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法:化解过剩产能。
对落后产能坚决说“不”。2014年鞍钢狠下决心,将6座焦炉全部拆除,这标志着鞍钢落后炼焦产能全部淘汰。
对有优势的富余产能鼓励“走出去”。辽宁融入“一带一路”,装备制造借船出海。特变电工沈阳集团在国外设立27个办事处,产品销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从“装备中国”到“装备世界”的飞跃。
——乘法:发挥创新乘数效应。
税收优惠、股权激励,各地鼓励创新的政策密集出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
“新常态就是创新的常态。”沈阳机床集团董事长关锡友感触颇深,传统机床市场萎缩,而自主研发的i5智能机床却订单火爆,上市一年销量突破4000台。“每台i5都会独立‘思考’,按每个用户的需求私人定制,一套的利润是传统机床好几倍。”他说。
——除法:激发市场活力。
商事制度改革、小微企业减税,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市场松绑,给企业减负。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短短几年吸引800多家中小企业入驻。
督查组发现,老工业基地的动力机制发生积极变化:
消费拉动力增强。去年东北三省消费增长均在10%以上,辽宁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投资。
服务业发展加快。吉林去年服务业增速首超工业,增值5000亿元;辽宁今年一季度服务业占到经济总量的47.5%,提高5.2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迸发活力。去年吉林新增注册资本增长1.8倍;黑龙江新登记内资企业增长61.9%;辽宁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7.2%。
看韧劲:攻坚克难促改革,久久为功,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破解东北经济的深层问题,唯有改革。
简政放权是改革的“先手棋”。
“权力放下去多少?”“基层能不能接得住?”“问题出在哪儿?”……每到一处,督查组都追问到底。
督查组了解到,东北“放权”力度加大。去年以来,黑龙江取消、下放51%的行政审批事项;吉林省级审批减少到234项,成为保留审批最少的省份之一;辽宁将审批事项上网公开,清单之外再无审批。“政府的手伸得太长,市场的手就会短。”哈尔滨市长宋希斌说,通过流程再造,哈尔滨审批时限压缩了50%。
然而,“接权难”问题开始凸显。不少基层干部反映,上面放权快,基层承接能力不足,放下来的权接不住。
国企改革是东北的“重头戏”。
作为国企重镇,辽宁推进混合所有制等4项改革试点。早改革早主动,沈鼓集团从2011年开始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战略投资伙伴,实行企业职工持股。当时日子好过,为何还要搞“混改”?集团负责人说,不只是为了募集资金,更希望通过股权多元化改善公司治理,让企业决策更科学、走得更远。
然而,有的国企也反映改革难。由于历史原因,一些企业办社会、厂办大集体等问题还没解决,企业包袱重,转身难。
金融改革是转型的“助推器”。
“要不是借力资本市场,公司的资金压力很难缓解。”作为上市企业的吉恩镍业负责人说,去年一起海外并购让公司资金捉襟见肘。关键时刻,通过资本市场定向增发60亿元,不仅解决了融资难,还推动企业实现了跨越。
然而,对整个东北而言,金融改革仍是短腿。有的企业反映,国家一些金融优惠政策还阻塞在“最后一公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存在。
这说明,东北一系列改革开始破题,但还远没有到位。当前改革正步入深水区,免不了急流险滩,少不了难啃的硬骨头,只有拿出久久为功的韧劲,敢于动真碰硬,才能冲破思想藩篱,彻底打破体制机制障碍。
新一轮东北振兴,需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需要背水一战的改革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