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永远是家乡。对于如今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攻读医学博士的史张来说,纵然上海风光无限,但还是独爱家乡。翻看他手机里的照片,标注特别的照片几乎都是在渭南的地标性建筑前和家人的合影,以及渭南城区的街景。
史张是土生土长的渭南人。2006年9月第一次离开渭南去山西上大学,2011年回到渭南工作,三年后他又考研究生到了上海,然后读博,从此定居在上海。每次回渭南他都会和家人拍照留念。用他的话说,“每当看到这些照片,仿佛就回到了家,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语言,那些地标性建筑就是渭南的代表符号。史张说:“我发现每次回家都有很多惊喜,尤其是城市建筑变得洋气了,体育中心、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等等,让渭南一下子变得特别有品位。而且老城改造了、育红乔迁了、公园增多了、路面变宽了,从东到西条条大路绿植萦绕,从南到北座座高楼巍然矗立,南湖碧波荡漾,渭河两岸荷香满塘……”
说起渭南的变化,史张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每次坐高铁回家,从渭南北站出来后,他都会让父亲驾车带着他在渭南城区兜一下风,一路上听着父母不停地讲着哪一栋楼是新盖的,哪里又出现了一个新地标建筑,然后他都会去这些地方沾沾新气并拍照留念。
在一张渭南新育红中学的照片中,他和母亲笑得很开心、很幸福。对于老城,史张有着不同寻常的深厚感情。
小时候的史张,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渭南当时唯一的公园——湭河公园,感觉看到它就仿佛看到了乐园。位于老城的育红中学、瑞泉中学也是史张的母校,所以每次回家,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去老城转转。
“每次来老城,总有新变化。”确实如他所言,从渭南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上看,老城处于渭南中心城市未来“一城、三区、五大组团”的空间结构的中心位置上,是城市建设的核心板块。各功能组团环绕四周,这里便是渭南未来的“生态——文化”核心地带,也是渭南城市发展的“几何中心”。位于湭河公园旁边的老城美食街就是这个“几何中心”的地标,也是未来城市文化旅游的“会客厅”和市民游憩、养老、安居的生活大广场。
“市中心广场见!”这句话,一度属于史张和朋友的“城市暗号”。市中心广场也是史张拍照最多的地方,因为这里有当时渭南最大的商圈,有渭南最繁华的街景,有渭南最匆忙的车流。如今,这个“城市暗号”的所指,不仅仅是一个市民文化广场,它有了新的高度和内涵。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市区两级重点项目——渭南宏帆广场项目的子项目,位于中心广场,占地面积约15亩,建筑高度达150米。建成后将成为渭南唯一的超高层建筑,刷新渭南新高度。届时也会成为渭南城市发展的新地标,商业升级的新名片,人居环境改善的新标志。
一堆照片中,在市体育中心游泳馆的照片尤为惹眼。“相信现在仍有很多渭南市民能记得那个曾经踢足球、滑旱冰的老体育场(今信达广场处),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指着照片,史张笑着说,“在高铁上,远远看到体育中心,就知道渭南到了。而且在这么好的游泳馆游泳,感觉自己泳技都突飞猛进了。”如今,作为渭南的地标建筑,市体育中心已然成为现在渭南体育的一个代名词,更是通过举办多次国家级体育赛事让渭南走向了全国。
“以前拍照,拍人就好了,因为没有其他可拍了。现在走在街上,总想咔咔拍上几张。因为无论是在博物馆前,或者是市文化艺术中心门口拍照,感觉就好像是在一线繁华都市。”史张感慨道,“博物馆是城市的灵魂,文化艺术中心是城市品位和格调的集中体现,这些不断出现的渭南新地标,说明一个日新月异的新渭南正在崛起!”
“家乡的变化让我们这些身在异乡的渭南人震撼、让我们这些游子为家乡感到骄傲。”史张说,翻看这一张张照片,总能唤醒一串串记忆。虽然,有些他曾经最熟悉的建筑不见了,有些多年前经常去的场所改建了,但照片是属于记忆的载体。有时看到一些原本不经意之间拍下的照片,会引起自己的无限遐思。有对过去的回忆,也有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