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全球消防设备市场经济环境 分析
一、全球经济普遍增长但区域差异明显
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仍将延续2003年开始的快速增长期,但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和次级债危机的影响,增长势头略有放缓。按照IMF的最新预测,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为5.2%和4.8%。同时,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扩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此外,世界贸易增长高位趋缓、国际市场产品价格保持高位,美国货币政策已经从适度偏紧向中性偏松调整,全球通胀压力依然存在。
2007年第二季度开始,受美国经济减速和次级债问题的波及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出现回落态势。但从整体看,世界经济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世界经济在摆脱新经济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后,即将连续5年保持4%(按PPP方法核算,下同)以上的增速,世界经济发展正处于20世纪60年代以来没有过的高增长时期。根据IMF2007年10月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的最新预测,2007年和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为5.2%和4.8%,继续快速增长。
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扩大,根据IMF的秋季预测,2007年和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2.5%和2.2%,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将分别为8.1%和7.4%,分别比春季报告上调了0.6个和0.3个百分点,是世界经济增长上调的主要原因。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经济增长预测被大幅下调,2007年和2008年经济增长率都将为1.9%,比春季报告分别下调0.3个和0.9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在“金砖四国”,以及转轨国家乃至中东、拉美等部分国家经济大幅增长的带动下,日益拉大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2007年和20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分别从8.8%和8.4%上调为9.8%和8.8%。中东欧、中东、西半球,包括中、印、俄等国的经济增长预测都不同程度上调。伴随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度提高。
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新世纪里实现世界的健康、稳定和普遍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和政治家、企业家面前的紧迫课题。
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相信,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在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朝着趋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国家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
以经济全球化为参照坐标 研究 城市化发展趋势,是近年来国际城市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被广泛接受的观点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城市化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社会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继发达国家城市化之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正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大城市继续占据支配地位,城市间的合作将跨越区域界限,形成崭新的有机联系的世界城市网络。经济全球化将形成多极多层次的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使城市化过程空前加速,涌现出更多的城市。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城市
新世纪里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趋势仍然是城市化。与城市化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当今世界还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趋势。城市化、信息化和全球化交织一体,使城市(特别是大都会地区)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突出,管理/控制- 研究 /开发-生产/装配三个基本层面的空间配置已经不再受到国界的局限。第二,各国的经济体系越来越开放,国际贸易额占各国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第三,各种发展资源(如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第四,信息、通讯和交通的技术革命使资源跨国流动的成本日益降低,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五,在全球化进程中,空间经济结构重组导致城市和区域体系的演化。
受经济全球化影响,城市从工业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随着工业化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生产性服务的增加和消费性服务的增加。《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表明,在1960-1980年期间,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就业的人数比重一直徘徊在30%左右,制造业产值比重则从40%降为37%;但同期城市化水平却从68%上升到78%。其原因正是第三产业的拉动所致,这段时期的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从44%提高到56%,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也从54%提高到60%。
二、城市发展突破了传统的等级体系框架,正在形成新的城市网络体系
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主要城市的金融服务和专门化服务水平迅速增长,由银行、投资公司、法律机构、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所共同组成的金融综合体已经成为各部门的决策中心(Green,1993)。这些大都市金融综合体正在成为日益增长的全球一体化系统的节点(Mitchelson,1994)。传统的城市体系基于国家的框架,分为首都、区域中心等级别,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下的生产、流通、交换系统的机制的形成,传统城市体系的框架立论基础正在改变。城市作为城市系统的一部分,不是按照传统理论的领土的连续性,而是建构在功能节点(中心城市)以及节点间的轴(商品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之上。
未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潜力将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否把所有有形的实体网络(即基础设施)的节点、密度和效率连接到世界各地;
第二,能否在世界无形的网络体系中发挥人口、知识、资金、货物和服务的全球性交换作用;
第三,能否创新性和适应性地不断发挥网络中固有的协同作用,并起到超前示范导向作用。
三、城市化的主流转向东亚地区,给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随着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从全球范畴而不是国家、地区的范畴认识城市化过程是十分必要的。客观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对 研究 我国城市化政策、制定城市化战略步骤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发达国家的经济重构产生了所谓的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一方面是生产性服务业向大都市集聚,产生所谓的“世界城市”,因而有了“功能以世界城市体系”的提法;另一方面,制造业的转移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机会,一部分国家和地区凭借这个机遇迅速崛起,如亚洲四小龙的崛起,相应地城市化进程也大大加快。
四、中国城市化进入加速期,具有后发优势
1998年底,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0%,城市化进入了中期阶段,这是一个城市化快速增长的阶段。根据诺瑟姆的”S”型城市化发展轨迹,城市化发展速度在30%-70%之间呈加速状态。在50%时加速度达到最高点。可以预测,2010年之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会以每年至少1个百分点的递增速度上升,至2020年达到60%左右的水平。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长期以来较工业化的发展处于滞后状况,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确立和完善,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将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出现加速城市化的过程已属必然。
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使中国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进而抢占若干技术制高点,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构造新的城市网络体系。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将出现难以避免的快速发展过程,导致更多设市城市的诞生。中国有必要建立世界城市和自己的创新中心城市,使之尽快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新节点,并把中国各级各类城市融合到新的城市网络体系之中
第二节 全球消防设备政策环境 分析
一、全球森林火灾防范
森林火灾虽多是人为用火引起的,但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庞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从其发生、蔓延到控制和熄灭,无时不受着强大自然力的作用。纵观历史上全球发生的一些重、特大森林火灾,绝大多数都是持续干旱、高温、大风或雷击等特殊的自然条件所致。且森林大火一旦形成,人类采取的先进手段、特殊措施,就是动员千军万马,与自然力相比,也都显得力不从心,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同样,大多数的重、特大森林火灾最终得到控制,无不借助自然力的巨大作用。如近年来,美国、澳大利亚等手段最为先进的国家,在森林大火面前,依然是急无良策。虽动用了数百架飞机、数万名军民投入扑救;采用吊桶灭火、化学灭火等等,但这些先进手段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所能发挥的仅是局部控制和减缓火灾蔓延的作用,决未从根本上改变火灾的发展进程。燃烧几十天甚至数月后,仍是借助于降雨、雾、霜、低温等有利条件或石山、陡壁、湖泊等自然隔离,最终得到控制。我国1987年大兴安岭“5•6”森林大火及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火灾的扑救胜利,除了数万军民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之外,自然力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以往的森林防火工作中,正是由于森林火灾的属性模糊,甚至过高的估计和评价人力在火灾发展和控制中的作用,才会导致“目标管理”和追求“无火灾”的误区。
森林火灾作为一种突发性很强的自然灾害,“防范胜于救灾”,做好预防工作十分重要。但多年来,在森林防火工作上普遍存在着“重扑救、轻预防”的现象,“扑火钱袋朝下,防火一毛不拔”。此种“预防”纯属消极、被动的预防,此种“扑救”纯属高耗低效型的扑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森林防火工作的深入和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因此,在今后的防火工作中,必须要牢牢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森林火灾预防上下大功夫,下苦功夫,尽力把火源堵在山门之外。也就是说把整个森林防火工作的重心放在预防上,尽力把人为火源管住、管好,一旦发生火灾,则立足于“打早、打小、打了”,确保不酿成大的火灾。
二、全球消防宣传
消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和各行各业,消防宣传需要社会、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当今世界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消防宣传的认识,也从狭义走向广义,使消防宣传工作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把消防宣传工作融入到了整个经济发展的大潮中,纳入到了整个社会改革和发展的轨道中。目前,我们的社会消防意识和消防安全能力还比较低,有一些个人和单位,虽然也有一定的消防意识,但是由于缺乏消防常识而不具备基本的消防自救能力,“消盲”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如果说我们的消防基础设施和消防技术装备还比较落后的话,那么与之相比较我们的社会消防法制意识、消防安全知识、消防自救的能力将显得更加滞后。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这种消防“软件”过于落后的局面,就必须下大力气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大力推进消防宣传社会化。对于消防宣传社会化,世界各国均比较重视和普遍,而且形式多样,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有消防活动周等活动;世界上消防先进的国家,在其各市、州大都有消防学院、学校或者消防培训中心,负责培训各类消防人员以及对社会公民的消防短期培训;有的国家还在大学设立专门的消防系,培训中、高级消防人才。
消防宣传社会化的基本涵义和模式。消防宣传的社会化,通俗来讲就是要发动和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消防宣传。其本质就是使消防宣传成为城市的一项重要社会功能。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消防宣传责任和机构的社会化;二是消防宣传运作方式和对象的社会化。关于消防宣传责任和机构的社会化问题,《消防法》已作了明确规定。《消防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消防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消防意识。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培训内容。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有关主管部门,有进行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义务。”通过宣传、教育使公民和社会各单位的消防意识和抗御火灾能力、自救能力得以提高,是现代消防工作的一大特点,这是实现消防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消防工作的特点是预防为主,防消结合,说到底,“防患于未然、防火于未燃”是消防工作的根本,消防工作做得好坏,基本功全在于一个“防”字。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各级政府的有效行动;教育、劳动等行政主管部门要把消防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在中小学和各高、中等学校进行消防教育,使消防教育的发展与消防工作的发展相适应;各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文化宣传部门,要与消防部门密切配合,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传播媒体、宣传手段,经常宣传消防法规、普及消防知识,报道防火灭火经验和火灾隐患、火灾事故及其教训,以增强全民的消防意识
三、建筑和土建工程设计火灾荷载标准
根据原国家建委(81)建发设字第546号文的通知,由公安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TJ16-74,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修订后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为国家标准,自1988年5月1日起施行,原《建筑设计防火规范》TJ16-74同时废止。
本规范只规定了建筑设计的通用性防火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施行中,必要时可根据本规范规定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制订补充规定,并报国家计委和公安部备案。
本规范由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贯彻实施。公安机关负责检查督促。对没有专门防火规定的,或按本规范设计确有困难时,应在地方基建综合主管部门主持下,由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当地公安机关协商解决。
本规范由公安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公安部七局负责。出版发行由我委基本建设标准定额 研究 所负责组织。
四、国际公共场所安全
自从美国“911”事件后,世界各国都更加注重公共场所安全防范。
2005年,俄罗斯的财政预算中有20亿卢布(约合6850万美元)资金用于一项新的反恐计划。这项资金将用于加强莫斯科地铁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措施。就在24日晚,俄两架客机坠毁,89人遇难。俄总统驻南部联邦区全权代表雅科夫列夫26日说,调查此事的官员把恐怖袭击当成最重要的可能原因。
近年来,俄罗斯频繁发生恐怖袭击事件,已经有几百人丧生。2004年2月,莫斯科地铁发生爆炸,41人丧生。俄罗斯政府大多把这些恐怖袭击归咎于车臣分裂分子。
2007年英国首相布朗宣布,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英国全国机场、火车站和港口等公共场所的安全措施。
布朗说,英国250个最繁忙的火车站、机场和港口以及100多个其他敏感场所将设置新的安检点和限制车辆进入区。购物中心、影剧院、体育场、医院、学校和旅馆等其他公共场所也将加强反恐安全措施。
布朗说,在加强英国机场安全的同时,机场对乘客只能携带一件手提行李登机的限制措施将放宽。从明年1月起,乘客可携带一件以上手提行李登机。
布朗还说,政府将设立一个新机构,使警察、海关和边防安检人员合署办公,以加强对恐怖分子的监控。此外,约160名反恐指导员将为公职人员提供培训,确保他们所在的公共建筑有足够的应急设施,最大限度地用好闭路电视系统,监控可疑行为。
布朗说,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全面负责国家安全和相关国际事务,定期公布国家安全策略和发布潜在威胁信息,确保“每时每刻都在保持警惕”,而且“永远不会屈服”。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