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农业政策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项目研究 > 内容

糖尿病药物行业发展现状(资金申请)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11 17:01:04

第一节 全国糖尿病药物市场 分析

一、2009年全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 分析

1、糖尿病用药及其分类

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重点。除小部分经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就能控制病情的 Ⅱ 型糖尿病病人以外,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糖尿病治疗药物有中成药和西药,其中西药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中成药在糖尿病的治疗处于辅助治疗的地位。由下图可见: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分为三个方面,口服降糖西药的治疗;胰岛素治疗;中药降糖药物治疗。下面对糖尿病的主要治疗药物作一个简述。

我国糖尿病用药品种结构图

2、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逐年扩容,从2002年到2007年,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一直处于稳定增长态势,由2002 年的41.87 亿元上升到2007 年的74.95 亿元,2006年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增速略有放缓,到了2007 年突然发力,市场规模增长20.98%。其年平均增长率维持在13%左右,2009年则保持平稳增长,销售额为98.06亿元,增速达15.09%。”

2002-2009年中国糖尿病用药市场规模及增长率

                                                                               单位:亿元

二、2012年全国糖尿病药物市场变化趋势

据决策资源公司(Decision Resources)预测,到2012 年,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将增至3 倍多。据其新发布的题为《Type 2 Diabetes in China》(中国Ⅱ型糖尿病)的报告显示,这一增长将受到享受健康保险途径的增多、患者消费力的增强以及更加积极的治疗实践的推动,促进诸如胰岛素类似物等新制剂使用的增加。据了解,中国Ⅱ型糖尿病患病人数是全球最多的。2007年为6250万人,相当于美国、欧洲和日本患者的总数(4850万人)。中国的高度流行率反映了与老龄化和城市化相关的风险因素,如饮食和缺乏体质锻炼。

决策资源公司 分析 师Victor Li 博士表示:“中国政府和医疗机构正在推广由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 Organization)和中国糖尿病学会出版的指南。所有的指南提倡对Ⅱ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更早和更积极地干预。我们预计,2007年至2012年,采用复方用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加近一倍。”

第二节 糖尿病药物市场需求 分析

一、2009年糖尿病药物市场销量 分析

糖尿病治疗药物主要有中成药和西药,西药是治疗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主力军,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中,注射用药(胰岛素及其类似药)占25.6%的市场份额,口服用药占74.4%的市场份额,居于主导地位。口服用药中磺酰脲类(SUs)占比21.9%,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占比16.8%,中成药占比15.3%,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双胍类的市场有所萎缩,占6.1%的市场份额;非磺酰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和噻唑烷二酮类(TZD)的市场份额增长较为迅速。

我国糖尿病用药市场各类别市场份额

二、2010年糖尿病药物市场用量预测

2010-2013年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预测表

                                                                        单位:亿元

第三节 糖尿病药物市场价格 分析

一、糖尿病药物市场价格影响因素

1、药品招标政策对产品影响

2009年8月,九部委印发《关于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意见》,要求政府创办的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基本药物,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相关机构,按《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实行省级集中网上公开招标采购。

2010年2月,卫生部和国务院纠风办在京联合召开全国药品集中采购工作会议。会议指出,推进以政府为主导、以省为单位的网上药品集中采购工作,是医药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希望用2—3年的时间,初步建立一个新型的、比较完善的医药采购管理体系。

在省级招标中,一般招标制度考虑价格因素较多,国内糖尿病药物众多,因此竞争较为激烈,价格低者具有优势。

2、产品市场变化,影响价格变动

产品市场变化是指有新产品或竞争产品上市,从而使到市场竞争趋向激烈,2010年我国糖尿病药物市场规模呈增长态势,并且有许多新产品进入市场,企业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会采取一定的策略,主要表现有,新产品低于平均价进入市场,以此树立品牌,或者原有产品通过降价来抵御竞争产品的冲击,维持自身的市场份额。

二、2010年糖尿病药物市场价格走势

目前在市场上销售好、市场份额大的品种,其零售价格和每日服用单价均比较适中。由于糖尿病需长期用药的特点和人群消费能力的特点、市场上比较受欢迎的是那些零售价格适中、日服用金额便宜的性价比高的品种,如消渴丸、参芪降糖颗粒、糖脉康颗粒等,因此预计糖尿病药物价格将呈逐年降低态势。

第四节 对中国糖尿病药物市场的 分析 及思考

一、糖尿病药物市场特点

糖尿病市场有其自身的特点:专业性强,市场占有率大的品牌绝大多数是合资、外资企业的处方药,其在药店销售的部分也是由医院处方所带动的。这种情况下,医院渠道显得至关重要。学术推广形式的销售模式最易被认可,如拜耳、施贵宝、葛兰素史克等,不仅召开学术推广会议,还协助编撰中国糖尿病指南。另外,有关药物作用机理的 研究 结果也有助于医生对药物的进一步理解和应用。

二、糖尿病药物市场 分析

糖尿病用药市场份额主要被外资、合资企业所主导。市场份额排名前八位的均为外资及合资企业,其中丹麦诺和诺德公司以28.0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位,主要的代表品种有胰岛素和瑞格列奈;德国拜耳公司以20.0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位,代表品种为阿卡波糖;美国礼来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分别以7.25%和7.24%的市场份额排名于第三、第四位;北京万辉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是唯一一个市场份额挤进前十位的本土生产企业,其代表品种有格列喹酮;其他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均在2%以下。

2005-2008 年全国糖尿病用药医院市场份额排名前20 位的厂家

从糖尿病用药的市场集中度来看,其市场的集中相对较高,2008 年市场销售额排名前四位的厂家合计的市场份额为62.55%;市场销售额排名前八位的厂家合计的市场份额为80.75%;与2007年相比,2008年糖尿病用药的市场集中度有所增强,其赫尔因德指数也由2007年的0.131上升至2008年的0.140。

2005-2008 年全国糖尿病用药医院市场集中度表

三、糖尿病药物市场变化的方向

从下表中看出:2008 年市场份额排名前七位的糖尿病治疗药物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的发展态势。其中市场份额排第四位的瑞格列奈、市场份额排名第六位的格列美脲和排名第十位的吡格列酮的市场销售额增长速度很快,2008 年的市场增长率均在20%以上;格列喹酮和格列吡嗪的市场销售额则出现了负增长。

2005-2008 年市场份额前10 位糖尿病治疗药物医院市场份额及增长率

 四、中国糖尿病药物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糖尿病(DM)是由不同病因导致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及/或周围组织胰岛素抵抗而引起的以血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表现为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主要生化特征,其产生与肝脏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减少、肝糖生成增多有关。确定药物作用靶点,是发现治疗糖尿病新药的核心问题。目前,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十分明确,虽然现有一些不同作用靶点的药物用于治疗糖尿病,但有时并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糖尿病的作用靶点,开发新型药物迫在眉睫。葡萄糖激酶(GK)近些年来逐渐被科研人员所重视,以它为靶点来开发新的药物是未来的 研究 方向,基于该靶点的小分子激活剂 研究 也非常活跃。

1、生物活性至关重要

葡萄糖激酶在控制血糖平衡和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通过调节胰岛素释放和促进肝脏葡萄糖代谢的双重作用机制来降低血糖。正常生理状态下,当血糖超过正常血糖阈值时,肝脏可维持葡萄糖的平衡以使血糖恢复至正常范围。糖代谢过程中各阶段的酶可作为高效有力的靶点来控制血糖平衡。GK作为催化糖酵解的第一个关键酶,使葡萄糖转变为6-磷酸葡萄糖,从而参与糖代谢的各条途径。因此,肝脏GK在维持血糖稳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保证器官组织正常生理功能的关键。

GK活性异常将会导致糖代谢紊乱,从而产生病理改变。青年型早发糖尿病MODY的深入 研究 证实了GK活性改变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MODY是一种单基因突变的遗传性疾病,在已发现的6种突变基因中,GK基因突变者被命名为MODY-2。除MODY外,一般糖尿病个体中也普遍存在GK活性下降。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进一步 研究 发现,肝脏GK活性降低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机制,导致血糖升高,胰岛功能受损和胰岛素抵抗加重。寻找能增加GK活性的药物或措施,以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有可能为早期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开辟一条新途径。因此,提高GK的活性、恢复其功能可治疗由于GK活性低下引起的糖尿病,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关于GK活性调节机制的 研究 ,其中以直接作用于GK变构位点的小分子激活剂的 研究 较为活跃。

2、新药开发层出不穷

在 研究 GK与糖尿病的关系中,人们发现了许多化合物,如生物素、有机钒、硒酸盐等,可通过改善GK的活性来治疗糖尿病。英国 研究 人员给STZ-DM大鼠饲以有机钒水溶液3个月,其肝脏GK活性及mRNA水平恢复正常,血糖明显下降,尿糖明显改善,并且未发现肝肾毒性。硒酸盐也有类似作用。给STZ-DM大鼠硒酸盐治疗10周,其肝脏中GK和丙酮酸激酶的活性及mRNA水平提高2~3倍,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基酶的活性及mRNA水平下降40%~50%,同时,血糖下降50%,尿糖下降80%,糖耐量明显改善。西班牙 研究 人员发现,β3肾上腺素能兴奋剂Trecadrine也可通过提高肝脏GK mRNA水平,使四氧嘧啶诱导的DM大鼠血糖恢复正常。也有报道,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也具有增加β细胞内GK mRNA表达的作用,可用于DM的治疗。

生物素是广泛存在于体内的一种水溶性维生素,主要来源于食物和肠道细菌的合成。生物素可通过提高GK活性来降低血糖。 研究 表明:DM大鼠和生物素缺乏大鼠肝脏中的GK活性低于正常。应用生物素后,GK活性明显提高;给正常鼠应用生物素后,GK活性也提高40%~50%。同时,生物素也可增加胰岛β细胞的GK活性及mRNA表达。

近几年来,人们一直试图在寻找一些对GK有活化作用的小分子化合物,并取得了一定进展。美国 研究 人员Grippo和他们的工作组使用分子筛选的方法从120,000个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出了一个GK激活剂,代号为RO-28-0450。它是消旋体,R构型为RO-28-1675,具有生物学作用。 研究 者给予糖尿病小鼠GK激活剂后,发现其动物反应强烈,单次口服后,动物血糖下降一半,甚至低于正常血糖水平。注射给药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在能够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上测定激活剂的作用,发现该激活剂可以在血糖并不高的情况下,诱导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帮助糖尿病患者产生少量的激素。当化合物作用于肝细胞时,细胞释放葡萄糖减少,从而解决了糖尿病的肝糖代谢问题。因此,美国生理学家Alan Cherrington评价说,同时作用于胰腺和肝脏的化合物是很有潜力的。在这之后英国科研人员Katy G.等人又发现了两个既新颖又有潜力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1和GKA2,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 研究 。结果发现,其可刺激肝细胞中葡萄糖的磷酸化、糖酵解及糖原合成,增加GK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前者可增加4倍,后者可增加11倍)。GKA1和GKA2d对GK抑制剂的亲和力也强,可引起GK从细胞核向胞浆的转移。有人认为,GKA1和GKA2的结合位点是催化位点和变构位点之外的全新位点。

五、未来10年胰岛素替代疗法将继续统治市场

1型糖尿病(T1D)也被称为青少年型或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和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T细胞导致胰腺β细胞损坏,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和高血糖。2007年,全球有437,500名1型糖尿病患儿。全球每年新增70,000名14岁以下的1型糖尿病患儿,年增长率3%,尤其是年龄更小的患儿。

目前1型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太清楚,普遍认为,基因遗传缺陷、环境因素及代谢性改变是该病发生、发展的主要诱因。1型糖尿病的胰岛素缺乏会导致糖异生和酯解上升,增加游离脂肪酸的代谢,产生酮体,最终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其最主要的临床症状是酮体,酮体可能导致昏迷、死亡和慢性高血糖。而慢性高血糖能够诱发多种大、小血管糖尿病并发症,其中包括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性视网膜炎和周围神经病变。

1、新药研发迫在眉睫

目前胰岛素替代治疗是挽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一线治疗药物,制药业传统意义上关注的焦点是开发使用更加方便、通过其他途径给药的创新型胰岛素。据了解,全球七大主要制药市场已经诊断并接受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约为184万人,1型糖尿病治疗药物市场达到了20亿美元。

虽然胰岛素替代疗法能够挽救1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却不能治愈疾病,甚至会导致低血糖,而且不能阻止并发症的产生。因此,研发能够改变疾病进程的药物迫在眉睫。

2、免疫药物市场规模有限

目前,最先进的治疗策略是,通过诱导免疫耐受或者调节自身免疫、第2种免疫和炎症应答,延缓1型糖尿病的进程。

新的疫苗正在开发当中,包括谷氨酸脱羧酶65 kDa异构体(GAD65)和BHT-3021。非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诸如CD3单克隆抗体Otelixizumab和Teplizumab也正在开发过程中。

由于作用机理的缘故,这些药物有可能伤害正常的免疫系统功能。另外,很多获FDA批准的免疫调节剂正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虽然疫苗能够延缓或阻止β细胞功能的进一步下降,但患者一旦被确诊患上1型糖尿病,其只有10%~20%的β细胞功能正常。因此,以疫苗为基础的耐受性的作用途径对那些处于1型糖尿病发作高危期的患者最有效。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对那些已经发病的绝大部分β细胞已经失去功能的患者而言,效果要差一些。1型糖尿病发作早期,在出现临床症状向糖尿病转化之前,非抗原特异性的免疫调节剂对患者最为有效。

总体而言,基于对非抗原特异性疗法的安全性或者从这种治疗方法中获益的人群有限,因此,这类用于治疗型糖尿病的免疫药物市场规模有限。

3、再生途径面临挑战

在怀孕或肥胖等代谢需求增加的时候,β细胞群就会扩大。这就意味着可以通过不同的内分泌或非内分泌细胞复制、分化成β细胞,从而为那些已经下降的β细胞群最终通过内源性细胞的恢复带来了希望。

目前已经 研究 发现,某些特定的多肽和生长因子诸如胃泌素、胰高血糖素样肽生长因子1(GLP1)能够使β细胞群扩大,从而使因免疫抑制剂缺乏的1型糖尿病动物模型血糖恢复正常。FDA已经批准的两只药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质子泵抑制剂,能够升高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循环系统中GLP1和胃泌素的水平,从而为这些途径在人体进行测试提供了理论依据。

细胞途径包括肝细胞、祖细胞、树突细胞和异种移植等,目前这些途径正在带来科学上激动人心的机会。此外,以细胞为基础的治疗方法除了面临科学和技术上的挑战之外,还面临着较大的审批障碍,在其中任何一只产品上市之前,这些问题亟需解决。

4、联合用药颇具潜能

任何一种再生治疗药物都可能被不受控制的自身免疫应答所阻碍,因此,将安全、抗原特异性的耐受性疗法和即将出现的再生疗法联合应用将是新药研发的下一步工作。

怀孕后,母体的免疫系统会被轻微抑制,从而耐受胎儿的发育,刺激胎儿生长、发育的活性因子的表达。最近的一项 研究 显示,慢性1型糖尿病患者会表现出怀孕诱导的β细胞功能和血糖改善。这一 研究 为耐受性药物与再生治疗药物合用模拟自然的观点提供了支持,这种联合用药在开发1型糖尿病调节药物方面具有很大的潜能。

5、市场进化有望

从当前1型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研发渠道来看,接下来的10年内,胰岛素替代疗法将继续统治市场。从长远来看,目前处于研发早期的耐受性药物、抗原特异和β细胞特异的再生药物将会为开发疾病调节药物提供一个非常有希望的平台。虽然这些药物中的单一药物将会首先上市,但是联合用药将是长期以来追寻的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效的方法。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上一篇:阻水带产业投资现状分析
下一篇:TPE项目市场投资环境(PEST)分析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