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产品定义及发展历程
1、定义
砂石料是指为满足混凝土骨料及填筑工程,需要经过开采、加工等工序生产的沙砾料、砾石、碎石原料、碎石、骨料的统称。
人工砂石料是指利用开采的岩石作为原料的块石、卵石、河卵石(统称为碎石原料)经振动给料机均匀给料、鄂式破碎机进行粗破碎、根据粒度通过制砂机、再经过多层振动筛筛分,最后由洗砂机冲洗而成的成品砂。近几年砂石料加工工艺及设备的多次更新换代,完全可以满足水利水电工程、高铁、高速公路的质量要求。
2、发展历程
经由近几十年的探索,我国人工砂石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各种改进优化的新型破碎机和新型制砂机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更多适合海内砂石料出产市场的人工砂出产设备被研发应用。欧版颚式破碎机、欧版反击式破碎机、5X制砂机,更包括提高前辈的移动式破碎机设备,加上国家政策的辅助,海内人工砂出产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壮盛时期。
进入90年代以后,水电开发的步伐加快,二滩、小浪底、万家寨、大朝山、三峡等一批特大型水电工程的接踵开工建设,为人工砂石技术的成熟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小浪底工程砂石系统,设计处理能力700t/h(后经增容达1000t/h),料源为石英砂岩河卵石,SiO2均匀含量为76%,最高抗压强度达351MPa,是截止目前海内已建工程砂石料加工原料中最坚硬的,设备磨蚀也非常严峻。后来经由历代破碎机械设备研发,采用普遍的冲击式破碎制砂原理,大大减轻了破碎硬质物料对设备材质的高强度要求。
我国的人工砂石料出产应用最早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初建设的贵州猫跳河水电站,当时还采用机能相对落后的锤式破碎机出产人工砂,且出产规模较小。65年映秀湾工程建成了出产能力为160t/h的人工砂石出产线,自此拉开了我国人工砂石料出产的序幕。
近几年,我国高铁、公路、住房等基础举措措施建设发展迅速,人工机制砂石料出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破碎机、制砂机、输送机构成的砂石料出产线随处可见。干法人工制砂和湿法人工制砂工艺的砂石出产线主流模式,也跟着环境和技能等因素的综合考虑,逐渐泛起融合趋势,我国人工砂石出产正面对着跳跃式发展契机。
第二节 产品特点及应用领域 分析
1、特点
制砂机就是把石头制成砂子,拿人工砂石料与天然砂石料相比,它具有料源丰富、加工受季节影响小、成品料的粒形及级配良好、拌制的砼有利于温控及减少砼裂缝等优势。近年来,人工沙石料加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
2、应用领域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兴起,天然砂石料已满足不了生产发展的需要,人工砂石料作为一种新兴产品在生产施工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砂石料用量大,产品质量要求高,特别是大坝电站一般地处山区,天然砂石料相对缺乏,人工砂石料就成为首选的替代品,如文成高岭头一、二级电站,泰顺洪溪一、二级电站都采用或准备采用人工砂石料。人工砂石料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第三节 产业链概述
一、在产业链中的位置
一种工业化产品要从图纸上的模型变为人们手中使用的实际器具,中间要经过多个环节:包括产品的研发,核心元件的生产,产品的加工组装,产品的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根完整的链条,它就被称为“产业链”。
在同一条产业链上,既有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这样的前端环节,也有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这样的中间环节,还有品牌推广与市场销售这样的末端环节。虽然每个环节都是产业链条上必不可少的组成,但各环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地位作用是不同的。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销售会对整条链起到决定性的控制作用,而中间的制造环节则处于被动的受控制地位。
目前我国人工砂石料处于产业链中端位置,上游主要为石材等原料,下游为各类建筑工程等。
二、相关 行业 简述
一、建筑业
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尤其是建筑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初步统计,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中国建筑业交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全年完成总产值9520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9%),同比增长24%,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达70.1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9%。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81040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长19.5%)。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41415亿元,同比增长24.5%;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6275亿元,同比增长19.7%。在城镇投资方面。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8.2%,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3.2%,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6%。从地域分布 分析 ,东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2.8%,中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6.9%,西部地区投资同比增长26.2%。全年房地产完成开发投资48267亿元,同比增长33.2%%;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43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1%。
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工程项目开建方面,则发生了有增有减的变化。2010年全国累计施工项目471863个,同比增加20601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522161亿元,同比增长23.1%。2010年全国新开工项目330049个,同比减少974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0805亿元,同比增加25.6亿元。开工项目的减少而投资总额却在增加,佐证了我国工程建设正向大型、巨型的标志性项目挺进,建筑业企业依靠综合实力参与市场竞争的趋势方兴未艾。
二、水利工程
“十一五”时期,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指向明确、作用直接、见效迅速的水利扶持政策,大幅度增加水利投入,各地也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千方百计增加水利投资。据水利部最新统计,“十一五”水利总投入约7000亿元,是“十五”的1.93倍,其中中央水利投资达到2934亿元。
“十一五”时期,我国新时期治水思路不断完善,防汛抗旱减灾取得显著成效,持续加大政策支持是我国水利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支撑,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而没有条件干的大事,圆满完成了“十一五” 规划 确定的目标任务。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来,我国新建和加固堤防17080公里,新增水库库容381亿立方米,新增供水能力285亿立方米。如期完成专项 规划 内6240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东部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启动实施新一轮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成效显著,长江下游河势控制、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稳步推进,治淮19项骨干工程全面完成,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顺利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利项目全面启动。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基本完成有防洪任务的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开工建设西江大藤峡、黄河古贤、淮河出山店等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完成190处大型、650处重点中型和1500处一般中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任务;完成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主体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引汉济渭、引江济淮(巢)、滇中调水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 研究 ,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2012年年底前解决 规划 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15年年底前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