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1、钢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推动钢材需求迅速增加,进而推动钢铁产能规模的快速扩张。从2001年开始,我国钢铁 行业 产能扩张开始加速,每年新增产能不断提高。2002~2006年是钢铁 行业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的时期。从 行业 的投资特点来看,产能释放主要集中在2004~2008年,其中2004年~2006年每年新增的粗钢产能均超过5000万吨。截止到2006年底,国内粗钢产能达到41914。9万吨,同比增长18。7%。2007年,国内粗钢产能达到48966万吨,同比16。8%。
为实现节能降耗的发展目标,2007年4月27日,国务院召开的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会议上,国家明确提出“2010年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1亿吨,炼钢能力5500万吨。其中2007年,要淘汰落后炼铁能力3000万吨,炼钢能力3500万吨。”
近年来,我国钢铁 行业 技术水平随同产量均有了一定的提升,最近几年我国钢铁 行业 新投资项目大部分采用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高炉技术。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大型高炉产量在我国钢铁 行业 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将逐步提高。钢铁工艺产能结构的提升将改变该 行业 对我国煤炭煤种的需求。
2002-2007年我国粗钢产量
单位:万吨
在钢铁冶炼技术中焦炭与喷吹煤是替代品关系,提高喷吹煤的使用将可以减少焦炭的使用量。由于生产焦炭的焦化工序能耗为123。41千克标准煤/吨,而喷煤的制粉和喷吹所需的能耗在20~35千克标准煤/吨。高炉每喷吹一吨煤粉,就可以产生炼铁系统用能结构节约100千克标准煤/吨的效果。高炉喷吹煤粉是钢铁冶炼系统结构优化的中心环节,是国内外高炉炼铁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三大重要技术路线之一,提高喷煤比正符合我国节能降耗的经济发展目标。
尽管自2003年以来,我国钢铁 行业 的入炉焦比开始降低,而2004年以来喷煤比开始上升,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国际上工业发达国家高炉喷煤平均水平在180~200千克/吨,而高炉焦比已达到300千克/吨以下,康力斯公司的喷煤比为225~230千克/吨;康力斯6号高炉焦比为274千克/吨,喷煤比为233千克/吨;CORUS7号高炉焦比为290千克/吨,喷煤比为233千克/吨。
而我国2006年钢铁全 行业 入炉焦比首次低于400千克/吨,达到396千克/吨,喷煤比为135千克/吨。除宝钢部分高炉喷煤比达到了200千克/吨,以及部分其他重点钢铁企业喷煤比达到150千克/吨以上,其他大部分钢铁企业喷煤比远低于国际水平。
《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2006~2020年)》中提出了高炉喷煤指标:2006~2010年全国重点钢铁企业喷煤比≥160千克/吨,考虑到非重点钢铁企业技术改造进度,我们预计,“十一五”期间,钢铁全 行业 喷煤比有望逐步提高到140~160千克/吨,而入炉焦比将逐步下降到350~380千克/吨。
尽管整个钢铁 行业 所需焦炭比例降有所降低,但对焦炭热强度要求不断增强。焦炭在高炉内是起骨架作用,特别是在高喷煤比条件下,焦比低,焦炭的骨架的作用就更加重要了。因此,全钢铁 行业 喷煤比提高的同时对焦炭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焦炭生产过程中,提高主焦煤和肥煤的配比将可以提高焦炭质量。
综合起来,钢铁 行业 的产能、产量提升,以及冶炼工艺技术水平的提升对喷吹煤的需求增长具有最大的推动作用,其次是推动焦煤和肥煤的需求增长。粗略测算,未来4年,我国喷吹煤需求增速约为14~16%,而焦煤和肥煤的需求增速约为7~9%,均高于煤炭 行业 总需求增速,而焦化过程中所需的其他煤种(如气煤和瘦煤等)的需求增速将放缓,对焦炭的需求增速在6%左右。
2、进出口情况
1)钢铁产品进口大幅下降
从2004年开始,中国钢铁产品进口就出现了大幅下降局面。进入2007年以后,这个局势进一步发展。全国进口钢材比去年同期下降29。3%;进口钢坯下降70。9%。全年钢材和钢坯的进口量在2000万吨左右,大约比上年下降29%。这已经是连续第4年大幅度下降。
中国钢材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占据了全部进口量的四分之三。
2006-2007年我国钢材进口量
单位:万吨
2)出口强劲增长,将成为全球头号钢材出口大国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钢铁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中国钢铁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亦明显增强。这不仅体现在大规模的进口替代上,还表现为出口量的强劲增长。2007年全国钢铁产品(钢材、钢坯、生铁,下同)的出口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49。5%。全年钢铁产品的出口量大大超出先前的预测值。
2003年,在世界主要钢材出口国中,中国钢材出口量排在第9位,2004年上升到了第6位,2005年上升到第4位。从2005年全球钢材出口3强的排名顺序来看,俄罗斯出口3020万吨,日本出口3018万吨,乌克兰出口2641万吨。
3)出口产品构成中,板材占据主导地位,出口结构明显改善
长期以来,对于薄板、无缝管等高附加值产品,中国进口依赖性很大,而出口的主要是钢坯、长材等低附加值产品。近些年来,这种局面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钢坯出口量迅速减少的同时,板材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已经占据了中国钢铁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2007年全国出口板材占全部钢材出口量的47%,成为钢材出口最多的品种。中国钢材出口结构较大改善。表明中国在获取世界钢铁生产大国地位后,又在稳步地向钢铁生产强国靠近。
4)出口时间和国别较为集中,增速过快,成为钢铁产品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
从2007年的出口情况来看,中国钢铁产品出口呈现不断增多趋势,出口能量主要集中在3季度释放。六、七、八、九4个月出口钢坯407万吨,占全部钢坯出口量的66%;出口钢材1594万吨,占全部钢材出口量的56%。其中8、9月份钢材出口增幅在2倍左右,增速明显过快。
从出口国家来看,主要集中在韩国、美国、意大利等国家和地区。中国对上述3个国家的出口量占全部出口比重的43%。
此外,钢材出口的粗放性。虽然出口结构有了一定改善,但出口的多是低端的产品,附加值不是很高,也是目前钢铁对外贸易的重要问题。
3、发展趋势
1)合理调整控制生产规模。
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定规模的低水平盲目扩张现象,钢铁 行业 投资过猛。2003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3。1亿吨,2004年底增加到3。6亿吨,2005年则进一步上升到4。1亿吨,出现产能过剩现象。针对这一问题,《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钢铁工业要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和适度增长速度,发展定位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钢铁产品进出口主要是进行品种调剂。
2)大力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
促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增强钢铁产业国际竞争力、节约社会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的战略举措。2003年,中国共有800多家钢铁企业,其中产钢企业264家,但年产量超过500万吨的只有15家,产钢量占总量的45%。2005年,500万吨梯队扩大到18家,在总量中占比46。36%,增幅不明显。针对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出:支持钢铁企业向集团化方向发展,通过联合、兼并、相互持股等方式重组,减少钢铁生产企业数量,具体目标则是:到2010年中国前十位钢厂的钢产量占总量比重要达到50%以上,到2020年达到70%以上。
3)调整钢铁产业布局。
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辅相成。中国目前钢铁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74个重点钢铁企业中有18家建在省会城市,34家建在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远离港口,资源和外部条件严重制约企业发展。《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要求:钢铁产业布局调整要综合考虑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交通运输、环境容量、市场分布和利用国外资源等条件,在现有企业基础上通过搬迁、兼并进行改造和扩建,不再单独设立新的钢铁生产企业。
4)加快优化钢材品种结构。
钢材品种结构优化是中国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特征。近几年,中国的产品结构虽然已有较大改善,但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仍不能实现完全自给,板带比与国际水平相比仍偏低(工业发达国家板带比60%,中国39%)。在中国的钢材进口产品中,冷轧薄板、镀锌板、不锈钢板、冷轧硅钢板片的进口仍占到进口总量的80%以上。轴承钢、模具钢、齿轮钢的使用寿命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高强度三级螺纹钢的比例仅占螺纹钢总量的12%。《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指出:今后将淘汰落后的叠轧薄板、热轧硅钢片和低质量建筑钢材的生产,抑制窄带钢、螺纹钢和线材的产能扩张,鼓励发展高端板带材和高效钢材。
5)增强钢铁生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中国实现钢铁强国转型的核心环节。由于历史上技术开发投入少,中国钢铁企业在钢材品种、装备设计制造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轿车面板、高牌号取向硅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和产能不足。《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国家将支持企业建立产品、技术开发和科研机构,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支持连铸薄带、熔融还原等钢铁生产前沿工艺的 研究 利用。
6)加快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钢铁工业是能源、水、矿石、运输消耗大的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钢铁工业目前仍要依靠增加资源的消耗来维持增长扩张,吨钢综合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15-20%,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循环经济是中国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求企业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水平,节能降耗。500万吨以上钢铁联合企业的电力要实现自供有余,所有企业都应建设污水废渣综合处理系统,从粗放型生产模式向集约型方向转变。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采矿业
1)采矿业发展现状
金属价格的攀高,导致许多矿山竞相开发尽可能快地开采有价值矿石储量的技术。我国采矿业发展很快,自1987年底国有矿山10838个,个体采矿点154643个总规模居世界第3位,已成为世界上的矿业大国之一。近年来,由于考虑到安全因素,我国关闭了大量不符合生产标准的小煤窑,但总体规模仍居世界前列。
2007年,全国采矿业实际利用内资在上年高速增长基础上,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全年实际利用内资比上年增长118。1%,比上年快61。1个百分点。在采矿业1000万元以上内资合同项目中,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实际利用内资最多,占采矿业的39。3%;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际利用内资占采矿业的34。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实际利用内资分别分别占采矿业的9。4%、8。9%和4。3%;其他采矿业占采矿业的3。2%。
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由于其许多优良的理化性能,成为当代能源、信息技术和现代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色金属工业生产的常规有色金属产品和各种特殊材料,是国民经济、人民生活以及国防工业、现代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和重要战略物资,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
2)采矿业发展趋势
(1)要求各地认真保护和合理开发稀土、锡、钛等优势矿产资源,逐步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重复建设、资源浪费严重、技术装备落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对矿业开采进行专项整顿,并实行开采总量控制。
(2)注重与外商合作与外商合作勘查、开采已成为我国矿业市场的亮点。在外商勘查方面,外商勘查的矿种主要集中在有色金属和贵金属方面。我国外商投资法律环境从2002年开始已有了明显好转,随着国土资源部把矿管工作重点放到整顿资源管理秩序,着手清理法律法规,建立矿业权市场,改革地勘体制上面后,矿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已得到许多外商的赞同。
(3)生产、经营方式趋向可持续性
我国的采矿业采选企业多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传统企业,在向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型过程中会有以下阻碍性因素: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转变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下“等”“靠”“要”等思想的转变问题;生产工艺的更新和改变问题;传统工艺设备的闲置问题;传统矿业基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到探索,培育和发展问题;尽管循环经济的矿业发展模式在实践的过程中有许多阻碍性因素,有时甚至是“难以逾越”的,克服这些阻碍性因素要付出巨大代价,但在国内市场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要实现我国的采矿业的升级模式,与国际接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大势所趋。
2、机械制造业
1)发展现状
从2006年规模以上企业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从业人员、资产总额、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还是外贸出口额和利润总额来看,机械 行业 的指标值上升都是非常明显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体占我国工业总量的15-20%。在发展态势方面我国机械 行业 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不但发展速度加快、且效益与产销实现同步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年平局增长23。71%,其中2006年同比增长约30。06%,2007年累计同比增长达到了38。29%;“十五”期间实现利润年均增长32。31%,其中2006年比上年增长36。00%,2007年累计同比增长高达47。35%。
2006-2007年我国机械 行业 产值及利润增长率
各机械分 行业 2007年总产值均以两位数增长,其中增长比较快的有以下几个:农机 行业 增长18。64%、内燃 行业 增长21。18%、工程机械 行业 增长44。55%、仪器仪表 行业 增长27。45%、石化通用 行业 增长31。36%、重型矿山 行业 增长32。02%、机床工具35。07%、电工电器增长32。82%通用基础件增长32。87%。重点产品产量方面2007年:内燃机同比增长26。53%、阀门同比增长为20。50%、采矿设备同比增长24。99%、冶炼设备同比增长22。89%、起重设备同比增长33。90%、轧制设备同比增长23。59%、金切机床同比增长10。41%、模具同比增长1。92%。
目前我国机械企业手持订单普遍比较饱满,预计明年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但增速将比今年有所减慢;并预计明年机械工业总产值将增长25%左右,贸易总额将增长20%左右,对外贸易顺差也将继续增长。
2)进出口状况
2007年,机械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568。47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其中累计进口1661。41亿美元,同比增长20。07%;累计出口1907。06亿美元,同比增长40。74%。累计实现贸易顺差245。6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007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除文化办公 行业 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2007年机械工业其他各分 行业 的出口增速均高于进口增速。出口增速最高的是工程机械 行业 (62。74%),其后依次是农机 行业 (59。76%)、食品包装 行业 (58。75%)、汽车 行业 (51。99%)、重型矿山 行业 (51。48%)、内燃机 行业 (47。8%)和石化通用(46。7%)等 行业 。
2007年机械工业其他各分 行业 的出口增长率
机械工业在重点统计的90种主要产品中,累计出口同比增长的有83种。在进口产品总值中,累计同比增长的有66种。从累计进口产品金额构成看,同比增幅较高的是制冷空调、水轮机、铲运机、大地测量仪器和四轮驱动轻型越野车(含散件)等。从累计出口产品金额构成看,同比增幅较高的是铲运机、小客车(含散件)平地机、四轮驱动轻型越野车(含散件)和气体分离设备等。
3)发展趋势
(1)全球化
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
(2)网络化
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
(3)虚拟化
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
(4)自动化
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 研究 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
(5)绿色化
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