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桑蚕茧的简介
桑蚕茧也有叫蚕茧,呈长椭圆形、椭圆束腰形、球形或纺锤形等不同形状,或中部稍缢缩,茧有白、黄、淡绿、肉红等颜色。桑蚕蛹期的囊形保护层,内含蛹体。保护层包括茧衣、茧层和蛹衬等部分。茧层可以缫丝,茧衣及缫制后的废丝可作丝棉和绢纺原料。(可行性 研究 )
第二节 蚕茧干燥工艺
蚕茧干燥工艺条件是以蚕茧干燥原理为依据,提高蚕茧的干燥速度和保护茧质为目的而确定的。蚕茧干燥过程中由于各阶段对干燥的温湿度及气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干燥工艺条件时,须按各阶段特点,选择合理的工艺参数。一般等速干燥阶段主要是蒸发水分,重点是提高干燥温度和速度,减速干燥阶段主要是保护茧质,避免过度干燥,应降低工作温度等。
因此,实际烘茧应根据鲜茧干燥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通过试烘测定,确定工艺参数,实行科学烘茧。干燥工艺条件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铺茧量,二是干燥程度(包括半干茧、适干茧出灶标准),三是烘茧温度,四是用煤量,五是烘茧时间。
具体烘茧实施时,应先将铺茧量、干燥程度按工艺标准,结合当时客观条件先确定好,然后再确定温度、加煤量和时间。温度是烘茧过程中影响茧质、烘力、煤耗、安全的最主要因素,应严格按照鲜茧干燥规律,配好各个阶段合理温度。加煤量应根据温度而定;定温必须定好煤量,煤量定不准,温度就无保证。定好以上四个要素,最后合理确定蚕茧干燥的时间。
第三节 桑蚕茧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桑园面积、饲养量、产茧量等规模都稳中有升,茧丝绸加工业蓬勃发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桑蚕种养问题较多。河池气候高温多湿,桑园中害虫危害频繁,对蚕茧质量有一定影响。同时,河池可耕种土地面积较小,加之其他因素影响,对我国桑园种植面积发展有一定制约。
产业链短不够完整。产业集群小,企业规模偏小,整体运行质量不高,产业链短,尚处于初加工强、深加工相对滞后的局面,企业大多数生产白厂丝,织稠尚处于起步阶段,印染环节尚未形成,产业链急需延伸。
综合利用开发不足。桑蚕资源综合利用规模较小。蚕沙利用进度缓慢,蚕蛹仅为简单粗加工,利用较好的桑枝食用菌生产离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尚有一定差距。
科技创新明显不足。桑蚕种养和茧丝绸加工产业专业人才不足,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发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明显不足。
市场管理有待规范。蚕种市场恶性竞争局面时有发生,无证经营现象仍然存在。蚕茧市场缺乏相对统一的管理,问题较多。茧丝绸加工产业链各环节的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第四节 桑蚕茧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提升桑蚕种养水平,巩固产业基础性地位。按照“因地制宜、优化结构、适当集中”的原则,巩固和发展桑蚕基地建设,提高原料茧生产水平,提高蚕茧质量。引进、试验推广高产抗病的桑蚕新品种,建立完善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控体系,逐步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种养,进一步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延伸产业链。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促进“东绸西移”,鼓励本地企业逐步实施产业升级到织绸等深加工领域,进一步推动印染项目建设,大力引进往织绸、家纺和服装等深加工方向拓展企业,形成缫丝—丝织—印染等深加工产业链,抢占广西茧丝绸产业高地。
加快示范园区建设,打造重要产业基地。构建缫丝、丝绸、服装生产工业园区,加快广西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宜州)示范区建设,发挥好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宜州茧丝绸贸易中心项目建设,努力打造区内外重要的原料茧生产基地、丝绸服装加工基地和贸易基地。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促进品牌建设。出台相关的鼓励和优惠政策,扶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和鼓励区内外的各类投资人投资建厂或对境内企业联合重组,助推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打响“河池制造”、“宜州制造”等地域品牌,培育一批中国、广西驰名商标产品。
提升循环利用水平,提高产业整体收益。大力推广桑枝食用菌的种植,培育桑枝食用菌生产企业。引导养蚕户进行蚕沙自行无害化处理和引进企业生产有机肥等,推动桑蚕精细化加工,开发桑果、下茧、蚕蛹等综合利用产品,使之成为蚕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人才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基层蚕业技术推广队伍,大力培养新型专业农民、乡土人才和产业技术工人。努力打造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科技创新研发人员三支人才队伍。推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
加强监管力度,维护产业秩序。加强对鲜茧干茧市场 行业 的监管,严厉打击不法产品。推动茧丝绸生产加工产业各环节的管理体制建设,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加强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加强区域生态保护,避免事故发生。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