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宏观经济环境 分析
一、2005-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 发展 分析
(一)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2005年-2011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变化图
单位:亿元
2009-2011年我国CPI指数同比增长变化情况
(二)2009-2011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情况 分析
2009年我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适宜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取得了成效,“保八”目标实现。同时,在国内货币供应过多压力下,地方债务系统性风险显现,银行资产质量面临较大挑战,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产能过剩情况突出,加上国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主权债务危机等问题的出现,使2010年我国经济成为最复杂的一年。
2010年我国经济增速(GDP增长)逐季趋缓,“前高后低”明显,这既有2009年增长基数的原因,更主要的是2010年宏观政策主动调整的结果,达到了经济调控预期要求的目标,取得了成功。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经济向趋稳的方向转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是三大政策手段的出台,即房地产政策、地方融资平台整顿、限制过剩产能和限制高能耗政策。两大宏观调控政策和三大政策手段的配合使用,起到了较好的调控作用。
2011年前三个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增长向常态平稳回调,M2 增速从上年末19.7%的高位回调至9 月末的13.0%。总体上看,这是稳健货币政策有效发挥作用的结果,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尽管M2 增速从数值上看比前几年低,但考虑到金融创新等因素,货币条件与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仍是基本相适应的。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关系趋于改善,经济与社会发展趋于协调,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缓解。经济增速略微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主动调控的结果,处在合理水平,没有超出预期。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下阶段宏观调控既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又要增强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加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2012年我国宏观经济走势预测
2012年,我国将呈现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双降”态势,预计GDP增长8.7%左右,CPI上涨4%左右,经济运行总量矛盾有所缓解,但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更大。具体表现出以下三种趋势:
1、全球经济将低速增长。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活力正在减弱,并且内外部失衡进一步加剧,市场信心近期大幅下降,下行风险逐渐增大。发达国家正在步入滞胀的泥潭,一方面,主要国家普遍面临主权债务压力和金融稳定风险,私人需求尚未接过拉动经济增长的接力棒,经济增长动力仍然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货币政策依旧宽松,甚至存在出台新的量化宽松政策的可能,通胀压力相对较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大量热钱冲击以及政策紧缩对经济增长的抑制等问题,其经济增速将继续呈放缓态势。根据IMF《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与今年基本持平。其中,发达经济体将增长1.9%,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将增长6.1%。
2、国内经济环境总体良好。
一方面,“十二五” 规划 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扩大居民消费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另一方面,经济增长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刺激性政策逐步退出以及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使得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地方财政风险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出口放缓对工业生产形成一定压力。
3、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把“调结构”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财政赤字率略有下降;货币政策则主要加大对表外业务的控制力度,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进入真正稳健状态。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7%左右;且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4%左右。
第二节 政策、法规环境 分析
一、 行业 基本政策方向 分析
工信部发布《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 规划 》重点领域和任务:加快产品升级、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强化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钢铁工业“十二五” 规划 的核心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以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扩大高性能钢材品种,同时,还将加强钢铁产业链延伸和上下游协同发展。走高附加值的发展之路符合钢铁 行业 长期发展趋势。
“十二五” 规划 中提到的高性能钢,主要指关键钢材品种,既包括使用“量大面广”的品种,如高性能螺纹钢,也包括部分高质量、高附加值的钢材品种,如汽车用板、齿轮钢、高速列车用动轨、车轴、高压锅炉板、海洋平台用钢、石油开采用钢、输送用钢等,还包括大量特殊钢和特殊材料。
《钢铁工业“十二五” 规划 》中,已经指明特种钢铁重点方向将是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和海上石油开采、大型和特殊性能船舶和舰艇、节能环保汽车、特高压电网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专用钢材。
显然,当我国步入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阶段时,传统的“钢筋水泥”的粗放式投资已经逐渐没落,下游交通、机械等 行业 向高端化需求的演变正促使钢铁 行业 品种结构转型和升级。
二、近几年 行业 重点政策、法规
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7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颁布实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建成了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从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钢铁 行业 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必须看到,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比较严重,主要是生产力布局不合理,产业集中度低,产品结构矛盾突出,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低水平能力过大,资源消耗高,综合竞争力与世界钢铁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刺激下,近年来出现了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产能过度扩张,产业布局更加混乱。对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和关口,今后一段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钢铁工业应努力转变增长方式,按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要求,全面提升 行业 竞争力,适应国内市场国际化的要求。国家通过经济、法律法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钢铁 行业 进行调控和引导,成为加强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在此之前,国家对钢铁 行业 的管理缺乏一个系统性、纲领性、综合性的指导文件,仍沿用审批的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和改善钢铁工业宏观调控的要求。因此,适时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导 行业 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政策目标、产业发展 规划 、产业布局调整、产业技术政策、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投资管理、原材料政策、钢材节约使用、其它等共九章、四十条,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 产业政策 的主线,既起到政府指导 行业 发展,企业又可据此规范发展方向和重点的作用。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颁布实施,将对钢铁 行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全面提升钢铁 行业 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09年3月23日,国家公布《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 规划 》,率先考虑钢铁 行业 ,这充分表明钢铁 行业 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随后国家公布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 规划 ,这对钢铁 行业 都形成利好,一些企业积极作好准备,迎接这些政策的进一步落实。
11月10日消息指出,即将出台的《促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通过兼并重组,重点培育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积极推进6-7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钢铁企业集团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战略性兼并重组。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应该积极做好准备,积极参与到兼并重组中来。
12月初,工信部发布了《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从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能源消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艺装备,生产规模,安全、卫生和社会责任等六大方面进行了限制。其中两条,一是高炉有效容积400立方米以上,转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电炉公称容量30吨以上(不含特殊钢电炉);二是2008年度普钢企业粗钢产量100万吨及以上,特钢企业50万吨及以上。
12月3日,随着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 规划 》的正式批复,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西部和黄三角等九大经济区域形成中国经济新版图。今年获批的8个区域经济 规划 将对钢铁 行业 发展带来巨大的机会,新的钢铁消费增长点必将形成,中国钢铁未来消费的区域比重也必将发生变化,而这一切,对一些企业,尤其是置身其中的一些企业来说,将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34号)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10年8月9日工信部提出要求:着力推进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切实规范生产经营秩序,加强 行业 管理。落实好淘汰落后工作,促进钢铁企业节能减排。
《钢铁 行业 生产经营规范条件》是对国办发〔2010〕34号文的具体落实,是对现有钢铁企业全部存量实施 行业 管理的新举措,我国现有的钢铁企业均需纳入规范管理的范畴。
三、 行业 相关标准
1、GB/T 18592-2001《金属覆盖层 钢铁制品热浸镀铝 技术条件》
本标准规定了钢铁热浸镀铝工艺要求和热浸镀铝层质量检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耐热耐腐蚀要求的钢铁结构制品。不适用于连续式生产的热浸镀铝薄板、带材和线材制品。
2、SN/T 2951-2011《镀锌及镀铝锌钢板镀层化学成分 分析 方法》
本标准规定了连续热浸镀铝锌合金钢板及钢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尺寸、外形、技术要求、检验和试验、包装、标志及检验文件等。
3、YB/T 167-2000《连续热镀铝硅合金钢板和钢带》
本标准规定了连续热镀铝硅合金的钢板和钢带(以下简称钢板和钢带)的尺寸、外形、技术要求、试验方法、验收规则及包装、标志、质量证明书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称厚度为0.4~3.0m m,公称宽度为600~15 00m m连续热镀铝硅合金的钢板和钢带。
4、2、GB/T 14978-2008《连续热镀铝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本标准代替GB/T 14978-1994《连续热浸镀铝锌硅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
本标准规定了连续热镀铝锌合金镀层钢板及钢带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和代号、尺寸、外形、重量、技术要求、检验和试验、包装、标志和质量证明书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厚度为0.30mm~3.0mm的钢板及钢带,主要用于建筑、家电、电子电气和汽车等 行业 。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上一篇:地板革产品所属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下一篇:防粘原纸产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