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全球化中的中国港口业
第一节 全球经济环境
一、2004、2005年世界经济走势
面对全球石油价格的不断攀升,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尽管比2004年有所放慢,但继续维持较为强劲的势头,预计可达到4.3%左右。这表明,一方面此轮油价上涨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较小,另一方面周期性因素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即经济仍处在上升周期之中。与此同时,上年度已经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风险(除了油价上涨,还有全球经济失衡与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继续存在,对通货膨胀、贸易摩擦、消费者信心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此外,近期禽流感的扩散为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综合上述因素,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在2005年的基础上略有下降。
(一)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趋势
2005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继续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按照业已公布的数据,前三个季度,美国经济最为稳健,日本经济出乎意料地强劲复苏,开始摆脱泡沫经济后遗症的阴影,欧元区经济受法国、德国经济的拖累仍然在低位徘徊。三大经济体2005年增长率预计分别为3.6%、2.3%和1.4%。
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主要得益于个人消费需求的拉动。在个人消费需求增长的背后,一个主要的推动力就是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尽管美联储已经连续13次提高短期利率(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为4.25%),但长期利率仍然停留在较低水平上。这是刺激房地产市场繁荣的重要因素。至于美国长期利率为什么没有随短期利率调整而上升,经济学界存在很大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外资流入对支撑美国的低利率(长期利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经验数据,美国中性短期利率(即可持续的利率)水平大致在3.75%-5%。目前,短期利率已经进入中性利率水平区间,因此美联储的未来利率政策走势就显得至关重要。它将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油价上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以及房地产市场的行情。因此,200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低于2005年的水平,预计在3.0%-3.3%。
与上年度相比,日本经济的走势变化最大。在第一季度达到5.8%以后,第二季度继续维持3.3%的增幅。较之以往的经济复苏,内需在此次上涨中的贡献率提高。日本中央银行宣布“坏账危机时代已经结束”,并开始着手讨论改变零利率的可能性。目前,日本核心消费物价指数仍然为负,预计2006年将有可能完全摆脱困扰多年的通货紧缩局面,届时才会真正改变零利率政策。尽管有可能受到全球经济放慢的影响,但日本经济将持续复苏态势,预计2006年经济增长率在2%左右。
在三大经济体中,欧元区经济的增长势头最为疲软。区域内大国经济内需不足是最主要的原因。始于2004年下半年的复苏进程只持续了两个季度,反映了欧元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相当严重,无力抵御外部冲击(如外部需求减少、石油价格上升、欧元升值等)。2005年欧元对美元贬值的滞后效应有可能在下半年显现,2006年经济增长速度将有所加快,预计在1.6%左右,但增速仍将是三大经济体中最低的。
中国、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相对于其他经济体而言,2005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增长速度仍然是最快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与上年相比,多数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都将有明显的下降。由于它们有可能成为受油价上涨冲击最早的地区,因此2006年的增长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油价的走势。此外,禽流感在东亚地区的泛滥也给2006年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预测,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的增长率将与2005年基本持平,为6.2%。
(二)石油价格上涨趋势及影响
2005年的石油价格最高涨幅达到了50%。此轮油价上涨的最初原因是需求拉动所引发的供求不平衡以及美元贬值。但时至今日,油价的走势已经很难简单地再用供求失衡和美元贬值来说明。2005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呈现出稳步回升的态势。因此,目前的油价上涨主要是基于供求失衡的市场投机的结果,未来油价的走势将取决于投机势力能否得到有效遏制。由于发达国家是世界石油市场需求的主体,遏制投机势力只能依靠发达国家的联合干预。但迄今为止,油价上涨并未对发达国家经济带来实质性的危害。另一方面,世界石油工业的中下游业务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企业控制的,它们从石油价格的上涨中可获得巨大收益。这足以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至今缺乏联合干预的动力。因此,只有当油价上涨真正危及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时,石油市场上的投机势力才能得到有效遏制。即使投机因素得到遏制,也不能期望油价再次回到每桶30美元以下。石油供求的基本格局决定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油价时代。
此轮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之小出乎多数人的意料。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此轮油价上涨是由需求拉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本身就是油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这与以往供给不足或中断所引发的价格上涨完全不同。第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对石油的依存度下降。从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以来,单位GDP所消耗的石油量已经下降了50%。第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建立起的良好信誉阻止了公众对油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的预期。在前两次石油危机中,公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忧成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迄今为止,尽管油价涨幅巨大,工人并没有提出提高工资的要求。油价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最重要的不是第一轮的直接影响,而是经过预期放大了的间接影响。
(三)全球经济失衡及其调整的方向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与GDP之比目前已经达到创纪录的6%左右,其绝对值相当于全球贸易盈余国贸易顺差总额的75%。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经常账户越来越大的逆差具有全球影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也包括日本)通过本币贬值或盯住美元,不断扩展对美国市场的出口,积累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具体地说就是美元储备)。反过来又把所积累的美元重新投入到美国资本市场,弥补了美国的储蓄率不足,为美国持久不衰的消费需求提供了资金。而美国消费需求增长又进一步吸纳了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产品出口。由此形成全球范围内商品与资本的“双循环”。多年来,这个循环至少表面上运转良好。但近年来,该循环圈的可持续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不断扩大的经常账户赤字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美元不断贬值的风险正迫使各国中央银行考虑减少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同时,美元汇率的波动也在损害其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而且亚洲国家和地区货币管理当局越来越难以承受针对美元流入所做的对冲安排,即为防止美元过度贬值而不得不大量购进美元,但结果是国内货币政策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亚洲各国和地区处于两难的困境之中:明知美元有贬值风险,还不得不购进美元。
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学术界和各国政府之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这直接涉及到未来调整的方向。大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美国的低储蓄率。在私人部门,20世纪90年代证券市场的繁荣和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是促使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的主要动因。通过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正财富效应,个人可支配收入大幅增加。在公共部门,财政赤字扩大对储蓄率下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是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东亚地区的高储蓄率。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该地区的投资一直呈现出疲软状态。原有的出口导向型模式不仅没有改变,而且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三是石油价格上涨。美国仅对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国家的贸易赤字就从2002年的200亿美元上升到2005年的近800亿美元。而石油出口国大量流入的资金,并没有像前两次石油危机阶段那样大量用于消费,而是更多用于储蓄。
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多数人的共识,问题的核心在于调整的方式及其影响。从理论上来说,调整方式不外乎下述三种途径:第一,美国单独调整对外失衡。这将要求美国提高储蓄率,降低消费率。降低消费率又要求提高短期利率水平,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如果短期内要把经常账户逆差水平从目前的6%降低到可持续的水平(3%),全球经济能否承受美国需求下降所引发的风险还是未知数。第二,由欧元区承担调整失衡的责任。鉴于欧元区经济自身的结构性调整刚刚起步,经济增长缺乏活力,欧元的大幅升值也可能把该地区经济拖入严重的衰退。第三,由亚洲国家承担调整失衡的责任。要求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汇率大幅升值以及降低储蓄率,其结果将更为复杂。该地区经济大多以出口导向型为主,同时在全球经济中又最具活力,由此所引发的国际金融动荡与经济衰退有可能波及全球经济的走势。当然,最理想的结果是各方共同努力进行缓慢的调整,但问题在于目前的失衡是否会诱发美元的突然贬值。
(四)主要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的走势
面对油价大幅攀升,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仍能够维持比较强劲的增长,一个重要的推动力便是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由此带来的正财富效应刺激了国内消费需求。但这种推动力正越来越成为人们担心的潜在风险。
目前,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房地产市场,正经历着历史上范围最广、涨幅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繁荣”。按照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估算,过去5年间发达国家居民房产价值增值30万亿美元,总值为70万亿美元。这一规模相当于发达国家一年GDP的总和。增幅不仅超过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末期证券市场泡沫的增幅(5年增值额相当于年GDP的55%),而且超过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证券市场泡沫的增幅(5年增值额相当于年GDP的80%)。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得益于两个因素:一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居民可以更容易、更廉价地获得住房信贷;二是股票市场泡沫崩溃后大量资金从股票市场转入房地产市场。但是,随着发达国家中央银行开始改变低利率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的动力正在减弱。到2005年下半年,除美国、丹麦等少数国家外,多数发达国家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降温。全球房地产市场未来的走势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的周期规律,另一方面取决于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其风险都呈不断扩大之势。
问题的关键在于,房地产市场能否实现“软着陆”。根据历史的经验,房地产市场泡沫崩溃所造成的影响要远大于股市泡沫的崩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研究 显示,如果发达国家房地产泡沫崩溃,其影响将是证券市场泡沫崩溃影响的两倍,并将诱发一场全球性经济衰退。在美国,2001年以来所创造的新就业机会中有2/5是与房地产 行业 相关的。
(五)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贸易保护主义
伴随全球经济增长的放缓,2005—2006年贸易增长速度也将放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商品与服务贸易量增长率将从2004年10.3%分别回落到2005、2006年的7.0%和7.3%。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有可能成为这一轮国际商品价格周期的拐点,部分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回落迹象。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例如,欧盟对东欧国家的“社会倾销”的关注,因全球纺织品贸易自由化而引发的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种种限制,一些发达国家打着所谓“经济爱国主义”的旗号把保护主义延伸到跨国并购等领域。这种新型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否会诱发更广范围内的报复,结论尚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全球贸易失衡和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陷入僵局的反应。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香港会议,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和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要完成整个谈判还有很艰难的路程。2007年是美国政府拥有“快车道”谈判授权的最后期限。如果最终协议要得到美国国会的批准,整个谈判就必须在2006年底之前结束。鉴于谈判的分歧已经集中于一个特定的领域——农业,并且双方的“出价”正趋接近,2006年有可能完成多哈回合谈判,除非某些国家敢于承担使多边贸易体制受阻的责任。
(六)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2005年,国际金融市场继续呈现出相对平稳的特征。在汇率市场,2005年美元对欧元、日元的汇率稳步上升,尽管幅度不大。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利率差扩大吸引国际资本流入美国。目前美国的短期名义利率水平比欧元区高2个百分点,比日本高4.25个百分点。第二,美国经济稳步增长也在吸引长期投资者。第三,法国和荷兰的全民公决相继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从而降低了人们对欧元的信心。第四,贸易盈余国继续购进美元资产,尤其是美国国库券。其中中东石油出口国所积累的巨额石油美元走势最受关注。但是,受全球经济失衡所制约,未来美元持续大幅走强的可能性很小。和其他货币相比,如果日本中央银行不进行大规模干预,日元未来有可能走强。
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企业购并有开始升温的迹象。截止到8月份,2005年全球企业购并的交易量较前一年同期上升逾43%,交易价值约为1.8万亿美元,而2004年头三个季度交易价值约为1.3万亿美元。
总体而言,2005年全球经济走势相对平稳,但在这种平稳背后所酝酿的风险也越来越大。降低和化解这些风险需要国际社会的政策协调,这是当今世界经济领域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预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5年和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均为4.3%,低于2004年的5.1%。这一预测与该组织2005年4月作出的今明两年经济分别增长4.3%和4.4%的预测相差不大。
报告指出,过去几年来,持续攀升的油价、自然灾害和疾病流行对世界整体经济增长影响很小。尽管“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使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遭受严重破坏,而且其影响波及世界其他地区,但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与4月份的预计相比没有变化,2006年的增长速度预计也只略微低于此前的预测。
报告预测多数工业化国家经济2005年的增长速度低于2004年,2006年情况略有好转。报告说,美国经济2005、2006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3.5%和3.3%,低于2004年的4.2%,但仍是七国集团中增幅最高的国家。
报告预测,欧元区经济2005、2006两年将分别增长1.2%和1.8%,均低于2004年的2.0%。在内需持续疲软和缺乏抵御外部冲击能力的情况下,欧元区经济的下行风险仍然存在。2005、2006两年,德国经济将分别增长0.8%和1.2%,低于2004年的1.6%;法国经济将分别增长1.5%和1.8%,低于2004年的2.0%;意大利经济2005年的增长率预计为零,而2004年增长了1.2%,但2006年的增长速度将会达到1.4%;西班牙经济2005年可望增长3.2%,增速高于2004年的3.1%,2006年的增长率预计也将达到3.0%。
根据预测,日本经济2005、5006两年的增长速度均将为2.0%,低于2004年的2.7%。报告认为,日本经济的下行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因素。
报告还预测,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2005、2006两年分别增长7.8%和7.2%,低于2004年的8.2%。其中,中国经济2005、2006两年增速将分别为9.0%和8.2%,低于2004年的9.5%;印度2005、2006两年经济增速将分别为7.1%和6.3%,低于2004年的7.3%。
2005-2006年,拉美经济将分别增长4.1%和3.8%,低于2004年的5.6%;中东地区经济分别增长5.4%和5.0%,低于2004年的5.5%;独联体经济分别增长6.0%和5.7%,低于2004年的8.4%;中东欧经济分别增长4.3%和4.6%,低于2004年的6.5%。非洲经济2004年增长5.3%,2005、2006年将分别增长4.5%和5.9%。
三、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预测
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世界银行(World Bank)把东亚地区2005年经济增长预测从半年前预估的6.0%,稍微调高到6.2%。这比2004年的7.2%来得低。
世界银行对新加坡2005-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1%及4.7%,分别比半年前的预测调低0.1及0.3个百分点。
尽管经济整体前景乐观,东亚经济仍存有一些不明朗因素,其中一大阴影是禽流感可能带来的影响。世界银行担心,禽流感万一演变成全球性人类大流感,对东亚经济的影响可能会比沙斯疫潮的来得严重。
因此,世界银行呼吁东亚国家的政府务必把抗防禽流感列为国家的首要事务,并做好准备应付可能由禽流感引发的全球性人类大流感。
世界银行认为,东亚2005年的6.2%经济增长率,完全是因为中国的经济持续强劲增长。
世界银行每半年发表一次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经济报告》显示,中国2005年的经济增长预测达9.3%,比半年前预估的8.3%来得高。
相比之下,其他一些东亚国家的增长脚步比该组织原来预测的更缓慢,主要是因为油价比原来预期的来得高、利率已上升30个基点,而环球贸易量也减少了1.3%。
东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等等,及新工业化经济体(NIE),如香港、韩国、台湾和新加坡。
油价现在比2003年底的价位涨高了一倍,导致东亚地区过去两年的收入损失相等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7%左右。一些进口大量石油的国家如柬埔寨、韩国、寮国、菲律宾与泰国在过去两年内个别每年损失了1.5%到2%的国内生产总值。
多数政府已开始把油价成本转嫁给当地的公司或家庭,并采取不同的措施来减少油价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世界银行估计,油价上涨可能会导致石油主要进口国2005年到2006年期间的经济增长率削减0.8%左右。
第二节 加入WTO对中国港口业的影响
一、正面影响
入世以后,根据规则,我国将向WTO所有成员国开放港口业市场。与港口业有关的我国的入世承诺主要包括:国际海上运输,包括货运和客运,允许外商设立合营船公司,但外资比例不得超过49%,合营企业享受国民待遇;允许外商设立合营企业从事船舶代理服务,允许外商控股的合营企业从事货物装卸和集装箱场站服务。外商船舶可以使用我国港口。WTO正式实施三年后,我国仓储 行业 可允许外商独资经营;WTO正式实施四年后,船舶检验 行业 将允许外商独资经营。在此其间,我国水运基础设施建设 行业 也将有条件地允许外商独资企业承揽工程。
入世将使得我国港口业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与过去相比外资进入将更为方便。除了设立新的港口及相关企业外,通过购并手段参股或控股已有的港口企业是外资涉足我国港口业的首要选择。
二、负面影响
世界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必然会对世界贸易产生影响,世界贸易的波动又会影响到各国的进出口业务,进而影响其港口经营状况。一般来讲,世界经济发展与港口经营的变化方向是相同的。如2001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陷入衰退,世界贸易增长出现下滑,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受此影响增速明显放慢,这对我国港口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世界经济衰退的不利影响。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形成持续动力一个国家的进出口业务不仅受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而且与本国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从历史数据看,1996-2001年间我国GDP增长保持在7%以上,因而推动进出口业务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了港口业的增长。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势头看,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因此港口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