向。以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大庆石油博物馆为核心,以石油文化旅游、鹤文化创意、湿地休闲度假、地质休闲观光等产品为发展方向,构建集火山湿地观光、文化风情体验、工业文化休闲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旅游集合区。
六、神州北极旅游带
(一)空间范围。以大兴安岭地区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
(二)发展方向。以中国北极村、北红村、松苑原始森林公园、九曲十八湾湿地公园、龙江第一湾风景区、观音山风景区(含胭脂沟)为核心,整合极光、边境、森林等特色资源,打造以北极极光为核心的特色旅游、以边境风情为重点的边境体验游、以极地森林为支撑的森林养生游,推进冰雪文化体验产品与极光、边境、森林等资源的结合,打造成以北极文化体验、生态观光、冰雪娱乐为一体的复合型国际文化旅游区。
七、界江风光旅游带
(一)空间范围。由黑龙江、乌苏里江沿江城镇及区域的漠河县、塔河县、呼玛县、黑河市、黑河市瑷珲区、孙吴县、逊克县、嘉荫县、萝北县、绥滨县、同江市、抚远市、饶河县、虎林市、密山市、绥芬河市、东宁县等组成。
(二)发展方向。以界江游轮、边贸旅游、文化博览、特色餐饮、滨水休闲等产业为发展导向,主要发展界江游、中俄国际商贸、文化交流展示、边境口岸观光、历史文化体验、休闲娱乐项目等,打造中俄边境旅游黄金走廊。
第四章 增强发展动能
一、精化产品供给
(一)做强冰雪旅游产品。抓住2022年北京冬奥会带动全国冰雪运动发展的契机,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将冰雪产业与滑雪场建设、冰雪赛事举办、旅游商品开发、文化创意、演艺娱乐、餐饮住宿、冰雪装备制造等产业结合,构建“冰雪名城+冰雪名镇+冰雪名区(景区)”立体空间发展格局,形成“冰雪+温泉”“冰雪+特色餐饮”“冰雪+休闲娱乐”等特色景区开发模式,重点打造专业冰雪运动赛事主题、非专业冰雪娱乐体验主题、冰雪景观主题、林海雪原穿越主题、冬季狩猎主题、冬季温泉主题、北极和东极地理主题、学生冰雪游学主题、冰雪文化艺术活动主题、界江界河体验及出境游主题等十大主题产品。增强冰雪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体验性。着力推进中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中国哈尔滨太阳岛国际雪雕艺术博览会、哈尔滨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雪乡、中国雪谷等冰雪主题旅游产品提档升级,做精做强冰雪旅游线路,提高“冰雪之冠·黑龙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美誉度。
(二)做精生态旅游产品。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利用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农场等生态资源,建设全国一流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养老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依托各地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打造森林主题、湿地主题、动物主题、农业主题、避暑养生主题等观光产品,不断提升景观质量,丰富景区内涵,提高服务水平,做精“畅爽龙江”品牌产品。
(三)做大度假旅游产品。挖掘和释放森林、湿地、冰雪、气候条件等资源潜力和经济、生态、文化等功能潜力,集中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特色强的精品旅游度假区。整体提升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汤旺河国家公园、太阳岛风景区、凤凰山景区、回龙湾国家森林公园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到2020年年底,力争创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太阳岛风景区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北极村、兴凯湖旅游景区、小兴安岭原始森林公园、中国雪乡等30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四)做足康养旅游产品。发挥我省中医中药等资源优势,鼓励医疗单位、健康服务企业参与旅游项目开发,推出“中医养生”“食疗养生”“生态养生”等功能性养生产品。推进伊春市、五大连池风景区2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中国北药园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黑宝药业熊乐园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13个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着力打造10个“南病北治”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重点开发老年养生旅居市场,为老年人打造“定制旅居”产品。加快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医疗项目,进一步丰富我省康养旅游产品。
(五)做深边境旅游产品。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为轴线,充分发挥沿江旅游产业带联盟的带动作用,推动漠河县、黑河市瑷珲区、嘉荫县、萝北县、同江市、抚远市、饶河县、虎林市等边境沿江地区,开发推出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牡丹江市、绥芬河市等中东铁路沿线城市的欧陆文化色彩,构建和完善边境旅游口岸体系。以边境文化、界江风情、跨国游为开发重点,发展界江游轮、边贸旅游、文化博览、特色餐饮、滨水休闲等产业,形成边境旅游和边境经济贸易一体化发展格局。探索建立周边国互游模式,加强与俄、日、韩等国家交流合作,开发互游新线路,吸引境外客源。
二、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一)发展“旅游+农业”。实施农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带动工程,以“北国乡村·美好田园”为主题形象,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市场化发展方向,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庄园、乡村旅游创客基地、特色小镇、旅游特色村、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点。创建一批花卉、中药材、畜牧业、精品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现代化。发挥农业资源要素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建设一批集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和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实现农业旅游的品牌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做强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绥化市3个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培育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实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链条式、连片式发展。优化农产品布局,做好绿色文章,做强精深加工,实施后备箱工程,延伸产业链。加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合理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开发森林体验、森林养生、森林研学三大旅游产品。创建一批高质量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康养基地,积极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森林康养”等旅游项目,以旅游带动林产品加工,促进林下经济发展。
(二)发展“旅游+工业”。以首批国家工业旅游创新单位--大庆市为带动,引导工业企业开发特色体验旅游,延伸产业链,积极创建全国工业旅游城市、工业旅游基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促进产业融合,构建煤炭、石油、木材、大重型机械、电站成套设备、飞机制造、医药制造等工业旅游产品体系。大力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积极引入国外先进冰雪旅游装备制造企业,合资合作研发制造冰雪设施装备,打造核心产品。支持黑龙集团、乾卯公司等冰雪装备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市。鼓励新建或引进体育制造企业,重点扶持滑雪板、滑雪鞋等冰雪体育器材装备的技术研发及生产。发展冰雪休闲运动用品产业,培育具有自主品牌的户外用品。
(三)发展“旅游+文化”。打造冰雪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边境文化旅游3个一级文化旅游产品,培育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民俗旅游、红色文化旅游、石油文化旅游、北大荒文化旅游、矿山工业文化旅游、火山文化旅游7个二级文化旅游产品,构建层级分明、重点突出的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开展“旅游+文化”示范工程,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建设一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发展以冰雪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源流、地域风情、欧陆时尚、民族民俗以及“四大精神”等为题材的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引进1-2家国内一线主题乐园品牌,5-10家大型主题乐园,建设一批特色化主题乐园。开发制作符合地方文化特点的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和旅游品牌的形象价值,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四)发展“旅游+体育”。促进旅游业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举办、承办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将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建成全国最大的体育冬训基地,打造以赛事和节庆活动为载体的运动休闲旅游产品。建设1家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1家体育旅游目的地,2-3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穿越大小兴安岭徒步活动线路等5条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积极承办国际体育赛事,利用我省夏季生态和冬季冰雪优势,开展“黑马”系列、森林穿越、山地自行车、摩托艇、赛艇、体育舞蹈、滑雪、滑冰、冰壶、冰球等专业体育赛事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积极培育体育旅游企业和品牌。引导特色体育场馆、设施和基地向公众开放。
(五)发展“旅游+自驾”。发展自驾车旅居车旅游,推动跨区域、跨境自驾游产品组合和线路合作。推进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到2020年年底,建设50个左右国际化、标准化、生态化的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构建覆盖全省的房车露营网络。推进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伊春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等地以及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星级自驾车营地。
(六)发展“旅游+低空飞行”。以国家开放低空飞行为契机,大力开发以通用航空、低空飞行为主的航空旅游产品。加快推进哈尔滨万顷松江湿地、金河湾湿地、太阳岛风景区、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三江自然湿地保护区、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有条件的重点旅游景区、度假区打造通用航空旅游示范工程。开发风景区、度假区、现代农业和湿地观光低空飞行、水上飞机、雪橇飞机、热气球、固定翼飞行器等小型航空器旅游产品及空中游览项目。开通定期或不定期景区互通航线,点对点直航,形成低空旅游环线或网络。积极开发航空工业旅游、航空文化展示、低空飞行体验、飞行俱乐部等休闲产品,以及观光体验、运动休闲、赛事活动等低空旅游体验产品,策划举办空中婚礼、空中摄影、空中跳伞等定制空中游览项目,配套发展航空小镇、航空展馆、航空驾校、航空俱乐部等业态,培育航空旅游综合体。鼓励企业发展低空飞行旅游和国内旅游包机业务。
(七)发展“旅游+研学”。依托我省丰富的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一批生态、历史、红色、科考、传统文化研修等主题研学旅游产品。积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合作,打造一批示范性研学旅行精品线路,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研学旅行网络。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八)发展“旅游+商贸”。促进旅游与商务会展融合发展,依托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大庆市等大中型城市,以及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大型景区,加快商务会展旅游目的地建设,发展国际化、专业化的商务会议会展旅游业。加快相关场馆设施建设,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议会展品牌,提高会展旅游专业化水平。以哈尔滨市实施72小时免签政策为契机,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完善跨境物流设施,积极发展跨境邮政和快递服务。推进绥芬河和黑瞎子岛公路口岸8座以下小汽车和自驾游限定区域的划定,加快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步行口岸规划建设,带动对俄边境旅游。
(九)发展“旅游+餐饮”。统筹规划餐饮网点布局,形成优质、便捷、经济的旅游餐饮服务网络。发挥我省绿色资源优势,深度开发养生、绿色等旅游美食系列,深入挖掘地方厨艺,做精、做细、做优龙江特色餐饮品牌。开展旅游食品聚集街(区)、特色街(区)建设,打造哈尔滨中央大街、牡丹江镜泊湖、黑河五大连池、大兴安岭北极村、中国雪乡、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等著名景区“看脸选饭店”“明厨亮灶”餐饮名街(店),营造安全放心的餐饮环境。加强旅游餐饮安全监管,将餐饮食品安全量化等级纳入星级饭店、A级旅游景区等评定的重要内容,提升食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第五章 构建发展新体系
一、打造智慧旅游平台
着力构建由“1个中心”“3大平台”“6个引导”“3类试点”组成的“旅游+互联网”体系。
(一)建设“1个中心”。积极推进省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为全省旅游应用建设及资源整合提供数据支撑,对各级旅游部门、企业和公众提供开放共享的数据服务。
(二)建设“3大平台”。建设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为游客提供全程化、便利化的智慧旅游服务;建设统一旅游营销平台,创新推广旅游营销模式,实现线上线下、境内境外互动传播;建设统一舆情监测平台,对舆情事件开展主题监测、专题聚焦、热点追踪等实时监控和数据采集。
(三)建设“6个引导”。以各市(地)、旅游企业为主体,开展无线网络覆盖、电子触摸屏、视频监控系统、客流监测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微信智慧景区等引导型项目建设。
(四)开展“3类试点”。积极推动哈尔滨市、大庆市、黑河市3个试点城市,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中国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试点景区,黑龙江“旅游+互联网”创客基地等试点基地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到2020年年底,实现全省各地机场、车站、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服务中心,4A、5A级旅游景区等重点旅游区域的WIFI无线网络、3G或4G无线网络全覆盖,实现4A级以上旅游景区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3类试点”建设完成并形成示范效应。“旅游+互联网”创业氛围全面形成,创业成功项目不断涌现,初步构建完善的“旅游+互联网”生态圈。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一)强化公路对旅游支撑作用。加快推进通往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的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提高景区可达性,逐步提高主要景区景点、大型自驾车旅居车营地通往国省干线的连接道路服务水平,形成畅通有序的旅游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主要旅游线路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服务设施和功能,强化水冲式公厕、餐饮、便利店、加油(加气、充电)站、车辆维修救援服务、客房等综合服务,提供旅游咨询、信息查询等服务等。逐步完善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道旅游交通标识,做到设计规范、位置合理、指向清晰。
(二)推进航空交通建设。充分发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的枢纽作用,增加哈尔滨干线直飞航班运力,扩大客源地分布。推进省内“干-支机场”“支-支机场”互联互通,形成省内畅通的通航网络。
(三)提升铁路通达建设。探索开辟或增加东北地区城市间、国内主要旅游城市与省内主要旅游城市间快速客车和旅游专列的班次,全面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和服务水准。积极争取在中心旅游城市增开旅游专列。铁路高铁车站和主要旅游景点就近火车站,规划设置旅游客车停靠站点,具备发售旅游客车车票和旅游景点门票功能。
(四)加快水路航运建设。加快水上旅游交通工具升级改造步伐,推进船舶供给侧改革,使新投入营运的各型旅游船舶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水上旅游需求。完善哈尔滨市、佳木斯市、黑河市、抚远市、同江市、虎林市等沿江码头建设,改善港口和旅游岛屿客运码头设施,提升港口码头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开辟界江水上旅游航线,开发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旅游度假黄金水道。
(五)加快建设风景道及服务体系。建设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哈尔滨-伊春-嘉荫、哈尔滨-佳木斯-抚远、绥芬河-哈尔滨-大兴安岭、鸡西-黑河-大兴安岭、牡丹江-鸡西-抚远等6条贯通全省的风景廊道,形成特色自驾游线路,提升沿路景观性,增加服务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功能。
三、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一)加快城市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在机场、车站等游客重要集散地设置交通查询系统、问询平台、旅游咨询中心。到2020年年底,实现各市(地)、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咨询服务全覆盖。鼓励各地依托城市综合客运枢纽和道路客运站点,通过招商引资、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游客集散中心。开通“旅游直通车”,逐步实现省内4A级旅游景区一次换乘即可到达。
(二)提升旅游信息化水平。依托智慧旅游三大平台,构建多层次、多功能、快速反应的旅游市场监测系统和应对处理系统,提升旅游市场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票务系统整合,探索实现航空、铁路、公路客票和旅游景点门票票务一体化;建立众筹机制,按市场需求定制旅游产品和交通运输产品。
(三)推进旅游厕所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厕所革命”重要指示精神和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新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卫生环保、如厕文明”的总目标,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到2018年年底,全省旅游景区、旅游公路沿线、重点自驾游沿线、城市旅游综合区、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内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到2020年年底,4A级以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内60%以上的旅游厕所达到AAA标准。支持社会资金投资和经营旅游厕所,积极探索“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的新机制。
(四)构建便捷的旅游客运体系。建立和完善各类交通方式便捷转换的体系,构建航空-高铁-公路“零换乘”综合交通体系。延伸城市公交服务网络,大力推动旅游公交系统建设,开通城市旅游观光巴士,对现有旅游公交车进行升级,整合旅游产业要素,打造一批旅游示范线路。培育大型旅游客运企业,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跨区域发展旅游包车服务。
(五)完善自驾车服务体系建设。依托风景道建设以汽车营地、房车营地等为载体的自驾车营地体系。依托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公路沿途特色村镇、加油站等建设自驾车旅游服务区。发展旅游汽车租赁产业,提供电子预约租车、送车上门、异地还车、汽车救援等服务。推进哈尔滨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伊春市、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等地以及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区建设一批星级自驾车营地。建设和完善自驾车营地的旅游集散服务设施、交通服务设施、住宿餐饮服务设施、旅游信息服务设施、旅游安全服务设施等。
(六)强化安全救援建设。健全旅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旅游安全防护设施,加强安全监督及宣传教育,建立省、市、县和旅游区四级旅游安全救援体系。各级旅游部门作为指挥中心,应加强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对旅游安全保险、旅游安全救援、事故协调处理、灾害事故评估分级进行统一协调管理,编制应急救援资源分布图谱及救援预案。旅游区建立救援工作站,及时提供救援和医疗急救服务,实行24小时服务,做到“即时调度,即时出车”,旅游应急预案备案率达100%。
(七)提升旅游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一城六带”及其公路沿线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及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提高旅游产业气象灾害应对能力,加强旅游调度指挥、运输、景区气象灾害应对预案建设。推进旅游气象数据共享应用,推广智能网格气象预报在旅游产业应用,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手段,推广基于位置和根据用户需求订制的智能网格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覆盖旅游服务产业。
四、鼓励金融服务旅游
(一)提升旅游金融服务水平。鼓励旅游龙头企业特别是在线旅游龙头企业,在旅游支付、跨境旅游支付、旅游消费信贷、旅游行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创新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支付方式。推动旅游支付、信贷、保险等服务覆盖更多区域和人群,逐步提高旅游金融服务覆盖面。
(二)创新发展符合旅游业特点的信贷产品和模式。鼓励金融机构在依法依规、风险可控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入权质押业务,积极开展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抵质押贷款业务。
(三)加大对中小型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的信贷支持。对符合条件的中小旅游企业实行差异化信贷管理和考核办法,合理扩大基层机构审批权限。涉农金融机构应支持农村旅游业的资金需求,对合理利用民族村镇、农村和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特色和休闲的项目和企业,积极推出多种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予以支持。
(四)加强旅游景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在确保营业安全的前提下,在旅游景点增设网点和自动提款机等设备,合理安排银行网点的服务时间,提高旅游行业和旅游景点金融服务便利性。
第六章 拓展市场新空间
一、完善品牌体系
强化“畅爽龙江”总体旅游品牌建设,建立“北国之春”“避暑胜地”“五花山色”“冰雪之冠”四季品牌体系。发挥黑龙江旅游吉祥物“爽爽虎”带动作用,创作《我是龙江人》等系列品牌广告、品牌宣传片和品牌物料,整合全省旅游资源,以多种手段开展营销推介活动,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强化营销推广
(一)通过新媒体强化营销。加大与东北网、光影视界网、中国旅游报等重点媒体合作力度。注重平面媒体和户外媒体相结合、硬广告与软广告相结合、专题与新闻相结合,加大“畅爽龙江”在电视、报刊的投放力度,加大在国内重点城市机场大型路牌、广告牌、车站广告等广告投放力度,制作专题旅游宣传片、外宣品、旅游地图、旅游手册等宣传品。注重新媒体营销,建立完善的互联网营销矩阵,完善黑龙江旅游官方网站、微博微信互动平台,与全国各大旅行社和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等旅游门户网站加强合作,持续打造“原创度高、传播度高、粉丝黏着度高、专栏一致度高、推送效率高”的微博、微信、政务号、头条号平台。推广O2O立体组合营销方式,通过OTA(在线旅游代理)、MTA(移动旅游代理)及B2B(同业合作互补)、B2C(电子商务网站)等方式,在各大旅游网站上设立品牌专区及关键词投放。充分利用12301旅游服务热线平台,加强旅游信息推送和旅游产品营销。
(二)通过特殊人群加强营销。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群进行精准营销。联合各地车友会,将自驾游宣传片投放至车友会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联合摄影协会,将我省旅游景色摄影集,配合讲解、音乐在协会内推广。联合各大高校体育学院师生群体,邀请师生群体参加、参与、服务我省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通过高校学生间的交流传播赛事信息。
(三)通过传播旅游体验加强营销。邀请网红、大V等名人来我省进行旅游体验线上直播,依托直播市场,打造“直播黑龙江”传播平台,实现“旅游+玩法+互联网直播+电视栏目”营销创新。与优酷、花椒、斗鱼等一线直播平台建立旅游直播联盟,推出“直播黑龙江”百期精品节目。
(四)通过宣传短片加强营销。各市(地)、县(市、区)、景区要制作专属自身的宣传短片对外推广,突出视频逻辑性、冲击力和影响力。可联合各大机场、高铁站,在机场、车站内和机舱、车厢内的多媒体设备上轮流播放。
(五)通过会议、会展加强营销。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旅游盛会及推介活动,吸引国内外旅游媒体、参展商关注我省旅游业发展。持续举办国内外旅游产品推介会,配合核心媒体投放,对推介会实时直播,扩大曝光率。举办黑龙江生态旅游峰会、中国(国际)冰雪旅游峰会等,提升我省生态及冰雪两大优势资源在全国的影响力,建立“行业论坛+大数据发布+优秀案例分享+旅游推介”的营销方式。
(六)通过与旅行社、大型旅游企业合作加强营销。借助旅行社、大型旅游企业特别是线上旅游企业,全面开展重点客源市场精准推介营销。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利用旅游线路、行业展会、企业媒体宣传、专项活动、广告展示等手段,全方位宣传推介我省四季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
(七)通过重要赛事活动加强营销。结合线上平台与线下渠道,依托特色旅游节庆和旅游活动,全方位多维度推进旅游营销。持续做大“迷人的哈尔滨之夏”“万人直播五花山”“奇妙的冰雪之冠”“大学生壮游黑龙江”“中国两极穿越”“名博网红龙江行”“自驾游龙江”等活动,以活动聚集人气。
(八)通过航空公司、铁路等运输工具加强营销。与航空公司、铁路等部门合作,通过视频、桌板广告、登机牌广告、杂志广告等形式大力宣传我省旅游资源和产品,加强省际国际间旅游交流合作,共享客源,建立联合互通的长效机制。
(九)通过特殊地理概念加强营销。对东极、北极等重要地理概念进行准确测定,设立准确地理标志,扩大对外地理概念营销。对我省各大景区主要环境指标进行科学测量,将温度、湿度等气候舒适因子,森林负氧离子含量、温泉成分及功效、城市幸福指数等生态环境指标对外发布,加大环境概念营销力度。
(十)通过开展艺术活动加强营销。挖掘各地特色艺术形式,结合当今流行元素,打造吸引各年龄段观众的特色艺术表演,有针对性地对外传播重要演出信息,通过吸引民间艺术爱好者达到营销的目的。
三、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品牌为引领,以“一城五线一带”为核心框架,不断丰富产品供给,创新打造不同季节精品线路。
(一)夏季旅游线路
一城:迷人的哈尔滨之夏
五线:
1.华夏东极线--哈尔滨+佳木斯+抚远+黑瞎子岛
2.火山湿地线--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3.森林深处线--哈尔滨+铁力+伊春+嘉荫
4.神州北极线--哈尔滨+漠河+中国北极村+北红村
5.双湖秘境线--哈尔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凤凰山景区+镜泊湖/兴凯湖旅游景区+绥芬河/虎林
(二)秋季旅游线路
一城:金色之城哈尔滨
五线:
1.探秘小兴安岭线--哈尔滨+悬羊峰国家地质公园+九峰山风景区+金山旅游度假区+伊春
2.纵贯张广才岭线--哈尔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虎峰岭风景区+横道河子镇+牡丹江+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自驾北国风光线--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4.畅游神州北极线--哈尔滨+漠河+中国北极村
5.观览东极大农业线--哈尔滨+佳木斯+同江+抚远/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
(三)冬季旅游线路
一城:冰雪之冠上的明珠哈尔滨
五线:
1.冰雪之冠·大美雪乡--哈尔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虎峰岭风景区+横道河子镇+中国雪乡+凤凰山景区
2.冰雪之冠·秘境冰湖--哈尔滨+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镜泊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3.冰雪之冠·鹤舞雪原--哈尔滨+连环湖温泉景区+大庆石油博物馆+齐齐哈尔(泡温泉)+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鹤)+龙沙动植物园+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
4.冰雪之冠·冰雪森林--哈尔滨+铁力日月峡滑雪场+悬羊峰国家地质公园+桃山玉温泉+宝宇龙花温泉度假区+汤旺河林海奇石风景区+库尔滨雾凇
5.冰雪之冠·北极圣诞--哈尔滨+漠河+中国北极村+北极圣诞村
(四)界江风光旅游带
漠河+塔河+呼玛+黑河+瑷珲+孙吴+逊克+嘉荫+萝北+绥滨+同江+抚远+饶河+虎林+密山+绥芬河+东宁
第七章 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全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职能,组织研究制定旅游发展重要方针政策和措施,协调各部门、动员全社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促进我省旅游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配合,及时沟通信息,统一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形成工作合力。各地要切实强化属地责任,将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做好规划编制、景区建设、市场监管、政策制定等工作,不断完善旅游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二、创新管理体制
加强综合性产业全方位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在重点旅游目的地加快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积极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各类企业集团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和网络化、品牌化连锁经营,打造跨界融合的旅游业集团和产业联盟。
三、加大政策扶持
加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力度,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加大对新业态培育,重点旅游区、重点旅游线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包机、专列等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按照相关规定设立旅游产业促进基金。支持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投资、建设、运营旅游项目。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旅游企业税收、收费等政策。
积极落实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保障旅游业发展用地供应。支持使用荒山、荒坡、荒滩、荒岛、垃圾场、废弃矿山等未利用地、废弃地建设旅游项目。城镇和乡村居民可利用自有住宅等依法从事旅游经营。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土地供应,促进露营地、旅游度假区、养老基地等新业态发展。
四、强化综合监管
各地要建立健全旅游综合协调、案件联合查办、投诉统一受理等综合监管机制,制定旅游市场综合监管责任清单,明确相关部门监管责任。鼓励地方探索建立旅游综合管理机构和旅游警察、旅游工商分局、旅游巡回法庭等“1+3+N”模式。对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旅行社等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健全退出机制,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工程,建立“红黑名单”制度。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构建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整合院校旅游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旅游教育质量和市场化应用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和管理方式,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广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采取订单式培养、职工继续教育等方式,拓展旅游人才培养渠道。引进一批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参与我省旅游业经营管理。加强旅游智库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强化旅游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常态化建设,借助国家旅游局“云课堂”“万名旅游英才计划”等平台,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导游培训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旅游业从业人员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构建多层次旅游人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