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港镇位于江汉平原西北部,地处荆门、荆州、潜江三市交界处,紧临风景秀丽的百里长湖,被誉为“江汉明珠”“鱼米之乡”。全镇国土面积30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8万亩,水面面积12.8万亩,辖30个村、4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8万人。
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精准脱贫”战略要求,立足地理环境特点和生态优势,坚持因地制宜抓调整、围绕科技抓增收、建立示范抓带动,致力于打造高产、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城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以粮油水产为核心,高质高量保基本
优化种植结构,提升市场竞争力。结合后港镇农业生产条件,严格落实秋播生产任务,做到种满种足,在江汉运河沿线、汉宜线及其以北区域全域推广种植双低油菜品种,落实油菜种植面积9.63万亩。积极发展“中稻—再生稻”种植,双季稻面积稳定在4.48万亩。积极推广“香稻嘉鱼”等综合种养模式,新发展虾稻、鱼稻综合种养面积2.1万亩,累计达到3.8万亩。
推广特色养殖,发展生态渔业。结合后港镇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渔业结构调整。统筹布局渔业发展空间,落实长湖流域全面禁捕要求,在池塘发展健康高效渔业,在稻田发展稻渔生态渔业。大力发展特色渔业、生态渔业。全镇养殖水面达12.3万亩,精养鱼塘面积达4.97万亩,其中名优鱼养殖面积4.23万亩,占比达85.1%;重点发展黄鳝、鳜鱼、黄颡鱼、翘嘴红白等名特优水产品,全镇专养面积达3000亩,套养面积达15000亩;积极发展“香稻嘉鱼”等10余种综合种养模式3.8万亩。大力发展无公害养殖,其中鑫顺、新农、方老五3家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健康水产养殖认证,养殖面积达20000亩。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其中,南美对虾养殖面积240亩,鳅藕共生面积200亩,网箱养鳝面积7000亩,中华鲟孵化基地3处120亩、养殖面积300亩。
以深加工为支撑 多措并举调结构
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提升经济效益。后港镇重点抓园区建设,坚持抓龙头企业,主要抓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目前,该镇已有蛟龙食品、万汇食品2家规模以上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两家企业年产值均过亿元。不断加强农业品牌建设。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资融资,大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了蛟龙食品、万汇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促进品牌升级,打造了一批市场知名品牌,进一步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切实加强龙头企业信息化发展。全镇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坚信“科技发展是第一生产力”,要求企业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实现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生产控制过程以及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和集成化,努力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能力、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水平,推进了信息化进程。加强蛟龙、万汇两家农业龙头企业与电商平台合作,实行网上直销,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销售产值翻了一番,实现产销两旺,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健全农产品交易体系,拓宽销售渠道。通过招商引资,建设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推广农社、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加快该镇特色水产品发展。同时,以招商引资为引领,三产融合促发展,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强化项目服务,促进项目建成落地。
以农户增收为目的 产业扶贫见实效
精准扶持特色产业。该镇以稻虾综合养殖为特色,对贫困户进行稻田改造现场指导、养殖技术培训及产品销售一条龙服务和建立微信群动态跟踪指导,降低产业准入门槛及市场风险,吸纳贫困户投入特色产业发展。全镇有169户贫困户发展稻虾养殖,共改造稻田1202亩。
精准帮扶贫困农户。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户后港,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和务工实现了“一地生三金”(股金、薪金、流转金)。全镇共引入大型涉农企业6家、种养大户12户,累计流转土地面积25100亩,其中流转86户贫困户土地面积783.77亩,年流转费用52.28万元。带动贫困户务工27人,人均年收入4200元。通过投入100万元扶贫资金入股企业,年分红8万元,惠及贫困户40户。
精准强化扶持政策。结合沙洋县稻虾产业扶持政策及扶贫小额信贷,积极扶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全镇累计发放产业扶持政策资金106笔34万元,办理无息贷款89笔4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