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依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开展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建设,创新军队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变计划管理为项目管理,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有效激发国防科技研发动力,提高军民两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有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军地二元结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解
沈阳市军工科技资源实力雄厚,拥有一批驻沈央属国防科技单位。面对新的时代要求,传统的军地二元结构和计划管理模式,在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中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一是军民融合动力机制不足。从科研计划、课题管理、成果处置等整个科研链条来看,缺乏军民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二是科技研发效率不高。严格的计划管理机制,导致不同程度地存在研发决策迟缓、审批程序烦冗、科研效率不高、科技成果实用性不强等问题。三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沉淀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却缺乏成果转化的动力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不能满足国防装备现代化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二、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建设开创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军民联动新局面
2017年6月19日,沈阳市人民政府印发《沈阳市2017年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对601所实验室向社会开放等作出了安排部署。601所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建设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出台了《军民融合生态圈建设实施办法》,围绕前瞻性、先导性、战略性科技攻关和加快推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任务,以重点前沿技术和创新型产品为依托,深化改革项目研发与转化机制,显著提高了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效率。
一是创新科研项目研发团队机制,形成“内创圈”。601所以重点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项目为依托,在身份不变、待遇不变、课题任务不变的前提下,抽调各专业精干力量组建跨部门的矩阵式“内创”团队(重点实验室);同时实行项目化管理和项目负责人制度,赋予团队更多研发自主权,大幅提升科技研发效率。
二是实施创新团队激励,对重大创新及成果转化给予重奖。601所为前瞻性、先导性、战略性科技攻关项目团队人员上浮工资1.5~2倍,任务完成通过验收后给予负责人及团队50万~100 万元奖励;针对产品创新项目,则在项目产业化后按照后续入所收益的20%~50%奖励给项目团队,充分调动起科技人员的研发积极性,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发效率。
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军民两用技术研发转化,形成“外创圈”。601所积极探索受托开发与联合开发等模式,针对“技术同源、产业同根、价值同向”的军民两用技术从设计、研发、孵化各阶段引入社会资本,促进所内技术、人才、设施等与民口企业资本、市场、机制等要素高效对接,优化军民资源双向配置,提高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效率,形成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外创圈”。
总的来看,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建设核心在于“两个构建”:一是通过构建“内创圈”和“外创圈”,分层次整合了包括军工企业和社会资本在内的研发转化资源。二是通过构建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收益合理共享机制,有效激发了利益相关者价值共创意愿,打造了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收益共同体,激发了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内生动力和整体活力。
三、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在激发国防科技研发动力、提高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方面收到了显著成效
601所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建设,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国防前沿科技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旋翼无人机和智能螺栓2个产业化项目已落地沈阳,其中,智能螺栓项目先期100万元专利授权使用费,奖励技术发明人25万元,奖励项目团队10万元,其余65万元作为研发经费由团队自主支配用于后续研发;沈阳旋飞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旋翼无人机项目,仅半年时间成功研发样机并参加迪拜航展。另外,增材制造的3个创新产品与上市公司深圳金信诺公司合作开发,深圳市政府2000万元和金信诺公司1000万元的研发投入已到账,项目产业化正加紧推进中。
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建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17年6月21日,新华网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实验室向军民融合开放》为题,对601所开展国防科技军民融合创新生态圈建设进行了专题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