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农业政策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项目研究 > 内容

世界风力发电机叶片外部发展环境展望(立项申请报告)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8-09-12 09:19:23

第一节 2006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 分析

一、2006年我国投资增长状况

(一)支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因素较多

1、政府换届和“十一五”开局之年使政府主导型项目增加较多。

2006年是十七大之前地方的换届年,各地领导都希望多出政绩,而多出政绩最快捷的办法就是上项目和加大投资;同样,在新的“五年 规划 ”开局之年,不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安排了相当一批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因此,不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均有会加大投资。这一点可从前10个月中央和地方投资项目均实现高增长上很明显地体现出来: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长29.6%,而去年同期增幅只有15.5%;地方项目投资增长也高达26.2%。

2、货币供给宽裕,银行贷款增加较多。

资金供给状况是影响投资增长最基本的因素之一:货币越宽松,投资资金来源就越充裕,投资增加也越多。2006年,国家确定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6%和14%。从实际运行的情况来看,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供应实际增长均高于调控目标。1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8%,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6.8%,分别高于调控目标0.8和2.8个百分点。另外,流通中现金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与广义货币增速的差距缩小,货币流动性比往年有所增强。

近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工、建、中、交等商业银行都进行了资产重组并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充足率显著提高。新的运行机制,要求各家改制银行增强盈利能力,使银行放贷意愿增强。另一方面,银行系统存在较大的存贷差,也增加了放贷的压力。存贷差从2001年底的3万多亿元,扩大到2005年底的9万多亿元,今年11月末已超过11万亿元。大量闲置资金在银行间市场内循环,导致利率较低,影响银行的经营业绩。因此,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大贷款规模。1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22.3万亿元,同比增长14.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今年前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93万亿元,超过全年2.5万亿的调控目标。

3、企业效益提高,盈利水平大幅增加。

近两年企业效益好转尤其是非国有企业效益大幅增长,不仅大大提高了企业自主投资能力,而且还增强企业预期盈利和投资的信心。2006年前10个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7.27,比去年同期提高17.12点。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69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1%。尤其是非国有企业效益提高更加明显:集体企业利润增长30.8%;股份制企业利润增长31.7%;私营企业利润增长50.1%。

国家统计局数据,经初步核算,2006年我国GDP为209407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比。

2006年四个季度的全国GDP增速分别为10.4%、11.5%、10.6%和10.4%,在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下,经济运行总体比较平稳。

2006年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价格涨幅较低,群众受惠较多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实现了“十一五”良好开局。

从200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在10%平台上加速,2005年GDP为10.4%。

2006年工业生产快速增长,效益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实现利润增长31.0%。粮食再获丰收。城乡居民收入加速增长。

投资增幅回落,消费增速加快。2006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0%,增速比上年回落2.0个百分点,但增速大大高于政府设定的18%的全年增速木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加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7607亿美元,同比增长23.8%;顺差达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5亿美。

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上年回落0.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突出,上涨了2.3%,其中粮食上涨2.7%。房价涨幅仍然偏高,2006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5%,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

(二)带动投资走低的因素亦较多

1、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投资效率低下。

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产业结构的影响,在投资高增长的带动下,2006年以来能源消耗继续快速增长。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资料,2006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降反升(同比上升0.8%)。单位GDP能耗增加,实现全年能耗下降4%的节能目标面临严峻挑战。

2、行政手段调控效果明显,但调控手段需要转变。

2003年以来,以投资、出口两轮驱动的经济始终以超过9%的速度运行,尤其是今年二季度,GDP增长超过11%,城镇固定资产增长达到31%左右,投资规模过大,增长过快,成为经济运行最为突出的问题。从运行情况来看,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不仅延续放缓态势,而且也是最近几个月中放缓速度最大的一个月。由此可以得出:近几个月中10月投资增速降幅最大,从中表明了行政方式在调节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3、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内贷款比重下降,企业自筹比重增加,弱化了调控政策的效应。

本轮投资高增长,许多人认为货币流动性过大是主要原因,相应地,货币政策应当承担起更多的宏观调控重任。但从具体操作来看,紧缩性货币政策力度不能说不大,从4月份以来,央行先后采取了两项升息和两项提高准备金率,但投资增速依然比较高,货币政策效果不理想。

4、部分瓶颈 行业 投资过度,出现产能过剩的可能性加大。

煤、电、油、运等资源性和基础性产业短缺是本轮经济增长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由于价格高企、国家政策的支持,近几年煤、电、油、运等 行业 投资大幅增加。

二、2006年我国物价运行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6年9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3%,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4.2%,涨幅普遍回落。10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猛增为2.5%。综合 分析 2005年数据,1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9%,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7.5%,涨幅普遍回落。2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猛增为3.9%。3月份稍有回落,同比增长为2.7%。4月、5月延续了回落的趋势,同比上涨1.8%。6月份接着回落为1.6%。7月稍有上升为1.8%,紧接着物价又回落到1.3%。9月依然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为0.9%,10月至12月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分别为1.2%、1.3%和1.97%。

2005年初,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05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增长目标是8%,相比2004年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7%提高了一个百分点。世界银行报告预测2006年我国GDP将增9.2%。与2004年中国经济9.5%的实际增长率相比,2005年8%的预期目标低了1.5个百分点。2005年比2006年9.2%的预期目标高了1.2个百分点。2005年价格涨幅总体继续回落的趋势明显,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回落后趋于稳定,生产资料价格和原材料、燃动力购进价格涨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国际原油价格高位回落。造成物价水平总体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大物价上涨动力的明显趋弱。

1、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矛盾与市场比价效应导致物价总水平回落

“十五”期间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投资渠道放宽,高投资酝酿了新的产能,这些产能逐渐在2005年开始释放,进一步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一方面新的生产力给市场带来了丰富的产品,另一方面我们刺激内需和扩大出口的成效尚不能完全消化掉供给增加的产品。这样的双重作用导致了我国的CPI增幅明显回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给2006年的物价运行带来了新的压力。

2、生产资料上游价格的整体回落消化了一部分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幅度

2005年开始,国家稳健的宏观调控举措逐渐发挥作用:一方面,宏观调控使得过快的投资增长势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从而使得投资品的需求量降低;另一方面,前期投资的产能效果逐渐显现,反过来又抑制了进一步的投资需求。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05年11月份PPI(工业价格指数)增幅首次降至5%以下,为4.5%,比8月份下降2.8个百分点,呈加速回落的态势。其主要原因是其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品的出厂价格指数增长大幅放慢,11月份这两类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增长20.1%和6.9%,分别比年中高峰值回落14个和4.5个百分点。这两类产业的物价指数的降低使得许多物价指数的增幅越来越小,从而压迫PPI处于低位运行。PPI的低位运行并向下传导又中和了一部分CPI上涨幅度,从而使物价总水平回落于低位区间。

三、2006年我国工业增长状况

当前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总体状况良好,全年仍将呈现稳定较快的发展态势。有35.6%的企业认为今年以来06年第一季度生产经营总体状况“良好”;58.4%的企业认为“基本正常”;只有6%的企业认为总体状况“较差”。

从 行业 情况看,石油天然气开采、烟草、燃气生产及供应等资源性、垄断性 行业 生产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其他 行业 ;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制造等食品类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也处于比较良好状态。其他多数竞争性 行业 的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总体稳定。

企业对生产经营全年走势的判断比较乐观。全部被调查企业中,38.3%的企业预计2006年生产经营状况比2005年要好;53.7%的企业预计与2005年基本相当;只有8%的企业预计比2005年要差。

调查表明,电力供应不足、运输紧张的矛盾已得到缓解。全部被调查企业中只有2%和1%的企业将电力和运输紧张当作制约企业当前生产经营的最突出问题。

2006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9680,比去年上升了17.7%,增速比去年加快1.3个百分点。

从主要 行业 来看,所有主要 行业 都呈现出增长的势头,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的幅度最大,分别增长了25.7%和24.1%。其他主要 行业 增长的幅度分别是,纺织业增长了15.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升了16.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了12.2%。

从工业主要产品来看,汽车产量增长的幅度最大,增长了27.8%,其他主要产品增长的幅度分别是,钢材产量增长了25.8%,原煤产量增长了12.8%,发电量增长了12%,原油产量增长了2.1%。

四、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据海关总署10日发布的最新统计,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规模高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净增3387.8亿美元,增长23.8%,实现贸易顺差1774.7亿美元。

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速连续5年保持在20%以上,2006年我国外贸一大特点是进口增幅高于出口增幅3.6个百分点。2006年我国外贸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同比上升2.4个百分点。

海关统计显示,2006年12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672亿美元,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941亿美元,增长24.8%,进口731亿美元,增长13.5%。

2006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7495亿美元,增长26%,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2.6%。同期,加工贸易进出口8318.8亿美元,增长20.5%,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占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7.2%,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占主导地位,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势良好。

2006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5494.4亿美元,增长28.8%,比当年我国总体出口增速高出1.6个百分点,占当年出口总值的56.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在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进口增长迅速,工业制成品进口出现反弹。

五、2006年我国消费增长状况

刚刚过去的2006年,被誉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都有不俗的表现,特别是投资和出口增长势头强劲,以至于中央不得不勒紧宏观调控的缰绳,而消费这驾马车依旧稳步前行。

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继续实行启动内需等利好政策,城乡居民收入较大幅度增加,为消费品市场升温并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提供了保证

2006年,国家有利于消费的利好政策不断,国内消费品市场升温势头不减。2006年1-11月,全国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910.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增幅提高了0.7个百分点。其中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4.3%,增速创下近两年以来的新高。这是自2004年5月份以来,消费品市场已经连续30个月以不低于12%的速度增长。

农村市场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仍是2006年消费品市场的一大亮点。据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762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11.4%。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拉动了农民的消费,2006年1-11月,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2391.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增幅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且,城乡市场增长速度的差距在逐步缩小。1-11月城市消费品零售额46518.9亿元,同比增长14.2%,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而县及县以下零售额增幅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11月份,城乡消费品市场增长速度只相差0.9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升温势头见端倪。

此外,住宿和餐饮业依旧保持旺盛。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家庭厨房的社会化和外出就餐、旅游的经常化,促进了餐饮和住宿业持续快速发展。2006年1-11月份,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为9363亿元,同比增长16.2%。

2006年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原因,首先得益于政府促进消费的宏观调控政策;其次城乡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消费升温提供了基础保证;旅游、餐饮、精神文化消费的增加,提升了消费层次并带动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农村市场的升温,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引擎;此外,我国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也为消费快速增长创造了条件。

据有关部门预测,2006年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76300亿元,增长13.6%左右,增幅比上年同期约提高0.7个百分点。

尽管我国消费品市场出现了增温的势头,但是与投资和出口高速增长相比,消费依旧是个短板,内需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

近年来,我国消费品市场出现了增温的势头,增长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相比,消费就像与兔子赛跑的乌龟,尽管前行但差距太大,内需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障碍。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我国消费率在61%-65%的区间是较为合理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消费占GDP总量的比重则逐渐下滑。消费率由1992年的62.4%下降到2005年51.9%,下降了10.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率也从1992年的47.2%下降到2005年的38%,下降了9.2个百分点,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凸显。

与此相对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在逐年下降。由1992年的72.5%下降到2005年的55%,下降了17.5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由1992年的55.1%下降到2005年的40.3%,下降了14.8个百分点。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为73.6%,同比下降1.7个百分点;边际消费倾向为59.1%,下降10.5个百分点。

与其他国家的消费率相比,1993-2004年,高收入国家为78.4%,中等收入国家为73.5%,低收入国家为81.2%。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的消费率分别为73.3%和67.8%。而我国1992-2005年的年均消费率为58.8%,消费率明显偏低。

投资与消费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是此消彼长,长时期的高投资必然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加之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到位等诸多因素集合在一起,形成了目前这种状况。

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消费率却如此偏低,外电称,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扩大内需已成为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虽然解决消费不足非一日之功,但是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知难而上,走过去前面是个天

国际经验表明,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必然会经历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相对下降这样一个过程。关键是政府要及早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迈过这道坎,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变。

对于我国经济中存在的投资偏热、消费偏冷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及其成因,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重视。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近年来每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的要求。在2005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把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了八大任务的首位。在200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又将扩大内需作为2007年“最根本”的一项任务提出。这说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且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必须采取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等措施加以落实到位。

拉动消费首先要增加居民的收入。近年来,我国GDP以9%左右的速度增长,但工资占GDP的比例,则从1989年的16%下降到2003年的12%,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长期相对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消费拉而难动的根本症结在于老百姓的收入增长确实有限,民众没有潇洒消费的实力。因此,我们必须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做到老百姓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同步,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只有在收入水平大幅度增加的前提下,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有条件释放出来。

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应放在启动农民的消费上。我国有9亿农民,目前农村市场零售额尚不足城市的一半,确实很低,但它从另一方面又说明其发展空间十分广阔。9亿农民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其任何一个微小的需求,汇集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相当可观的大市场。

此外,进一步完善医疗、住房、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减少储蓄存款和刺激消费的另一手段。政府要致力于完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

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调整经济结构、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长久之策和立足之本。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不确定因素日趋增多的大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分析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产业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粮食连续第三年丰收;重点装备制造 行业 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钢铁、电解铝、水泥等产能过剩 行业 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环保生态建设积极推进,煤电油运紧张状况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发展的活力进一步增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好成绩,是与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2006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在经济增长加快的过程中,一些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最为突出的是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问题。“三过”问题相互交织、相互推动,影响经济平稳运行。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按照“点调节、预调控、稳节奏、重实效”的原则,从土地、金融、市场准入、外资外贸、扩大消费等多方面,统筹采取措施,遏制“三过”问题的蔓延,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土地方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相关具体措施。包括:认真落实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包括农业用地以及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土地计划管理并严格进行考核;发布实施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提高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取标准和城镇土地使用税单位税额;将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制定发布禁止用地、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等。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

金融方面。人民银行2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3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定向票据、加大公开市场对冲操作力度,回收银行体系流动性。银监会加强窗口指导,引导商业银行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产能过剩 行业 劣质企业的贷款,并及时对部分银行向包括城建在内的建设项目大量发放“打捆贷款”的行为进行整顿规范。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浮动弹性,不断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加快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促进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健康发展。

市场准入方面。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部分产能过剩 行业 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家发展改革委先后出台了水泥、电解铝、钢铁等11个 行业 的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 行业 和产能过剩 行业 在能耗、环保、用地、生产安全、技术装备政策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实施力度。依法关闭了一批不符合 产业政策 的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等落后生产能力。对在建、新建和拟建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和审核,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建设项目,依法依规进行清理和查处。

外资外贸方面。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降低或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对部分产品还加征了出口关税,严格控制相关产品出口。调整完善加工贸易禁止类、限制类商品目录,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同时,运用税收、进口信贷等措施,努力扩大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以及先进技术和部分重要原材料进口。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低水平外资进入。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国家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在抑制“三过”等突出问题的同时,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一是支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国范围内取消了农业税。在完善原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新增对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120亿元。粮食最低收购价范围由稻谷扩大到小麦。二是支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年投到西部地区的中央预算内和国债资金比重达41%,积极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三是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化重大专项。支持大型核电机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船舶等重大装备的国产化。四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组织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安排专项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电力 行业 老机组脱硫改造,以及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工业治污项目。五是调整消费与投资关系,努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方面,多方采取措施,提高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减轻居民在教育、卫生、社保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和扩大热点消费,促进居民增加文化、健身、旅游等服务性消费。

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陆续出台和实施,下半年以来,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有所缓解,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投资增幅逐月回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6.8和3.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广义货币M2增速由6月末的18.4%回落到12月末的16.9%,新增贷款也明显放缓。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未锻轧铝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继续得到抑制,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保持较快增长。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 分析 了2007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对全年经济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总的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促进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明确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

——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和扩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并根据经济运行新的发展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和微调,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逐步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以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为重要抓手,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质量效益提高。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推进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落实和完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措施,支持中部地区有序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产业转移。

——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加快行政管理、投资、财税体制等改革;以完善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优化金融结构为重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为目标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以调整和完善对外经济发展模式为重点,优化商品出口结构,促进一般贸易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

——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解决好城市困难家庭和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加快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做好扩大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

上一篇:蓝宝石晶体材料产业投资策略分析
下一篇:电表箱产品行情走势及影响要素分析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