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政策风险
行业 政策影响因素 分析 :
1、食用油新标准 分析
我国已实行新的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新标准规定的用油,逐步禁止销售。
1)买油注意看标签。
此次制定的新标准,可以让消费者从标签上就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产品的品质。新标准规定,食用植物油统一采用以单一的原料名称对产品命名的方式,禁止将与用途、工艺等有关的词语用在产品名称中。也就是说,产品只能根据原料称为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不能再加上“烹调”、“压榨”等类似的字眼来命名。
同时,食用油将按质量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4个等级,分别相当于原来的色拉油、高级烹调油、一级油、二级油。这就是说,消费者只需看看产品标定的等级高低,就知道食用油的质量好坏了。
新标准实施后,“纯正大豆色拉油”这样的名称不会再用于标注产品,取而代之的是明确标示等级的“大豆油”。
另外,新标准还规定,产品标签中要对原料的加工工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进行明确标识,并对是否使用了转基因原料,以及原料的产地进行明确标识。如果在外包装上没有标出上述标准,产品将被禁售。消费者认真看看标签,就能放心购买了。
2)要营养更要安全。
除了看得见的标签,对消费者看不到的制作过程,新标准也有规范和提高的要求。比如说,为了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提高产品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此标准限定了食用油中的酸值、过氧化值、溶剂残留量等指标。同时限定了最低质量等级指标,对压榨成品油和浸出成品油的最低等级的各项指标进行了强制规定。
此外,新标准还对食用油的部分质量指标进行了调整,使其与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基本一致,国内国际标准长期脱轨、难以统一规范和监管的尴尬局面将由此改变。
2、我国政策支持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 分析
中国食用植物油的对外高依存度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心头之痛。在短短数年间,中国由大豆出口国变成了进口国。2007年,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2200万吨,对外依存度从2000年的37%提高到了2007年的62%。
在2009中国粮油市场展望会上,中国将考虑出台政策扶持国内植物油加工企业壮大,尽力降低食用植物油的对外依存度。相关部门正在考虑支持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的政策。中国将出台政策扶持国内植物油加工企业壮大。中国将继续对油料作物加工领域的外商投资扩张实施适当限制,鼓励国内加工企业发展,同时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食用油供应体系。
不过,建立多元化的供应体系并不简单。在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常见食用油中,后两者的产量已经出现了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06~2007年度中国大豆油进口量和消费量分别达240万吨和863万吨,均跃居世界第一。彼时,中国豆油、棕榈油、菜籽油三大食用油脂品种进口量全部位列世界第一位,进口总量占全球进口总量的18%。
部分企业反映,限制大豆进口不太现实,要限制难度比较大。如果从现实的角度看,国家比较可行的政策是进一步放宽私有油料加工企业的贷款,然后在设备改造上进行资金扶持,这样也许更有利于促进这个 行业 的发展。
3、中国收储大豆和油菜籽政策 分析
1)中央一号文件:适时采取玉米大豆和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要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并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统筹制定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 规划 ,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
文件指出,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要求加强对农业补贴对象、种类、资金结算的监督检查,确保补贴政策落到实处,不准将补贴资金用于抵扣农民交费。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扩大销区粮食储备规模。适时采取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临时收储政策,支持企业参与收储,健全国家收储农产品的拍卖机制,做好棉花、食糖、猪肉调控预案,保持农产品市场稳定和价格合理水平。
2)发改委公布2010年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为每斤1.95元
2010年5月26日,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关于做好2010年油菜籽收购有关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表示,2010年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即托市收购价格)为每市斤1.95元(国标三等),比2009年每斤提高0.1元。具体执行区域为湖北、四川等17个油菜产区。其中,冬播油菜产区执行期限为2010年5月21日至10月底;春播油菜产区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底。
通知还明确了国家临时收储的执行主体和操作方式,鼓励和引导油脂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并强调将加强监督检查和监管工作。
(1)明确托市收购的价格水平、执行区域和时间。2010年油菜籽临时收储价格(即托市收购价格,下同)为每市斤1.95元(国标三等),比2009年每斤提高0.1元。具体执行区域为湖北、四川、安徽、江苏、湖南、河南、贵州、江西、青海、陕西、浙江、甘肃、重庆、内蒙古、云南、新疆、西藏等17个油菜产区。其中,冬播油菜产区执行期限为2010年5月21日至10月底;春播油菜产区为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底。
(2)明确国家临时收储的执行主体和操作方式。中储粮总公司受国家委托,承担国家临时收储任务,安排直属企业或委托有一定资质的国有或民营粮油企业按国家确定的临时收储价格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油菜籽。具体委托企业名单由中储粮有关分公司负责提出,商地方粮食部门和农发行 研究 确定,报中储粮总公司备案后对外公布,并抄报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中储粮总公司委托收购的油菜籽,要适时委托加工企业加工成菜籽油,转入国家临时存储,今后视市场情况再择机安排销售。油菜籽临时收储数量暂按500万吨掌握。
有关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食用植物油地方储备规模指导性计划(国粮调[2009]50号),指定地方储备粮企业择机入市收购农民交售的油菜籽,加工成菜籽油充实地方储备。地方储备粮企业入市收购油菜籽的价格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临时收储价格,以保护农民利益。
(3)鼓励和引导油脂加工企业积极入市收购。为鼓励和引导加工企业入市收购,国家委托一部分中央直属粮油企业和上述17个油菜产区地方国有或民营油脂加工企业,按照不低于国家确定的临时收储价格挂牌收购农民交售的油菜籽,并加工成菜籽油自行销售,自负盈亏。中央财政给予委托企业每市斤0.1元的一次性费用补贴,如果油菜籽市场价格回升到每市斤2.1元以上,停止补贴。
政策风险 分析 :
我国已实行新的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新标准规定的用油,将逐步禁止销售。
我国现有的调和油相关标准一直沿用1986年制定的 行业 标准,而在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中主要有两种命名方式:一是主原料占比应不少于50%,另一个是占比超过1/3。此外也有企业认为,可以用占比最大的油料名字来命名。市面上一般也以两种形式来命名调和油,如玉米调和油、金龙鱼橄榄食用调和油等等。
《食用植物调和油》国家标准目前已原则上通过了专家审定,现正在各部门中广泛征求意见,并计划于2010年内正式出台。据了解,调和油配料比例问题,极有可能被强制性要求在产品标签中明示。
随着我国食用油相关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小包装油生产厂家面临的政策风险逐步增大。
第二节 技术风险
目前,我国食用油加工机械设备的生产技术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食用油加工成套装备运行技术指标不稳定,水、电、汽、煤等消耗指标较国外先进水平高等方面。因此,面对国外生产商不断的技术进步和创新。我国小包装油面临一定的技术风险。
第三节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主要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的风险。市场上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成本波动将直接导致公司上述产业生产成本的相应波动,进而影响公司效益。而商品价格是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而决定的,一旦消费者的需求偏好改变,或者有其他企业的更好的产品而导致产品的消费量下降,企业不得不采取低价策略时,企业的利润会出现下滑。
我国食用油的原材料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需从国外进口。2010年,国际油脂油料价格上涨,7月份,加拿大油菜籽CNF价(离岸价+运费)512美元/吨,环比涨6.7%,同比高7.5%;南美豆油CNF价877美元/吨,环比涨5.3%,同比高9.6%;马来西亚24度棕榈油离岸价805美元/吨,环比涨1.3%,同比高22.0%。我国的小包装油生产企业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第四节 财务风险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扩展,随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使得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给原本困难的制造业企业融资环境雪上加霜。
1)融资缺口大
自2007年以来,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制造业企业的信贷份额大量减少。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减少不良资产率,在贷款投向上会更加向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倾斜,从而进一步挤掉制造业企业的贷款份额。为了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2008年底央行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资金供给,但仍难以填补制造业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
2)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高
一方面在2007年以来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率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上升,贷款利率提高将导致利息支出的增加、财务费用增加,提高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大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许多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企业融资成本压力很大。
3)企业融资渠道骤减
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首先,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债权融资和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但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上市成本太大等原因不能直接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影响下,我国股市大幅下挫。许多企业的IPO计划因被证监会否决或自行撤除等原因中途夭折,部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也搁置。不仅是制造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都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
其次,制造业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银行抵押贷款,直接贷给企业;二是对个人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贷给企业股东个人;三是有担保的信用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企业急需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然而其本身资产较小,缺乏足够的担保物,且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受资金供给能力和风险控制的约束,就存在着。惜贷”现象,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扩大的融资需求
第五节 经营管理风险
经营管理能力的强弱、管理经验是否充足以及管理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好坏都给公司带来一定的经营管理风险。今后整个 行业 发展速度将会进一步加快,尽管公司都会十分注重组织模式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和优化,但是制度的完善和优化需要一定的过程,因而不排除完善的速度滞后于发展速度的可能。
第六节 防范措施
针对技术风险,公司加强对研发的投入和管理,吸引优秀的技术人才,建立完善公司内部的技术创新机制,提高研发效率,缩短研发周期,保持和增强人才、技术和研发优势;由此规避技术风险。
针对市场风险,低成本、低废品率是抗御原材料涨价和市场竞争的重点。原材料的涨价主要是市场因素决定的,是不以企业的意志而转移的,能不能抗得住这次涨价,就得看各个企业的“内功”,能否消化一部分原材料涨价引起的成本上涨因素,是企业“内功”强弱的反映。另外,公司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的方式来稳定原材料的价格。
针对融资能力风险,公司同时进行资产经营和资本运营,对公司的存量资产的变现周期较长的部分,通过与银行签订协议,按比例实行转让贷款,保持公司较强的支付能力和业务运作能力;公司还将开展资本运营,进行低成本扩张,建立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体系,或者以委托加工形式,减少资金的支出数额,资本运营还可扩大公司规模,增强融资能力,保持资金的灵活运转。
针对经营管理风险,公司应提高经营管理能力,积累管理经验并且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工作能力。另外,公司还应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化企业管理,针对公司管理人员的特点,通过内部组织管理培训和送出培训的方式并引进外部管理人员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保持公司经营管理机制具有较强活力,以抵抗经营管理风险。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上一篇:消防车行业投资分析
下一篇:小型飞机市场预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