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 市场发展 环境 分析
一、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
07年,中国经济仍然是以两位数的增长率在快速发展着,股市、基金业、房地产业在07年更是显得突飞猛进,整体上看,宏观经济运行是较为平稳的,但其中仍然有一些因素发展不平衡,容易引起经济过热现象的产生。
1、全面通涨趋于明显
07年,物价上涨莫过于是经济领域最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了,下半年尤为明显。07年4月份起,CPI同比增长率开始高过3%的警戒线,06年底食品类价格上涨所遗留的翘尾因素是导致CPI较高的主因,但随后新涨价因素出现了,猪栏尔病导致猪肉供给大量减少,高需求量使得猪肉价格大幅上调,猪肉替代品价格也出现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CPI同比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在一段时间内核心通涨率仍然是维持较低水平,即没有造成全面通涨发生,这也是CPI没有引起管理层更高度重视的理由。猪栏尔病使得猪肉持续供给不足,除了积极 研究 对付这一病症的办法外,大量在各地补栏扩大养猪数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外流较为明显,外出打工可获取更高收入使得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猪肉供不应求局面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11月份CPI同比增长率创出新高,达到6.9%,而PPI也达到了4.6%,由于PPI向CPI的传导作用不容置疑,这意味着CPI高位运行局面难改,并且目前除了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外,非食品类价格也开始松动,核心通涨率水平不再稳定,全面通货膨胀正趋于明显。
2、流动性过剩现象仍然存在
07年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均成为焦点,除了经济自身发展需要外,过多的资金涌入是推动两大市场过度膨胀的关键。07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在26%的水平,其中房地产增速高达30%,股票市场也一跃至6000点,全年最高涨幅超过100%;07年金融数据显示,短存长贷现象明显,存款活期化趋势不改,贷款去向很大一部分是房地产市场,而存款活期化是老百姓对股票市场的青睐所致,虽然央行连续加息,但负利率现象却没有消除,低利率、低劳动力成本所带动的高投资热情不断冲击着银行的放贷防线,另外,海外资金对国内企业的的资产注入部分也是造成07年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从货币供应量数据上来看,2007年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98万亿元,同比增长18.45%,增幅比上年末高1.5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4.80万亿元,同比增长21.67%,增幅比上年末高4.19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2.90万亿元,同比增长13.56%,可以看出,07年市场流动性是非常充裕的,而流动性过剩目前也是全球性现象。
3、调控政策出台密集
07年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物价上涨过快、贸易顺差过大和投资增速过快等问题,管理层在宏观调控上紧紧跟踪形势发展,政策出台密集。在固定资产投资和CPI数据触及警戒线时央行即采取了加息政策,07年央行一共进行了6次加息,无一不是考虑到对通涨和经济过热的担心,虽然央行加息密集,但目前负利率现象仍然没有改变,并且通涨和经济过热局面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在目前美国降息和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中国加息空间缩小了,必然要求中国管理层在加息政策的选择上更为谨慎和富有远见。
在解决流动性的问题上,央行还进行了10次准备金率上调和5次定向央票的发行,主要目的是吸收银行间市场过多的流动性;由于中国奉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持续的贸易顺差为央行提供了大量的外汇来源,外汇储备早已超过1万5千亿美元,外汇储备的增长也意味着央行向市场投放了等量的本币,这无疑给市场流动性造成压力,04年起,央行便采用央票在银行间市场进行对冲操作,减少市场的过剩流动性;07年,中国贸易顺差平均每月达200亿美元,加上到期央票量,央行需要回笼的量非常大,为了避免银行系统留有过多流动性造成银行放贷积极,央行毅然决然使用准备金率这一具有威慑力的工具,并且使之成为常规性工具,几乎达到每月使用一次的频度,共冻结资金17000亿左右,另外,央行还积极发行定向央票,每次冻结资金1100至1500亿,共计冻结资金6000亿左右;央行在回笼工具的选择上还出现了新的突破,即特别国债和特种存款的使用,07年财政部15500亿特别国债全部发行完毕,除了2000亿直接发向市场外,另有13500亿全被央行收入囊中,成为央行正回购操作的质押物,也成为代替央票的有力回笼工具,减轻了央行的成本压力,而特种存款则是针对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的,解决了定向央票覆盖面有限的问题。总之,央行在流动性治理上不断突破,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抑制放贷方面,央行还采用了窗口指导等行政化手段对银行机构进行引导,虽然央行回笼流动性力度不轻,但总体看来,银行系统的资金面仍然是充裕的,超储率和存贷比仍然不低,相对于在债券市场取得的收益而言,银行贷款的理由显得更充足,这也是央行进行窗口指导的必要性所在,11月份数据显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6.12万亿元,同比增长17.03%,增幅比06年末高1.93个百分点,比10月下降0.63个百分点,这也反映出央行的行政手段在信贷控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宏观经济发展运行趋势
1、08年宏观经济展望
1)全面通涨值得担忧
由于目前猪补栏情况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年底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温家宝明确提出了“猪十条”措施,希望能够从微观层面上解决目前猪肉供给不足的问题,这些决策如果能够有效执行的话,或许会使得猪肉价格疯长的局面得到改观,但仍然需要时间去实施。07年底,全面通货膨胀趋于明显,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上涨将会通过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传导到CPI上,并且PPI的上涨具有可持续性,加上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水电等资源类价格08年将会上调,08年CPI同比增长率仍会高居不下, 分析 师认为08年上半年CPI将会保持高位,而在管理层的积极调控下,下半年有望出现下调。
2)内需不足局面有待改善
08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头不会改变,低利率和低劳动力成本因素仍然存在,经济发展的拐点尚不会产生。08年中国政府换届和北京奥运会是支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运行的因素,并且中国目前的固定资产存量占GDP比重并不高,投资潜力仍然较大。贸易顺差方面,07年中国月度贸易顺差在200亿美元左右,基于贸易结构的不合理,管理层通过征收资源税和调低出口退税对资源过度出口进行了控制,美国作为中国最大出口国目前的经济出现衰退迹象,这将影响到08年中国对美的出口形势,预计08年贸易顺差增速将放缓,但不会出现陡然下挫的局面;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中,中国贸易顺差保持高位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需求不足,投资和净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而中国的消费增速却不明显,低收入、低保障和高储蓄是内需不足的原因,随着全球经济放缓,拉动内需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企业税下调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行将开创中国消费新局面, 分析 师认为随着教育和社保问题的解决,社会主体人群的消费意愿将会不断提高,但考虑到保持中国经济的发展潜力,拉动内需不会一触而蹴,而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
2、2008年宏观政策 分析
20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最引人关注的是,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首次出现变化,由2007年的“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彰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债券市场向来受宏观政策面影响极大,货币政策调控基调的确定,将使08年债市始终笼罩在紧缩预期之下。未来债市将走出低迷迎来转折,还是继续弱势调整,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将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07年12月5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08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08年要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是已实施10年之久的“稳健的货币政策”首次出现变化,彰显出强烈的政策信号。
本次货币政策的调整,是自2004年中国开始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首次改弦易辙,政府的调控目标从07年的“单防”(防止经济过快增长),转变为08年“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
一般而言,货币政策可分为数量型调控和价格型调控。目前央行常用的调控手段包括汇率政策、利率政策、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信贷调控。其中,尤以后三项调控手段对债市影响深远。
从利率政策角度来看,由于宏观经济偏热趋势进一步明显,结构性通胀压力有蔓延势头,央行加息预期并不能完全消除。不过,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迹象已十分明显,未来中国将承受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和国际价格继续上涨的压力。受各方因素制约,加息空间已极为有限,而人民币升值速度则有望进一步加快。预计08年央行将更多采用汇率工具以及温和加息的步骤来应对通胀。
由于加息一方面将增强国际资本涌入的动力,一方面难以有效抑制国内物价水平的走高;而目前人民币汇率依旧缺乏足够弹性,因此价格型调控手段的有效性差强人意,未来货币政策或更偏重于数量型调控手段。
在调控货币供应总量方面,预计08年央行将继续采取发行央票、提高准备金率、扩大正回购等多种方式的结合。目前来看,尽管贸易顺差增速有望放缓,但贸易顺差的绝对值仍将保持正增长,由此新增外汇占款的对冲力度预计难以降低。而2006和2007年央行都未完全对冲新增外汇储备,因此,08年央行将继续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两大手段,从严管理流动性。另外,基于特别国债的正回购也将成为央行重要的对冲工具之一。
对于流动性的调控,除总量调节外,预计央行还将进一步加强结构性调节。例如发行定向央票、启动特种存款等手段都将使从紧的政策效应得到充分发挥。
在信贷调控方面,08年对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的控制将更为严格。央行将更直接地对银行放贷行为进行控制,贷款控制行政化手段将更频繁地被使用。在银行放贷被压缩的情况下,对于债券的配置需求则将相对放大。从近期债券发行情况来看,中长期券种的配置需求已有所回升。随着未来股市波动性加大,机构的固定收益类投资比例将有所上升。
总体而言,08年债券市场将始终笼罩在紧缩性政策预期之下。未来货币政策将更为偏重数量型调控方式。但是,由于未来贸易顺差的绝对值仍将保持正增长,由此带来的新增外汇占款将继续“充实”货币供应总量,而FDI、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以及增加内需的政策导向,也将使08年货币总量增速的下降幅度有限。未来到期债券方面,除到期央票规模外,08年到期债券规模将达到近3万亿的水平,资金面整体较为宽松的局面不会改变。在可预计的调控政策下,机构对于债券的配置需求相当可观。08年债市或在宏观经济逐步向好的背景下走出低迷,孕育生机。
三、 行业 相关政策及影响 分析
1、《机械工业“十一五”名牌产品培育计划》
我国机械工业的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尚需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升:
1)在产品质量水平上应有明确提升;
2)在自主创新能力上应明显提升;
3)国际竞争力尚需明显提升;
4)名牌产品的带动力量需要明显提升;第五,自主品牌的出口比率应有明显提升。
《机械工业“十一五”名牌产品培育计划》。到2010年机械工业要培育150~200种中国名牌产品,基本上改变机械产品质量形象。在基础零部件产品领域,培育发展5-10种中国名牌产品,其中“粉末冶金制品”列入了培育计划。自2001年开始五年来在国家质检总局及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的领导与支持下,中国机械工业共有27种产品110个企业的品牌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实施名牌战略是重中之重,一定要踏实工作,共同努力为粉末冶金机械零件产品尽快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评价目录》、为粉末冶金企业争创中国名牌竭尽全力,从而促进 行业 企业做精产品、做强品牌、做大企业,以实力争创中国名牌。
2、《循环经济法》
《循环经济法》和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将大大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经过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再生金属产业的“圈区化”发展模式日趋成熟,区域积聚特点日益突显,加之原生企业的进入,再生金属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企业管理、人才储备、融资并购、产业集中度提高等方面必将发生重大变化。
3、钨出口关税提高
为了保护资源,北京可能提高钨铁和APT出口关税最高至15%,考虑从2008年1月1日开始执行。也就是说钨铁关税提高至15%,而APT可能提高至5-10%之间。
控制钨的出口一直是中国坚持的政策,2008年配额减少了500吨至1.49万吨。中国贸易商APT出口报价坚持240美元/吨度,但欧洲市场价格已经跌至239-240美元/吨度。
中国钨铁出口价格为33-33.5美元/千克(FOB),国内精矿价格为9.5-9.7万元/吨。
4、福利税收政策对金属市场的影响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残疾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7]92号),决定从2007年7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实行新的促进残疾人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业内认为,新的税收政策将有利于再生金属 行业 的健康发展。
这次国家关于福利企业税收政策调整,是自1994年以来这一政策最重大的一次调整,改变了以前对福利企业给予返还全部已纳增值税的照顾。新政策中规定:对安置残疾人的单位,实行由税务机关按单位实际安置残疾人的人数,限额即征即退增值税或减征营业税的办法。实际安置的每位残疾人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或减征的营业税的具体限额,由县级以上税务机关根据单位所在区县(含县级市、旗)适用的经省(含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级人民政府批准的最低工资标准的6倍确定,但最高不得超过每人每年3.5万元。
纳税人当月应退增值税额按以下公式计算:当月应退增值税额=纳税人当月实际安置残疾人员人数×县级以上税务机关确定的每位残疾人员每年可退还增值税的具体限额÷12。
1)再生金属企业纷纷吃“福利饭”
为了规范再生有色金属回收和利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1年下发了“关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业务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1】78号文件),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生产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的废旧物资,可按照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开具的普通发票上注名的金额,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目前我国实施17%的增值税税率,按照10%计算抵扣进项税率,企业相当于少抵扣了7%的进项税,并直接转化为生产成本,使企业的生产成本急剧增加。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福利企业、校办企业征税问题的通知》[(94)财税字003号]和《关于民政福利企业征收流转税问题的通知》[(94)国税发155号]中规定,对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下:安置的“四残”人员占企业生产人员50%以上(含50%)的民政福利工业企业,其生产增值税应税货物,经税务机关审核后,可采取先征税后返还的办法,给予返还全部已纳增值税的照顾。
自(2001)78号文件实施以来,部分再生金属企业为回避增加的巨额税负,通过国家给予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摇身一变成福利企业,吃起了“福利饭”。据业内人士调研,目前国内再生金属企业半数左右都是福利企业,有的地方比例还高。
2)福利政策试点导致浙江再生金属企业西移
2006年7月28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改变目前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民政福利企业弄虚作假、税收流失、残疾职工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等问题,维护税收公平与效率原则。试点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试点涉及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重庆、陕西省。2006年9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调整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工作的通知”(财税【2006】135号文件),调整完善现行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施行时间由从2006年10月1日起,将辽宁、大连、上海、浙江、宁波、湖北、广东、深圳、重庆和陕西省列为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地区,把给予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从以前的增值税全部返还调整为增值税按照残疾人的实际人数退还,每位残疾人员每年可退还的增值税最高不超过3.5万元。
第二节 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市场基本特征
一、 行业 界定及主要产品
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指通过对金属坯料进行锻造变形而得到的工件或毛坯,或者将金属粉末和与非金属粉末的混合物通过压制变形、烘焙制作制品和材料的活动。
包括:金属的锻件:大型锻件、自由锻件、模锻件、冷锻件、有色金属锻件;粉末冶金制品:铁基件、钢基件、双金属件、粉末冶金磨擦件、软硬磁铁氧体制品。
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锻件制造业
锻件及粉末冶金制品制造 行业 是汽车、航空航天、石化冶金等 行业 必需的基础工业,近几年来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其中大型铸锻件制造业既是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基础 行业 ,也是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经济命脉的不可或缺的战略性 行业 ,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由于 行业 自身的发展加上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其他 行业 的有力拉动,我国的大型铸锻件 行业 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长为继日本、德国之后又一个大型铸锻件的生产大国。“十一五”仍将是我国铸锻件 行业 大发展的时期,但要想在“十一五”末期使我国成长为世界最强的大型铸锻件制造基地之一,成为世界上的大型铸锻件的生产强国,尚有一段差距需要我们迎头赶上。
(二)粉末冶金制品制造业
粉末冶金由于技术和经济上的巨大优越性,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速发展我国粉末冶金技术与产业,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粉末冶金的迅猛发展,将在节能节材、提高性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环保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从而促进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
(2)粉末冶金作为特殊材料和高性能材料的制备技术促进了国防工业和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高技术发展对要求愈来愈苛刻,粉末冶金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3)在粉末冶金传统领域取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以全惰性雾化制粉、近净成形和全致密化为代表的现代粉末冶金工艺在一些特殊材料的生产中已日趋成熟,成为了发展一系列高科技材料的关键技术,可能会引起一系列传统材料工艺过程的革命。
(4)粉末冶金学科的发展将赋于材料科学和冶金科学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三、 行业 特性
(一)锻件制造业
锻件 行业 一方面为重大成套设备的制造提供毛坯,另一方面也直接为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备品备件。锻件制造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成套装备的整体水平和运行可靠性。
锻件 行业 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高投入以及产品单件难以形成批量等特点。
专业生产经验和市场销售能力专业生产经验是生产铸锻件特别是高质量铸锻件的核心要素,包括精良的生产装备、精细的现场管理和长期的技术经验积累。因此,在大型高端铸锻件 行业 专业生产经验是决定企业销售能力的核心要素之一。
装备和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不仅要精确控制相关技术参数,而且要求企业具备成熟的产品技术管理能力和精细的现场管理水平,这需要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专业生产经验。铸锻件生产具有典型的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并向特种需求发展的特点,客户的要求就是生产标准。因此,大型铸锻件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技术水平和长期积累的专业生产经验。
锻件 行业 技术及生产特点决定 行业 内上下游厂商之间在产品质量、交货期以及价格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下游厂商战略合作关系一旦形成,一般不会发生改变,这种特点制约了一些没有完整销售渠道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对虽具有一定资金优势和装备优势,但缺乏生产经验和销售能力的新进入者提出了挑战。
(二)粉末冶金制品制造业
粉末冶金 行业 是冶金和材料科学的一个分支,是制造金属粉末和以金属粉末为原料用压制和烧结法制造材料及制品的新兴 行业 , 行业 正处于成长期。
粉末冶金 行业 是一个技术密集型 行业 ,大量的共性技术和新材料、新产品需要进行试验。如模具、模架的设计与制造、高性能、复杂结构件的成形工艺、后续处理工艺、粉末热锻、温压、注射成形等工艺的 研究 等。这些正是目前我国粉末冶金 行业 的薄弱环节,严重影响了我国粉末冶金 行业 的提高与发展。粉末冶金 行业 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对技术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技术实力难于做出高质量的产品,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目前国内学粉末冶金专业的人才不多,专业的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缺乏。人才问题是进入 行业 的一个重大壁垒。粉末冶金 行业 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新进入的厂商须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粉末冶金专业属于一种偏门 行业 ,大多数人对此不感兴趣或关注程度不高。
四、发展历程
(一)锻件制造业
我国大型铸锻件 行业 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由无到有、由小到大,时至今日,已经具备了较大的规模和能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我国的大型铸锻件 行业 根据国家大力发展重大装备制造业的 产业政策 和国外由于大型铸锻件 行业 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用于电力、船舶、冶金和石化等设备的大型铸锻件产品特别是涉及国家重大项目的关键配套产品,如具有国防建设重要意义的我国第一台5m厚板轧机大型机架、三峡工程的大型水轮机上冠、下环、叶片等特殊产品,获得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为此,一些企业成立了大型铸锻件产品的研发机构及专业化生产基地,同时对大型铸锻件的新产品开发和生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使我国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又一个大型铸锻件的生产大国。
“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呈现“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的发展格局,特别是电力设备、船用设备、石化设备、冶金机械设备等。使用大型铸锻件的主要 行业 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导致国内对大型铸锻件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十五”期间我国大型铸锻件消费量快速增长,铸件消费量从2000年的8.9万吨增至2005年的22.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0.49%;锻件消费量从2000年的10.6万吨增至2005年的28.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96%。
“十五”期间国内大型铸锻件消费量年均增长速度高于产量增长速度,显示我国大型铸锻件产品供不应求。我国进口大型铸锻件的数量呈持续增长态势,从2000年的5万吨增至2005年的15.6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55%。我国大型铸锻件进口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和德国,进口产品主要是大型混流式水轮机铸钢件、100万千瓦核电站核岛主泵泵壳、电站转子、护环、船用锻件、冷轧工作辊等大型高端铸锻件。同时,我国也已出现一些逐渐接近国际水平的生产企业,特别是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国大型铸锻件也逐步走向国际市场,但出口量仍很少,主要集中在铸件上。
(二)粉末冶金制造业
1、起源与发展
粉末冶金方法起源于公元前三千多年。制造铁的第一个方法实质上采用的就是粉末冶金方法。而现代粉末冶金技术的发展中共有三个重要标志:
1)克服了难熔金属熔铸过程中产生的困难。1909年制造电灯钨丝,推动了粉末冶金的发展;1923年粉末冶金硬质合金的出现被誉为机械加工中的革命。
2)三十年代成功制取多孔含油轴承;继而粉末冶金铁基机械零件的发展,充分发挥了粉末冶金少切削甚至无切削的优点。
3)向更高级的新材料、新工艺发展。四十年代,出现金属陶瓷、弥散强化等材料,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粉末高速钢、粉末高温合金相继出现;利用粉末冶金锻造及热等静压已能制造高强度的零件。
2、粉末冶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粉末冶金工业在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我国粉末冶金工业在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得到蓬勃发展。
1)我国粉末冶金工业发展初期
建国初期,国家急需的工业产品优先得到支持发展。如我国电灯泡厂生产用的钨丝,以前都是用进口产品,新中国建立后受到封锁,断绝了钨丝来源,科技工作者于1953年研制成功中0.18mm的粉末冶金钨丝,并投入了生产。上海灯泡厂首先利用我国自粉末冶金产钨丝制造出电灯泡并在全国推广,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封锁,为全国照明,粉末冶金产品发挥了积极作用。
硬质合金在建国前,在大连钢厂只有一个简陋的硬质合金车问,1948年产量只有2-3公斤。1958年苏联援建株州硬质合金厂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500吨硬质合金,成为我国刀具及硬质材料工具生产基地。
粉末冶金铜基制品的生产开始于1952年,上海纺织机械厂由于纺织机械避免生产中油的污染,研制成功铜基粉末冶金含油轴承,开拓了粉末冶金制品的应用。1953年试制成功6-6-3青铜粉。1958年一机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粉末冶金铁基轴承推广大会,会后在全国各地上海、宁波、武汉等地办起了数个铁基粉末冶金铁基含油轴承生产点。1958年宁波轴承厂建立了一个粉末冶金车间。1959年上海轴承厂建立了粉末冶金“含油轴承车间”。1961年,北京天桥粉末冶金厂成立,生产多种粉末冶金机械零件和含油轴承。1963年成立了上海粉末冶金厂,开展了多种粉末冶金制品的生产。为解决制品原料的需要,上海材料所和上海冶金所与企业联合攻关,1965年在上海粉末冶金厂建立了第一台38.5米的隧道窑生产还原海绵铁。至1966年全国已建立了66家粉末冶金制品厂。
总之,在新中国建国后的十几年中,粉末冶金工业结合国家需要,首先建立起来了钨丝和含油轴承粉末冶金制品工业生产,以及急需的硬质合金刀具生产工业,并组织了国防军工产品的研制和推广生产。
2)近35年来金属粉末的生产与发展
1976年12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一机部、冶金部联合在青岛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粉末冶金工作会议,全国有20多个省市计委、冶金局、机械局以及各地粉末冶金企业300多人参加了会议。国家计委提出:“冶金部和机械部合理 规划 ,分工管理。冶金部旧口管理铁粉生产,一机部旧口管理制品生产”。
(1)钢铁粉末工业的建设与发展
A、还原铁粉厂的建设
70年代中期,全国铁粉厂有100多家,每家年生产能力为100~500吨,生产能力小,技术落后。为了扩大规模生产,冶金部 规划 建立万吨铁粉厂,组织了钢铁 研究 总院、北京冶金设计院在天津粉末冶金厂进行工业试验,为建立大型隧道窑设计提供工艺参数,包括大截面炉窑的温度均匀性,大型碳化硅罐的制造,还原工艺参数。1980年取得万吨铁粉厂的设计参数和工艺配套经验,并工业化试制出二次精还原铁粉(总铁为99.23%,压缩性为6.68g/cm3),相当于日本川崎铁鳞还原铁粉的性能,经国家鉴定全面推广。
1982年~1987年武汉钢铁公司建成了,长105米的大截面隧道窑,年产海绵铁生产能力为12000吨。二次还原铁粉生产能力为5000吨。后又建立了长度为154米隧道窑,引进美国二次精还原炉,年生产精还原铁粉万吨以上。马鞍山钢铁公司相继建立了长166米隧道窑,结合二次精还炉的具有万吨铁粉的生产能力。这期间还对中、小铁粉厂进行技术改造调整后存在下来的铁粉厂,普遍建立了二次精还原二艺,开拓了精矿粉还原铁粉的生产。这期间铁粉的生产情况见表。
20世纪60-80年代铁粉生产统计表
年份 | 1962 | 1972 | 1976 | 1980 | 1982 | 1989 |
---|---|---|---|---|---|---|
产量(吨) | 2000 | 12000 | 20000 | 5490 | 7000 | 30426 |
统计厂家数 | - | - | - | - | - | 35家 |
上一篇:船用柴油机概述
下一篇:休闲豆干市场发展问题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