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 分析
一、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 发展 分析
1、2008年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不确定因素
2008年国际经济的首要不确定因素是美国次债危机究竟会对美国和世界经济产生多大影响。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不大。但由于经济危机都有一个逐渐传播的过程,历史经验表明人们在危机之初往往容易低估危机潜伏的风险。如果美国次债危机对美国和西方主要工业国家经济产生较大影响,那么难免会对我国出口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影响。
1)2008年世界经济的主要有利因素:
(1)2007年世界粮食有望获得丰收
根据国际粮农组织的初步预测,2007年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8%,2008年世界粮价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不大,有可能出现高位趋稳甚至小幅回落的态势,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国消费价格的稳定。
(2)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长强劲,不同于以往几次金融动荡,新兴市场经济体在次级债危机中没有受到明显波及,经济运行较为稳定
总体来看,虽然次级债危机的爆发增大了世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但2008年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仍将强于不利因素,因此世界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基本因素没有变。预计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6%,比2007年下降0.4个百分点,而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大约为2.0%,2.4%和1.9%。预计2008年印度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俄罗斯经济增速在6%左右,新兴市场国家会继续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国内环境总体来看有利于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党的“十七大”将指导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朝着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方向深化改革,经济增长的体制条件进一步优化。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2008年陆续投产,将大大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供给保障能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继续保持基本平衡状况。前期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总体上有利于缓解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利于消除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连续几年经济和投资增长保持高位,2008年经济将保持较快的增长惯性。
2)我国经济存在的风险因素:
(1)粮食连续四年丰收增产后进一步增产难度加大,居民和企业对价格上涨形成一定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新涨价因素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2)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较大风险,如何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减少对金融和经济稳定的不利影响将是严峻考验;
(3)出口减速可能造成部分 行业 产能过剩矛盾显性化,对新增就业、企业效益和财政收入都有不利影响。
2、2008年三大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1)消费仍将保持正常偏旺增长态势
2007年宏观经济景气较旺,新增就业人数增加较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仍然会保持较强的促进作用,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增长将保持高位。此外,2008年奥运会在我国举行,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奥运景气”推动作用。根据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增长趋势 研究 ,与10%左右GDP潜在增长率相匹配的消费品零售额潜在增长率大体为实际增速12%左右。2006-200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已经由亚洲金融危机后多年偏冷状态恢复到正常偏旺,2008年进一步提速的可能性不大。2008年商品零售价格涨幅降低对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有一定影响,名义增长率可能稍低于2007年,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5.5%,比2007年低0.7个百分点左右,但实际增长为12.7%左右,基本与2007年实际增长率持平,仍为正常偏旺。
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小幅回落
2008年,促使我国投资保持较高增速的基本因素依然存在。在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增长加快的情况下,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较高;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增长较快,为企业扩大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2007年二季度之后新开工项目数量和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都呈现逐月提高的势头,为2008年投资提供了增长惯性。从国家调控政策方面来看,为了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需要加大对先进产能和节能减排设施的投资。2007以来,国家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从以需求侧调控为主转向增加供给、改善供给结构,加大了对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支持,2008年小户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项目增加较多,房地产投资成为带动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些限制因素。由于近期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实际利率水平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由于房地产市场积累了一定风险,加之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对我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银监会等管理部门已经加大了对房地产贷款的审查力度,提高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其它审慎贷款政策将对开发商和购房者的资金来源产生一定限制。同时,高能耗产品出口限制政策可能使这些 行业 供求和价格形势发生变化,不少 行业 投资回报预期降低。
综合各方面因素 分析 ,估计,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在偏快区间运行,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依然是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对高能耗建材出口的控制将使建材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有所改观,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涨幅由2007年的上升走势转为平稳回落。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5%,比2007年下降2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4%,比上年下降2.1个百分点,实际增幅下降0.7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5%,比上年下降3个百分点,实际增幅比上年持平。
3)出口减速,贸易顺差增速明显下降
2008年我国出口减速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增多,特别是炒作中国产品质量问题对2008年的出口负面影响较大。
(2)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次级贷款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惜贷现象可能影响到消费信贷资金,房地产的财富效应减弱也降低消费者信心,多年来建立在信用经济和财富效应两大基石上的美国居民消费快速增长可能明显减速;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主要以消费品为主,美国消费减速将对我国出口不利。
(3)国内2007年密集出台的控制出口过快增长和调整外贸结构的政策效果在2008年进一步明确显现。
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相反,由于国内需求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和进口关税逐渐下调使国内外比价关系变化的调节作用逐渐显现,加上国家其它鼓励进口政策,2008年进口增速将基本保持稳定。如果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和其它矿产资源价格上涨的态势延续到明年,这些产品的进口额受价格上涨的影响也将呈现加快上涨的情况。初步估计,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9%,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规模大约为3320亿美元,比2007年增加61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增幅由2007年的52.7%明显下降为22.5%。
3、2008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价格上涨幅度前高后低
根据前述 分析 ,2008年三大需求中消费稳定增长,但投资增速略有回落,净出口增速放慢,总体影响是社会总需求的扩张势头稍稍减弱,这种情况将使得2008年经济增速呈现高位趋稳、小幅回落的态势,GDP增速将从2007年的增长11.4%回落到2008年10.8%,下降0.6个百分点左右。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增幅与2007年持平;第二产业增长12.6%,增幅比2007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10.5%,增幅比2007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受食品价格变化的影响,2008年消费价格的上涨幅度较2007年将出现明显回落。2007年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将引导农民和企业增加投入和生产。根据近十年来的经验,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存在大约三年左右的短周期,据此估计,2007年三季度将是食品价格上涨的高峰期,年底之后将开始回落,2008年将延续下行走势,使得消费价格涨幅呈现稳步回落的走势。考虑到我国资源类价格改革的迫切性和2007年下半年不能出台政府调价措施的后续影响,2008年下半年有条件和需要出台的政府调价项目较多,综合考虑翘尾因素、新涨价因素和政府调价合理幅度,我们估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回落到3.5%左右。
二、2008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1、经济增长高位稳中回落,CPI涨幅“先扬后抑”
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增长率高位稳中回落,预计GDP增长11%左右。影响经济增长放慢的因素主要来自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国内方面,以“双防”为目标的从紧货币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将会对投资和信贷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如果继续深化,对世界经济景气和外部对我国出口需求将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同时,受国内外贸政策调整效果将逐步显现的影响,2008年出口增速可能出现较明显的放慢,贸易顺差增速有望继续回落。而支持2008年宏观经济继续较快增长的因素有:
1)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受从紧的货币政策影响,增幅将有所放慢,但受惯性及体制性因素的作用(包括换届效应),2008年投资和信贷扩张的速度仍然较快。
2)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消费需求仍然旺盛。
3)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受出口增长可能放慢的影响将会有所回落,但国内消费需求旺盛对其继续形成支撑,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综合看,200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10%以上的高增长态势。
宏观经济温和调整、尤其是食品价格涨幅回落将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压力。此波物价上涨的走势在性质上与2003年至2004年相似,持续性不强。随着国家加强对食品价格进行监管及生猪饲养进行补贴,以及农副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使农民和企业生产和投入增加,食品价格预计在明年下半年出现回落,综合考虑价格翘尾因素以及资源类产品价格改革因素等,预计2008年居民消费价格增幅将有所回落,增长4%左右,季节走势呈“先扬后抑”。
2、三大需求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结构失衡问题将有所缓解
1)消费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
展望2008年,消费品市场将继续保持稳中偏旺态势。宏观经济景气持续繁荣,居民的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明显增强。新一轮消费结构升级还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对消费依然形成较强的促进作用。经济持续繁荣为增加就业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我们利用就业弹性预测方法,预计2008年城镇净增就业量将达到1032万人,新增就业岗位继续突破1200万个,失业率有望继续控制在4.5%以下。目前居民收入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增长较快的时期,尤其是中央政府关注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以及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将会继续提高,必然会带来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尤为重要的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出现旺销势头,2007年前11个月县级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6.9%,分别超过城镇和整个消费增幅0.1和0.5个百分点,这是自上轮经济周期以来首次出现的可喜变化,这种迹象表明农村消费有望进入快速增长期。此外,2008年奥运会也将会对国内市场销售产生一定的助推作用。以上这些基本因素决定了2008年我国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率仍将保持高位。但是,受宏观经济的温和调整、通胀率偏高及高房价对其他需求的抑制作用,实际消费增长将比上年小幅放慢或持平。预计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左右,比2007年低0.5个百分点左右,实际增长为12.5%左右,基本与2007年实际增长率持平。
2)固定资产投资高位小幅回落
2008年投资增长的动力依然较强。
流动性过剩仍在发展,同时,企业利润高速增长,将驱动企业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进入2007年下半年以来,新开工项目呈逐月加快的势头,1-11月新开工项目211127个,同比增加2412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73584亿元,同比增长28.0%。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长是投资增长的先行指标,经验显示其先行3-6个月,再加上在建投资规模仍然很大,因此,这会导致08年上半年投资增长的反弹。
但是,2008年投资增长也面临一定的制约因素:
(1)国内房地产市场在2008年下半年后有可能进入适度调整期,这将影响投资增长有所回落
我国房地产市场特别是住宅业繁荣已经持续10年,估计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房地产仍将保持偏热增长态势,但是,持续过高的房价对住宅需求已经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供给的释放、土地货币信贷的收缩效应以及人们对奥运会后房价上涨预期的变化等,这些因素将影响房地产在奥运会后可能步入中期调整期。房地产在城镇投资中所占比重约为22%,房地产调整将会相应地带动相关产业链上的钢铁、水泥、建材等重化工业调整,进而将影响整个投资增长逐步放慢。
(2)外贸出口增速放慢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将会明显减弱
外需是拉动本轮投资持续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出口政策调整以及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增长可能逐步放慢的影响,出口增长将趋于放慢,这对投资增长也将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3)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央银行频频提高利率,2008年也不排除继续提高利率的可能性,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使得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对企业的投资行为将起到抑制作用。投资增长面临周期性调整的压力。
综合以上因素考虑,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会小幅回落。我们初步预计,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左右,约比2007年下降2.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4%,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名义增长26%,比上年下降5个百分点。
3)出口和贸易顺差增长继续回落
在外贸政策调整的影响下,2007年我国出口和外贸顺差增长速度有所放慢,预计2008年将会继续延续这一走势,出口和外贸顺差增长继续双双回落。
(1)国内2007年出口政策调整的效果在2008年会进一步显现,而且今后国家仍将继续严格控制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人民币不断升值,劳动力工资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些因素将使得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继续回落。
(2)可能导致出口增长回落的因素是美国经济增长受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将趋于放慢。
目前,美国次级债的风险已经从房地产领域转移到了消费领域,这将严重影响美国的消费,美国消费如果出现疲软,对我国出口将非常不利。次级债危机的影响有可能会继续深化,但不会导致美国经济进入明显的衰退或萧条,不过,会使经济持续一段时间处于相对低位增长,这对世界经济景气和外部对我国出口需求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近年来,推动出口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投资持续增长过快而导致的产能集中释放,2008年在内需有所减弱的情况下,新增产能仍需要通过出口来消化。受以上因素影响,预计2008年出口增长将回落到20%左右。相反,我国着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鼓励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进口增长会有所加快。综合来看,贸易顺差将会继续有所扩大,但增幅明显放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会略有改善。预计2008年贸易顺差为3200亿美元左右,增幅22%左右。
第二节 行业 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1、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为了加强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2002年1月9日国务院第52次常务会议通过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该条例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经营、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并提出了实施监督管理的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在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或者其他罪的情况下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该条例对于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防止和减少危险化学品事故,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危险化学品领域事故频发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扭转,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企业以及危险化学品运输环节的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多次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分地方人民政府以及企业、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反复 研究 、修改,2008年形成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主要修订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
1)完善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措施;
2)进一步严格了危险化学品经营的安全管理;
3)补充、完善了保障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的规定;
4)修改、完善了危险化学品登记制度;
5)完善了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
2、2008年关税实施方案
2008年财政部公布了《2008年关税实施方案》,方案显示,2008年高纯阴极铜的出口关税税率将由原来的10%降为5%,氧化铝的进口关税从原来的3%降至0。对于其他标准精炼铜征收的关税税率并无大的变化,使得国内骨干冶炼企业生产高纯阴极铜(铜含量高于99.9935%)可以享受到出口的一定优惠,对于企业增加盈利有一定好处。
3、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令第139号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开采本条例规定的矿产品或者生产盐(的单位和个人,为资源税的纳税义务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缴纳资源税。该条例对资源税的税目、税额、纳税人具体适用的税额,课税数量、资源税的应纳税额、减征或者免征资源税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2007年7月国家调整资源税,其方案是铅锌矿石和铜矿石的资源税平均上调达410%和330%左右,钨矿石资源税平均上调达1500%,这是自1993年开征资源税以来我国首次大幅度提高资源税。
4、《循环经济法》
《循环经济法》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将大大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再生金属产业的“圈区化”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区域积聚特点日益突显,加之原生企业的进入,再生金属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管理、人才储备、融资并购、产业集中度提高等方面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5、相关政策
我国自1985年以来开始实施出口退税政策,此后因国内财政状况和海外贸易状况的变化而几经调整。1999年起我国对加工贸易商品按禁止类、限制类、允许类分别进行管理。而国家对铜铝 行业 逐步采取了降低退税、加征关税到取消加工贸易的政策。
在铜 行业 贸易政策方面,从2006年开始,我国逐步调高了铜制成品的出口关税;调低了铜废碎料的进口关税,鼓励废铜进口。同时,先后将进口废铜和铜精矿、出口未锻轧铜和精铜、铜合金、铜粉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
2005年开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铜冶炼 行业 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措施遏制铜冶炼盲目投资过快增长的紧急通知》;《铜冶炼 行业 准入条件》;《关于加强铜冶炼企业 行业 准入管理工作的通知》等。
投资管理方面:严把土地和信贷两个闸门,控制铜冶炼项目审批。
国土资源部发布了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目录;国家银监局发布了商业银行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的通知。
铜冶炼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及以上;铜冶炼自有矿山原料比例要达到25%以上(或者自有矿山原料和通过合资合作方式取得5年以上矿山长期合同的原料达到总需求的40%以上)。
2006年9月15日,取消阴极铜、铜合金、铜粉等产品的出口退税;大部分铜材的出口退税由13%降到5%。
2006年11月1日,铜精矿、主要含铜的矿灰及残渣出口税率上调至10%,铜硫、未精炼铜、电解精炼用铜阳极、铜废碎料上调至15%,铜等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施15%的出口暂定税率。
产业政策 方面:限制类:单系列10万吨/年规模以下粗铜冶炼项目;淘汰类:密闭鼓风炉、电炉、反射炉炼铜工艺及设备。
准入管理方面:单系统铜熔炼能力在10万吨/年及以上;采用先进的闪速熔炼、顶吹熔炼、诺兰达熔炼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白银炉熔炼、合成炉熔炼、底吹熔炼等工艺。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上一篇:水泥预制管桩市场上(下)游产业发展状况分析
下一篇:围棋产品生产技术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