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未来医疗器械 行业 发展趋势 分析
一、未来 行业 发展 分析
全国17.5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的医疗仪器和设备中,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这也就预示着它们需要更新换代,而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保证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快速增长。
我国目前有县及县以上医院1.3万家,乡(镇)卫生院5.2万家,医院病床数达300多万张。如果全国1.3万家县级以上的医院,都能基本达到日本1980年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标准(每100张床位为人民币80万元),那么,我国医疗器械设备市场的增量空间超过240亿元。
目前,我国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医疗设备远远不足,很多乡镇卫生院连一般检测设备都没有,依然依靠听诊器、血压计和注射针“老三件”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器械。
根据“十一五” 规划 ,2007年,“新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覆盖面将扩大到全国县(市、区)总数的60%,2008年在全国基本推行,2010年实现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从人均卫生医疗费用看,2004年城市为1261元,农村为301元。
如果农村人口分别用5年、10年、15年达到城市人均卫生医疗费用2004年的水平,农村人均卫生医疗费用年均增长33%、15%和10%。他预计,这对于国内中低端的品牌医疗器械公司而言,将构成重大利好。
除了规模以外,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结构的调整,也是一块巨大的市场。据统计,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规模,约占整体市场规模的75%,远高于全球45%的水平。一位医疗器械方面的工程师介绍,今后,我国医疗器械的功能应当从单纯诊断、治疗和化验,向诊断、治疗、检验、 分析 、康复、理疗、保健、强身等多功能方面延伸。
二、未来 行业 技术开发方向
今后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将在下列四大热点上继续保持增长:
1、计算机相关技术
计算机辅助诊断、智能器械、生物传感器械、机器人和器械网络。相应的新产品如集成化病人医学信息系统、病人智能卡、临床实验室机器人、计算机辅助临床实验系统、生物传感器、机器人外科。
2、家庭和自我保健器械
家庭自我监护与诊断、家庭自我医疗与远程医疗相应产品。
3、微创医疗器械
无创伤或微创伤的医疗器械、医学成像、微型化医疗器械、激光诊疗、机器人外科和非植入式辅助传感。
4、器官移植和辅助医疗器械
如人工骨、心脏瓣膜、心泵、软骨、胰、血管、肾、皮肤、肝、眼和再生的神经细胞,及心脏、神经肌肉刺激器等。
三、总体 行业 “十一五”整体 规划 及预测
1、整体 规划
1)政府的卫生工作职能主要体现
(1)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发挥主导作用,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在坚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创造宽松环境,引导社会资金发展壮大医疗卫生资源。
(3)加强卫生 行业 监管,维护群众经济利益和就医安全。按照属地化原则,建立不分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由当地政府实施 行业 监管的机制,严格医疗资格准入,规范医疗秩序,强化医疗质量评价,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保证群众就医和用血安全。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纠正不正之风,减轻群众负担。
(4)加大卫生投入,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逐步加大力度。优化卫生投入的方向和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财政对医疗机构的经费保障要与改革与运行机制、维护其公益性质相结合。
(5)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改善群众生活工作环境,提高卫生知识水平和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006年,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基础建设将基本完成。
要继续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疾控机构的服务模式,明确各级疾控机构的职能定位,提高疾控体系的总体服务能力。
进一步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信息监测网络体系。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2)集中力量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充分认识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对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农村卫生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要从维护国家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思路已经比较清晰,关键是抓好落实。
(1)顺利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明年试点要扩大到40%,各地要尽快落实试点的单位,完善管理办法,调整补助标准,真正使农民受益。
(2)加强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巩固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重点加强乡卫生院和县医院的建设。
(3)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继续组织城市医生对口支援农村工作。对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要通过在职培训,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
(4)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管理,完善运行机制,落实必要经费,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要 研究 建立适应农民经济水平的农村医药价格管理体系和医疗服务规范,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
3)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主要解决问题
(1)改变医疗服务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2003年的统计表明,全国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96%,社会办医院仅占4%。公立医疗机构的垄断局面没有改变。
(2)实行真正意义的医院分类管理。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承担能力和人民基本医疗需求,科学确定保留多大规模的公立医院。
(3)必须打破现有医疗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实行卫生全 行业 监管。现在卫生部门管理的医院约占医院总数的50%,其中还包括一大批医学院、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这种体制给卫生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实行全 行业 监管就是要依法管理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收费标准,查处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
(4)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构建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构建一个以社区卫生为基础、社区卫生与医院密切联系的、适应不同人群需要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是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实施通过区域卫生 规划 和医疗机构设置 规划 ,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进行统一 规划 管理,对现有配置不合理的卫生资源按照 规划 进行调整,改变医疗服务由公立机构垄断,吸引社会资金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明确公立医院的功能定位、运行机制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促进多渠道办医格局的形成。改革以药养医机制,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格,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规范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的不合理价格。
4)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向,实行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区域卫生 规划 ,加大城市医疗卫生资源调整力度,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院和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口结构变化对医疗卫生的需求。
通过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保障,合理分流一些病人,减轻大医院的负担,充分发挥大医院和高水平医生医治疑难病症和危重病人的作用,既调整医疗资源结构问题,也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措施。在“十一五”期间,加紧制定《初级卫生法》、《艾滋病(图片-新闻-网页)防治条例》、《血吸虫病防治条例》、《护士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修订《食品卫生法》、《执业医师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同时,加强对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方面的监管,保证医疗安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2、预测
1)到2008年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
2006年,我国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 规划 》,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5年内国家财政将投入200多亿元,对乡镇卫生院和部分县医院的房屋和设备进行改造。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今年把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到2008年,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从2005年起,我国启动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3年内将组织万名城市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并且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目前,首批城市医师4000多人已在600所贫困县的县医院和350所乡镇卫生院开展工作。
2)到2010年建成完善的社区卫生体系,市民“小病在社区,大病上医院”前,全国已有95%以上的地级城市、86%的市辖区和一批县级市开展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共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2万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十一五” 规划 提出:大力发展社区卫生,加快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第二节 2007-2010年医疗器械 行业 运行状况预测
一、2007-2010年 行业 工业总产值预测
2007-2010年医疗器械 行业 工业总产值预测
单位:千元
二、2007-2010年 行业 销售收入预测
2007-2010年医疗器械
行业
销售收入预测
单位:千元
三、2007-2010年 行业 利润总额预测
2007-2010年医疗器械
行业
利润总额预测
单位:千元
四、2007-2010年 行业 总资产预测
2007-2010年医疗器械
行业
总资产预测
单位:千元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