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赣江新区经济发展稳中趋快,一些经济指标增速大幅递进,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财政总收入、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进出口总额分别比2016年增长9.5、17.4、12.9、18.2、21.4和44.59个百分点。
一、跑出了卯足干劲、只争朝夕的赣江速度
(一)组织机构快速搭建。目前,个职能部门、4个组团管理机构组建到位,财政分配关系、统计区划范围进一步明确。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江西赣江集团两大平台公司以及中科先进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京沪深招商联络(招才引智)机构运行有序。
(二)审批改革提速增效。将江西省政府赋予的项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199项市、县级权限统一纳入新区行政审批局办理,实现了扁平化管理和一颗印章审批”。大幅压缩工程建设项目办理时限,将平均审批时限压缩为个工作日,不到全国平均时限的五分之一。简化个体工商户登记、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和个人投资项目备案流程,推出首批81项一次不跑”政务服务,营造了高效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三)新城建设全速推进。在基础设施方面,儒乐湖以南条路网开工建设,一号综合管廊等总投资150亿元的多个项目相继启动,串联四个组团的赣新大道即将动工;在产业方面,江铃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技术协同创新园等项目全面开工建设,中医药科创城标准厂房7个项目全面封顶,公共研发中心、交易展示中心等项目加速推进;在生活配套方面,文旅健康小镇、万创智慧小镇及学校、医院等项目加速推进,新城建设全面铺开。
二、探索了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赣江模式
(一)创新动能更加强劲。成立科技创新推进领导小组,并设立创新发展局,组建产业研究院和创新发展研究院,将传统分散在各部门的创新职能和创新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创新驱动的赣江模式。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成立前的家猛增至160家,实现两年增三倍;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居江西省第一位。与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生物医药与装备技术研究院、人社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赣江实验室、工业过程智能化研究院;与江西省内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家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二)人才红利更加凸显。自新区成立以来,已汇集“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国家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外籍专家等高层次人才336人,中级及以上工程技术人员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19013人。
(三)金融支撑更加有力。吸引多业态的金融要素落户新区,目前已聚集银行、保险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交易中心等百余家金融机构和经营性、功能性机构;共青私募基金数量突破家,基金规模达2000亿元。同时,新区家银行获批绿色银行,成为全国首批绿色支行网点;与腾讯金融、中国人保等开展金融科技实验室、绿色保险创新实验室等创新合作;与国科控股、江西银行、省财投集团、江铃集团等共同发起设立技术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城市发展基金、新能源汽车基金;与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深度合作,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提升融资能力。汇集绿色金融示范街、双创集市和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绿色创新发展综合体正式运营,共聚集各类企业315家,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人才、科技、产业的集聚与融合。
三、树立了产业立区、开放强区的赣江形象
(一)招商引资呈现大突破。自新区成立以来,利用赣京、赣港、赣深等推介平台,共签约项目个,合同总金额3060亿元。目前,中车智能交通产业园、同兴达智能终端核心零部件等余个签约项目开工建设,中信特种机器人产业园、意大利睿视裸眼3D显示等余个项目建成投产,惠普金酷产业园、万创城数字创意产业园等一批项目陆续签约。
(二)转型升级展现大作为。新区全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高新化,一方面,推动江中集团战略重组桑海制药、济生制药,支持现代轻纺、有机硅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2017年,新区技改项目总投资亿元,同比增长16.5%。另一方面,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航天科工军民融合示范基地、格特拉克变速箱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形成了欧菲光、智慧海派等一批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打响了“酷派”“黑鲨”等制造品牌。同时,依托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洛客创意产业园、猪八戒网江西总部等一批项目成功落户,赣江新区正成为江西新经济发展的重要聚集地。
(三)开放格局实现大提升。新区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着力培育开放“硬实力”和“软环境”。一方面,围绕“一区三口岸”(“一区”即南昌综合保税区,“三口岸”即昌北国际机场、龙头岗综合码头、昌北铁路物流基地的空水陆口岸),建设国际多式联运中心。另一方面,与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深度合作,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争取“进口直通、出口直放”等政策支持;组建赣江新区国际仲裁院,打造服务全省的国际化仲裁机构。
四、践行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赣江理念
(一)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初步构建了“1+N”规划体系,目前,《赣江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赣江新区总体规划(2016—2035)》已编制完成,《赣江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5-2020)》已经省政府批复同意,《赣江新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6—2035)》已通过专家论证。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物流与口岸规划、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以及昌北机场周边暨临空组团二期、中医药科创城桑海核心区等重点区域规划陆续完成。同时,在全国首创、目前唯一建立规划设计咨询监理制度,实现规划与建设同步管控。
(二)高水平建设生态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方案,统筹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科学划定新区“三区三线”。同时,将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贯穿于新城规划建设全过程,因地制宜形成组团式、园林式、嵌入式的空间布局,实现中心商务区集中高效,生活区“小街区、窄马路、密路网、宜尺度”的规划格局,建设交通慢行系统、滨水生态系统、地下城市系统和智慧能源系统。目前,已与国电投江西公司合资成立智慧能源建设和运营公司,利用新昌电厂循环水余热为新城生活片区和部分工业园区集中供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三)高品质配套生活服务。按照“空间形态有特色、功能内涵有内容”的规划理念和基础设施优先、产业优先、公共配套优先、环境优先的建设原则,围绕儒乐湖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产业园区,规划布局了一批产融特色小镇和人才公寓,赣江新区医院、赣江新区中学、国际学校、市民中心、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等公共配套和商业项目加快推进,进一步提升了产城融合水平。同时,出台新区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在生活组团统一布局“1+5”微健康综合体(物业中心+医疗、托幼、托老、商业、文体场所),在产业组团统筹布局邻里中心,提升城区与园区配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