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作
农村经济司司长 高俊才
一、回眸昨天
从三皇五帝、历朝历代,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年,
从神话传说、史书记载,到几十年来的亲眼所见,
中国的农业、农民和农村,
与国家稳定、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相连。
辉煌的中华文明,
为人类进步、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在近代
尤其是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多年,
“三座大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说不尽的苦难:
极少数人占有了大多数耕地的所有权、收益权,
广大贫苦农民受苦受累、生活凄惨、生灵涂炭;
官僚资本加腐朽政权,通货膨胀、币值大贬,
建国前夕的物价曾飞涨到“粒米100元、寸布15万”
……。
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几十年,
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搬掉三座大山,
土地改革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政府支持、农民大干,兴修水利、排涝抗旱;
基础设施、改善条件,良种良法、科学种田;
粮棉油糖大幅增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方针,
党和政府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和改革经验,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
在神州大地雨后春笋般地广泛开展。
深化改革,加上技术进步和增加投入,
使我国农产品短缺的局面得到了根本扭转。
农民是农村改革的发明者,
党和政府顺应民心、尊重民愿,
带领亿万农民群众,
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改革发展伟大实践。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多少农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
一手连城市、一手接农村的小城镇,
在城乡之间成为新的一元;
为建设高楼大厦、公路铁路、码头矿山,
亿万农民工兄弟出大力、流大汗;
有多少工厂、城市建设用地,
昨天曾是粮田、菜田或果园;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三农为城镇化、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
也带动、推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珍惜今天
历史把农村改革发展推到了新的起点,
三农工作已经取得很多宝贵经验。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众志成城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13亿人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
正在由吃饱向吃好转变;
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增加农业补贴、减轻农民负担,
各级政府大幅度增加惠农资金,
加快改善农村生活生产条件;
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得到确立,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断完善;
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逐步提高,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实践。
农村改革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同时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城乡差距扩大,
二元结构矛盾凸现;
资源环境和市场约束增强,
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存在诸多困难;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难以抗御多种自然和市场风险;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技术设备落后的局面尚待改变;
一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农村民主法制体系还不健全;
……
三农工作,任重道远,
居安思危,生于忧患。
三、憧憬明天
更好地运用解放思想的法宝,
长期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继续深化改革、增加投入、重视科技,
构建和谐社会,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稳步发展。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不断完善,
发展方式和经营机制与时俱进、进一步转变;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
长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从地头到餐桌、从水源到饭碗,
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和饮水安全;
兴林、兴草、富民,
保护和利用好
四十多亿亩林地和六十亿亩草原;
兴利除害、人水和谐、节流开源,
使有限的水资源支撑无限的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和推广先进技术,
发展方式将加快转变,
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农林牧副渔协调发展,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农村面貌更好更快改善;
有效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
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二年内翻一番;
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高,
农民民主权力得到保障,
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
工业化和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
明天,将比昨天和今天更美好!
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