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在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依托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黎明公司”)建设军民融合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迈出了打破军地二元体制机制障碍、促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关键步伐,充分吸引社会优质创新资源“民参军”,有力地激发了国防科工单位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军地二元体制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新形势下,军地二元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性,在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领域主要表现在:一是自成体系。存在企业社会化协作程度不高、建设重复投入等问题。二是封闭管理。产品研制、设计、制造、销售、保障等全生命周期和供应链体系,基本都在行业内封闭运行,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与外部联系较少。三是涉密限制。军工产品研制,特别是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属国家高度机密,在与外部交流、合作、共享等方面受到严格限制,存在“信息孤岛”的现象。
2017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强军民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的要求。航空动力装备是专业涉及广、技术难度大的产品,建立军民融合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可以充分调动全社会生产资源要素,突破关键技术瓶颈,迅速提升航空装备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
二、全方位多维度构建军民融合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
沈阳黎明发动机打破航空发动机科研生产壁垒,从产品外委、物资外购、产学研合作、军工技术民用产业化、军工资源社会化利用等方面,形成开放合作的产业系统。
一是一般产品采购全部竞争性招标。公司从“民参军”、“军转民”、“军民共享”三个方面梳理了产品外委需求、物资外购风险和产品外部协作3张需求清单,将20%的核心产品、50%的重要产品、100%的一般产品的研发采购全部采用竞争性招标完成配套,形成军民良性融合互动的科研生产体系,显著提升了核心技术研发水平和社会化协作配套能力。
二是前沿技术攻关与社会广泛合作。主要在跟踪前沿技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培养高端人才等方面,梳理对外合作重点解决技术问题清单,通过联合申报国家项目、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技术研发、课题联合评审、开展技术交流、建立专家库等形式,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促进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向工程应用转化,获取最先进、最前沿的技术,提高公司整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三是先进检定检测资源对社会开放。充分发挥检测技术专长,开放公司检定(校准)和检测资质实验室,为民口企业提供检定(校准)服务。依据国防科技工业2112计量站和国防实验室的授权范围及军民融合相关要求,制定了公司2018—2020年对外开放检定(校准)和检测工作的目标和计划。
总体看,黎明公司推进军民融合开放式协同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两个开放”:一是国防科工技术研发向社会开放。突破军地二元体制机制障碍,引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社会研发力量参与国防科工技术研发。二是军用资源配置向社会开放。一方面,创新军用物资、产品供应方式,促进民用资源向军方流动;另一方面,将军用检定检测资源向社会开放,使军方资源惠及社会民生。
三、军民融合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显著提升了军工装备研发制造能力
目前,黎明公司已与国内74家具有专业技术优势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公司37名专业带头人已与14所高校、17家科研院所的66个专业形成了固定联系点,通过与社会优质创新资源深度合作,大幅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科研能力。按照“强两头、瘦中间”的思路,黎明公司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扩大了对外开放,共梳理10300余个(项)产品或技术,全部面向社会实行竞争性招标采购与合作研发,并确定400余家物资外购、产品外委供应商,极大促进了“民参军”。公司已对外开放检测项目73项;已对外开放计量服务49项,其中经国家国防科工局计量考核机构考核合格的区域最高计量标准16项,经辽宁省国防区域计量站组织考核合格的企业最高计量标准33项。
黎明公司军民融合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得到了中国航发集团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17年12月,辽宁省委书记陈求发率考察团前往黎明公司等驻沈军工企业开展调研,对黎明公司军民融合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要求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破解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束缚和障碍,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