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农业政策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项目研究 > 内容

棕榈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棕榈油项目市场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节选)(资金申请)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06 16:06:22

第一节 上游 行业 发展状况 分析

上游 行业 ——油棕种植

棕榈树原产自非洲,自18世纪末19世纪初开始引进到亚洲,因该树种对温度、雨量和土壤有特定要求,目前棕榈树生长及棕榈产品加工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尼日利亚、科特迪瓦、厄瓜多尔、巴西、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哥斯达黎加等地,马来西亚目前为世界上棕榈油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分别占到了世界总量的50%左右。我国引种油棕已有80多年的历史。现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东、广西省。

棕榈树主要产品是棕油和棕仁油。棕油精炼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可制造人造奶油;棕油主要用来制造肥皂、润滑油、化妆品等,也是纺织业、制革业、铁皮镀锡的辅助剂等。棕仁油味美,除直接食用和制造人造奶油外,还用于制造高级肥皂、香皂和各种化妆品。此外,棕仁粕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果壳可制活性炭,用作脱色剂和吸毒剂。脱果后的空果穗可制牛皮纸,作肥料、燃料和培养草菇等。未成熟的花序割开后流出的汁液,可酿酒、制糖和做饮料。油棕果含油量高达50%以上,有“世界油王”之称。棕榈树在种植后3年里就可产果榨油,经济寿命为25年至30年,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棕榈每公顷产油量最高。

各种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和产量(平均值)

马来西亚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35℃,雨量充沛,年降雨量为2500毫米,日照充分,气候温暖,而且没有台风和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害。丰富的光热资源为马来西亚棕油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自然条件。

油棕业是马来西亚最重要的农业项目,占马来西亚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1/5以上。马来西亚的油脂生产能力占世界植物油脂的15%。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和出口国。马来西亚棕油产量占世界棕油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棕油贸易在国际油脂市场上占世界棕油贸易的3/5。马来西亚棕油产业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机构,掌握了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和加工技术,具备成熟的生产加工资源和供销经营市场。

1、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增加

马来西亚从60年代开始大规模种植油棕。在60年代中期,政府规定60%的新耕地要种植油棕,并鼓励私人将老橡胶园、老椰子园改种油棕。70年代马来西亚一跃而成为全球最大的棕油生产国和出口国。80年代,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量不断提高,并超过了橡胶,成为最重要的出口农产品。1994年棕油产量达718万吨,占世界棕油总产量的一半,高居世界之首。在种植面积中,种植园占91%,其中私人种植园与政府机构管理的种植园各占一半。2001年种植面积为350万公顷,到2004年底,种植面积已达380万公顷,2005年种植面积达到400万公顷。

由于成龄油棕面积的增加以及棕油提取率的提高,粗棕油产量持续增长,1992年粗棕油的产量为640万吨,1996年为840万吨,2002年为1191万吨,2005年达到1500万吨,比2004年的1400万吨提高了7.1%。

2、出口贸易地位突出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及相关制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棕油制品的出口量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近2/3,直接影响世界棕油的价格走向。据统计,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棕油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0%和60%左右。2005年,包括棕油、棕仁油、棕仁饼、油脂产品和成品在内的油棕产品出口总量达1862万吨,比2004年的1736万吨增加了7.3%。但是,由于棕油出口价格降低,使2005年棕油产品的出口总额比2004年的304.4亿马元下降了6.1%,为286亿马元。2005年棕油的出口量达1345万吨,比2004年的1258万吨增加了6.9%。棕仁油的出口量达85万吨,比2004年的78万吨增加了9.0%。油脂产品的出口量继续保持良好势头,2005年油脂产品的出口量同比增长3.6%,达183万吨。中国、欧盟、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或地区)是马来西亚棕油的主要进口国与地区,2005年,中国进口马来西亚棕油307万吨,欧盟进口227万吨,印度进口63万吨,巴基斯坦进口96万吨。

3、重视油棕的科学 研究

马来西亚建立了油棕的种质资源库和基因数据库。油棕种质资源库位于柔佛州居銮市,在406公顷土地上,种植着约6万株各种油棕,其中尼日利亚种质材料占地212公顷,种植3万多株油棕。MPOB建立油棕基因数据库,包括序列信息、功能分类、克隆信息、参考文献等,便于油棕基因信息查询,面向所有 研究 者开放。该数据库的大部分基因分离自MPOB构建的油棕cDNA文库群,组织分别来源于花序、中果皮、果仁、根系、芽、愈伤组织、悬浮培养胚细胞和幼年黄化苗。

马来西亚对油棕选种、提早开花结果、树身矮化、主要病虫害、含油量和品质生理、贮藏运输生理等 研究 项目都进行了长期、稳定和持续地 研究 。在育种方面,收集非洲、美洲野生半野生的油棕种子(特别重视油棕近缘属的收集),通过常规杂交选育出许多属间属内新品种。同时,通过生物技术进行转基因育种,选育出抗虫、抗病的高产新品种。在种植技术方面,一方面注重油棕的基础营养 研究 ,另一方面也注重油棕的种植技术与管理技术。同时还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油棕种植方面的作用,建立了油棕资源信息系统,用地球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及微观 分析 系统指导油棕园的种植管理实践。

4、从业人员众多,规模化程度高

据MPOB统计,马来西亚从事棕油加工的各类企业超过400家,直接从事油棕种植开发及棕油和相关制品生产、贸易及 研究 的各类人员超过35万人,而间接带动的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0万。

马来西亚棕油生产规模化程度很高,油棕农场逐步走向大规模集约化经营,小的农场逐步消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04年种植面积380万公顷,60%的农场归私人所有,大约30%是合作共有地,只有10%归小佃农拥有。油棕集中成片种植,实行集约化经营,统一品种和栽培标准,形成优势产区。如IOI集团、金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拥有种植园、棕油加工厂、精炼厂、运输服务公司、船运服务公司、储油库公司、行销服务公司,都具有良好的销售和储运体系。产品主要出口到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以及地中海及欧洲各地。同时,公司在国外也拥有棕油的提炼厂、储存公司,这些大公司一旦接到订单,就可根据顾客要求及时进行资源最优配置,这样的分销体系,保证了较低的营销成本。

5、机械作业水平不断提高

为了解决人力资源短缺和需求量大的矛盾,马来西亚也对采果集运设备及其他的作业机械进行了大量的 研究 探索。首先推广适于采用机械进行采果作业的矮种高产的油棕品种,其次在实践中摸索出有利于机械化生产的科学的工艺流程,在此基础上研制出各种油棕种植作业中切实可行的高效率的作业机械。从80年代到90年代由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土地的耕作效率上,采用微型拖拉机牵动的拖车和水陆两用拖拉机以及现在的自动擢取机,人力对土地的比率已从过去的1:6.5提高到1:9.8,油棕的种植生产作业中采用机械作业的生产比例达到近37.5%。

6、注重棕油的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由于棕油工业应用不断创新,马来西亚的化学油脂在世界占据统治地位。目前,马来西亚控制着60%以上的世界化学油脂市场。高品质的棕油基化学油脂和脂肪酸是纺织、化学品、医药、塑料和润滑剂等许多产业的关键原料。目前马来西亚已经从油棕产品中开发生产出油墨、洗涤去污剂、化妆品和护肤用品及特种用纸等,有效地提高了棕油的附加值。马来西亚棕油理事会和其它 研究 机构继续 研究 使用油棕来生产经济价值较高的产品,如生产纸浆、合成板条产品、机械木材、锯木板和铸模家私产品等等。其空果柄制成的纤维垫可防尘治沙,2003年3月马科技部已向北京市林业局赠送了65个集装箱的纤维垫,用于北京、内蒙及河北地区的防尘固沙。

同时,马来西亚政府能源开发局一直致力于棕油能源开发,当棕油产品过剩或市场不景气时,及时将棕油转化为电能、热能或汽油的代用品,可以维持棕油市场的整体秩序,保护种植者的利益。棕油产品在工业的持续“绿色化”方面很有潜力。马来西亚研发的生物柴油又称为“B5生物柴油”,是指含有5%棕油成分(其余为柴油)的柴油。在2005年8月公布了一系列生物柴油政策以促进生物燃料产业的发展,其中包括生产、使用、质量标准,以及在马国内设厂生产并出口的具体政策。这种“绿色”的生物燃料具有高效、可再生和环保的特点,有可能最终成为汽车工业中的一种主要“绿色”燃料。

7、政府重视棕油产业的发展

政府支持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马来西亚政府一直重视棕油产业的发展,为了引导、管理和协调马来西亚棕油业的发展,制止棕油业中的不当行为,提升棕油及相关制品的质量水平,马政府于1979年出台了《马来西亚棕油业管理办法》,明确了从业资格和准证管理、质量检验、合约登记和违规的处罚措施等。并且先后在两个发展计划中专门对棕油产业制定了发展计划。随着棕油出口量的加大,政府与许多国家谈判,说服他们降低棕油的进口关税并取消非关税壁垒。还在世界各地建立办事处来提供对棕油的技术服务。同时,马来西亚政府还以各种方式促销棕油,包括给进口国提供贷款、安排以货易货锁定外销市场,有限度地给予部分棕油出口免税。为了进一步推动马来西亚棕油产业的发展,马来自西亚政府于2000年5月1日在原有的棕油 研究 与发展委员会、棕油 研究 院以及棕油注册管理局等三家机构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马来西亚棕油委员会,负责对该国棕油产业的具体管理并提供经营和科技支持,包括棕油业的政策制定、研发、企业的注册、生产和贸易执照核发、市场开拓及相关咨询等。

第二节 下游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一、食品 行业

1、“十五”时期食品工业的成就

“十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变化,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 行业 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提前实现“十五” 规划 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

(一)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十五”时期,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驱动下,我国食品工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2005年,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食品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0344.8亿元,比2000年增长97.2%,年均增长19.4%;工业增加值63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87.8%,年均增长17.6%;销售收入19900.0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01.3%,年均增长20.3%;利税总额3365亿元,比2000年增长91.9%,年均增长11.4%。其中,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等 行业 的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年均增长率均超过20%。

(二)主要食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2005年,我国食品工业主要产品的产量分别达到:小麦粉3922万吨、食用植物油1612万吨、肉类总产量7743万吨(其中肉类制品850万吨)、乳制品1146万吨、啤酒3062万吨、软饮料3380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42.2%、92.6%、26.4%、530%、37.2%和126.7%。

食品工业的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十五”期末,我国粮食加工业中特等米和标一米占大米总产量的92%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特制二等以上精制小麦粉占面粉总产量的75%,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精炼食用植物油占食用植物油总量的比重由2000年的30%提高到60%以上;精深加工肉制品占肉类总产量的比重上升到11%,比2000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液体乳产量占乳制品的产量由2000年的60%提高到91%以上;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三)产品质量明显改善,食品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十五”时期,随着国家卫生部制定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和《食品企业HACCP实施指南》等规章,以及一系列以食品安全标准为重点的食品标准的颁布实施,食品企业的主体资格和生产经营行为得到有效规范,生产条件和经营环境更加符合食品安全和卫生要求,产品质量稳中有升,各类产品抽检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如肉类 行业 100强企业中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达到77家,通过HACCP认证的企业有61家。

(四)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生产集中度逐步提高

“十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一批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骨干食品企业发展壮大,成长起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名优产品的市场份额明显提高。2005年,食品工业百强企业完成销售收入4987.9亿元,占全 行业 的25.6%;总资产4586.3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的28.9%;实现利税总额1920.0亿元,占全国食品 行业 的57.1%。部分食品 行业 的生产集中度达到较高水平,其中:乳制品 行业 十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 行业 的54.7%,饮料 行业 十强企业产量占全 行业 的39.5%,制糖 行业 十强企业产量占全 行业 的43.6%,啤酒 行业 3大企业集团的产量合计占全 行业 的31.6%。

(五)企业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发展态势,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

“十五”期间,我国食品工业利用外资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食品工业50强中,已有30多家在我国开办合资和独资企业。同时,一批民营食品企业迅速成长,在食品工业中已具有重要地位。2005年,规模以上国有食品企业2039个,实现销售收入3086.7亿元,占15.5%;集体企业1001个,实现销售收入753.4亿元,占3.8%;“三资”企业3910个,实现销售收入5367.5亿元,占27.0%;民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私营企业)16497个,实现销售收入9664.5亿元,占53.7%,居于主导地位。与2000年相比,国有企业比重降低了近23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分别提高了4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六)食品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合理,企业集群式发展的格局逐渐形成

“十五”时期,围绕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甘蔗、果蔬、牛羊肉、奶、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食品消费市场,初步形成了一批食品生产企业密集区和多个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呈现出集群式发展的特色和较为合理的区域布局,如黄淮海地区优质专用小麦加工产业带,东北及内蒙古东部玉米、大豆加工产业带,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加工产业带,华东、中南、西南、华北及东北地区猪牛羊禽肉加工产业带,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乳制品加工产业带,广西、云南糖料加工产业带,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加工带等。

(七)食品科学技术较快发展,加工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十五”时期,国家组织实施了一批以食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重大科技专项攻关,重点对稻米、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苹果、肉制品、奶制品等的重大关键技术与加工设备进行研发,攻克了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难题,开发了冷却肉、大豆分离蛋白、浓缩苹果汁、玉米变性淀粉等市场潜力大的新产品,研制出一批包括48000瓶/小时的啤酒灌装生产线、36000瓶/小时不含气饮料塑料灌装生产线、180000包/班的方便面生产线、4200袋/小时的牛奶无菌包装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高速6色凹印机、双瓶吹瓶机、多层共挤设备、冷冻干燥设备及纸浆模塑机械等技术含量高的食品加工装备,缩短了我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部分领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个别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八)食品工业带动能力进一步显现,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不断增强

“十五”时期,食品工业在扩大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通过实施“农产品深加工食品工业专项工程”,对粮油加工、肉类加工、乳制品加工、果蔬加工以及特色资源加工等五大 行业 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到2005年底,已建成投产143个项目,年加工转化农产品约900万吨,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7万个,带动农户650万多户,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2、“十一五”时期食品工业的发展环境 分析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规划 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结束WTO过渡期,加快融入国际经济的关键时期。与“十五”期间所处的国内外环境有所不同,在这个时期,食品工业发展既要符合国家总体 规划 ,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要适应全球化过程中更为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不断提高竞争力,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新的形势和任务,将对我国食品工业产生重要影响。

食品工业的发展机遇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给食品工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 纲要》的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5%,城市化率提高到47%,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6亿人。根据有关预测,同期我国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预计将由2004年的37.7%下降到2010年的35%,平均生活水平处于富裕型阶段;农村将由2004年的47.2%下降到2010年的41.6%,平均生活水平从小康型向富裕型阶段转变。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对食品消费总量和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即:虽然代表食品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将下降,但仍位于居民消费支出比重之首,食品消费总量仍将不断增加,商品性消费日益取代自给型消费,工业化食品比重逐步增长,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为食品工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原料。“十一五”时期,我国将继续按照农业部颁布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 (2003~2007年)》的方案,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专用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农业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加工导向型转变,推动农产品生产专业化、优质化和区域化,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优质、专用的加工原料。

(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发展战略,为食品工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农村人口比重大,拥有丰富的食物资源,发展食品工业不仅潜力巨大,而且也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十一五”时期,在上述重大发展战略的共同推动下,这些地区食品工业发展的硬件、软件环境将不断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农业资源优势,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食品工业基地。

(四)国家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为食品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食品工业主要利用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其生产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再利用或者还田,具有循环经济的特征。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食品工业的发展将更加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将越来越好。目前,一些省区市已经把加快发展食品工业,作为提高区域竞争力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五)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食品工业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创造了条件。“十一五”时期,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国内食品工业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加大。这有利于我国食品工业更好地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合理利用国外食物资源保障原料供给,进一步拓展食品工业的国际市场。

3、“十一五”时期食用植物油工业发展及区域布局

我国是食用植物油生产和消费大国。2005年食用植物油生产总量达到1612万吨,花色品种日益丰富,技术水平与国外差距明显缩小。但是,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存在产能过剩、油料综合利用水平低、区域布局不够合理等突出矛盾。其中,大豆油加工原料的国际依存度超过50%,加工能力的70%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一)发展方向和目标

在控制加工总量基础上,整合现有食用油加工资源,调整结构和区域布局,稳步发展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和棉籽油等食用油,加快发展山茶油、红花油、橄榄油、米糠油、胚芽油等特色食用油,扩大精炼油和专用油的比重,提高油料综合利用程度,开发利用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物质等产品,同时推进传统豆制品工业化和新兴豆制品加工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发展有序、特色明显的油脂加工业体系。到2010年,食用油脂产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食用油精加工产品所占比例提高到70%;日处理大宗油料300吨以上的油脂加工厂的比例由目前的20%提高到45%;农村一、二级油的消费比例逐步提高。

(二)区域布局

油料主产区以现有骨干加工企业为依托,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合理的规模;主销区重点培植生产规模大、联动作用强的大型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

在东北和黄淮海等大豆主产区,重点发展非转基因大豆加工业和大豆蛋白、磷脂等新兴大豆制品加工业,鼓励通过兼并、重组形成若干个日加工量1000吨以上的大豆制油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在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沿海地区,建成大型食用油深加工基地。

在南方油菜籽主产区和黄淮海花生主产区,以现有骨干企业为依托,培育形成若干个日处理油料1000吨及以上的大型菜籽油和浓香花生油加工企业;在东北、西北等葵花籽主产区,重点发展日处理500吨的中型葵花籽油精深加工生产线。在新疆、山东、河北、山西等产棉区,重点发展棉籽油、棉籽蛋白和脂肪酸衍生物、甘油、棉酚等产品。

在东北、华东、华中等稻谷产区和玉米产区,大力发展米糠油和玉米胚芽油等谷物油;在西北、西南及中南地区,重点发展油茶籽、油橄榄、红花籽、沙棘、葡萄籽、核桃等特种油料加工。

二、日化 行业

中国日化产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几个产业集群,两大制造业板块。

产业集群主要是以广东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最多最大的日化产品生产地,长江三角洲正成为外商联系海外市场与进军内地市场的非常有利的地区,尤其是上海,已经成为我国日化产品的重要研发中心和市场集散中心,在国际产品链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其他还有东北的日化原料基地等等。

在制造业方面,中国日化 行业 基本已形成两大板块,其中以广东为主的华南区约占全国70%左右,以上海、江浙为主的华东地区约占20%左右,其它区域约占10%左右。而在华南区,汕头的日化企业总数占广东日化企业70%以上,几乎占据全国日化 行业 的半壁江山。汕头地区整个日化产业已经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链和产业圈,上游核心配套产业集群中,从化工材料、模具、吹瓶到印刷包装等形成了大规模的现代化聚集效应。

1、2004年中国日化市场规模达到1094亿元人民币

2004年受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中国日用化工市场增长速度减缓,但因城乡居民消费拉动,仍有9.4%的市场增长率,市场规模达到1094亿元人民币。日化市场的总体特点表现为:(1)从市场需求看,消费购买量稳步提高,产品渗透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城市基本需求饱和,个性化需求和农村潜在基本需求较大。(2)从市场供给看,洗涤和牙膏市场集中度高,市场规模稳定;化妆品高端市场被跨国公司垄断,中低端市场竞争激烈。(3)从品牌结构看,国际品牌从高端向中端渗透;国内品牌艰守中低端市场,持续竞争力经受考验;跨 行业 强势品牌借机介入。(4)从产品价格看,主要产品单价持续下降,仅洗衣粉品类近3年价格指数下降近35%,沐浴露、洗发水也体现同样趋势。(5)从渠道结构看,商场、超市、专门店、直销等多种形式互补。

从细分市场看,化妆品市场规模接近580亿。其中,洗发护发品市场容量渐趋饱和,增长速度开始减慢;护肤品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有一定幅度的提高,但不大稳定,仍处于多品牌竞争状态;美容用品及香水市场容量远未趋于饱和,增长速度较快,市场竞争表现为多品牌竞争格局,尚未出现明显领先的品牌。

洗涤用品市场规模接近398亿,与2003年相比,增长率稳中有降。其中,洗衣粉市场保持稳定;皂类市场容量一定时期内趋于饱和,增长速度缓慢;液体洗涤剂市场规模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口腔清洁用品市场规模达到70亿,与2003年相比,增长率略下降。从产品结构看,药膏市场占主导,漱口液市场仍占很小比例;从口味结构看,盐味是市场的热点。

2、2005年日化市场呈现“三足鼎立,平分秋色”态势

2005年中国日化 行业 市场规模达到1214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1%。日化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市场结构日趋优化,日化市场呈现出“三足鼎立,平分秋色”的态势。

从细分市场看,化妆品市场的规模接近684亿,总体上表现出:从产品结构看,美容用品比例大幅上升,养护型日常彩妆成为中国市场的发展重点;从产品理念看,补水、防晒、抗衰老和植物是化妆品理念发展的重点,以生物制剂、生物活性提取物、天然植物添加剂为代表的化妆品新原料,仍是产品开发的主导方向和高科技象征的主流;从品牌结构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中、低端品牌结构进一步重构。

洗涤用品市场的规模接近407亿,总体上表现为:从产品结构看,合成洗涤剂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洗涤剂功能趋向于洗涤效果、使用安全和洗护保养;从竞争手段看,主流方向仍为绿色、植物、节能节水、高效温和、使用安全,技术成为推动洗涤用品 市场发展 的主要驱动力。

口腔清洁用品市场的规模接近78亿,总体上表现为:从产品结构看,向天然、多品种、多档次、多功能方向发展,功能性牙膏仍是销售热点,如符合中国传统消费习惯的中草药牙膏、符合国际口腔用品发展潮流的增白牙膏等;从市场趋势看,高科技产品深入人心,人性化、个性化的产品容易受到市场欢迎,产品线继续延伸,市场细分日益明显,产品多元化、多功能化成为发展趋势;从品牌结构来看,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市场日益被大企业所垄断,建立品牌形象,是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根本途径,小企业在这一市场内的生存空间日益狭窄。可以看出,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从市场增长率看,中国日用化工市场均处于增长期。

从2004、2005年细分市场的市场结构变化看,化妆品市场所占比例很大,市场增长率较高,市场较活跃;洗涤用品市场所占比例较大,市场增长率较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口腔清洁用品市场所占比例很小,市场增幅也很小,城市需求趋于饱和。

三、市场前景 分析

目前中国日化 行业 的OEM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但企业层次参差不齐,多数是来样加工和来料加工,真正在中国和国际叫得响的专业日化OEM并不多。如何满足这一领域的发展需求是中国日化OEM的巨大潜在市场。中国市场目前日化 行业 OEM企业的层次、素质、实力普遍低下的现状决定了专业化、国际化、规模化的日化OEM基地将是未来市场的领军者,市场前景非常乐观。

在目前奠定的良好基础上,中国日化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外资公司在华的投资将会进一步增多,并均在筹备新品牌的引进,外资公司在华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 行业 容量快速扩张,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和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 行业 扩张提供需求支持, 行业 尚处于生命周期的成长期,未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预计日化 行业 2008年至2010年的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12%-15%之间。整个日化 行业 将呈现出从简单的数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产品结构从基本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转变;品牌从外资主导向中外资竞合转变;日化市场将从城市为主向城乡并重转变的发展趋势。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上一篇:紧固件制造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下一篇:铅锌冶炼行业市场运行状况分析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