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环境 分析
一、2007年我国投资增长状况
200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分城乡看,城镇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农村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72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中部地区34283亿元,增长33.3%;西部地区28194亿元,增长28.2%。
二、2007年我国物价运行状况
07年,物价上涨莫过于是经济领域最能让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的了,下半年尤为明显。07年4月份起,CPI同比增长率开始高过3%的警戒线,06年底食品类价格上涨所遗留的翘尾因素是导致CPI较高的主因,但随后新涨价因素出现了,猪栏尔病导致猪肉供给大量减少,高需求量使得猪肉价格大幅上调,猪肉替代品价格也出现上涨,食品类价格上涨成为CPI同比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在一段时间内核心通涨率仍然是维持较低水平,即没有造成全面通涨发生,这也是CPI没有引起管理层更高度重视的理由。猪栏尔病使得猪肉持续供给不足,除了积极 研究 对付这一病症的办法外,大量在各地补栏扩大养猪数量也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目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外流较为明显,外出打工可获取更高收入使得农民养猪积极性不高,猪肉供不应求局面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难以改变,11月份CPI同比增长率创出新高,达到6.9%,而PPI也达到了4.6%,由于PPI向CPI的传导作用不容置疑,这意味着CPI高位运行局面难改,并且目前除了食品类价格大幅上涨外,非食品类价格也开始松动,核心通涨率水平不再稳定,全面通货膨胀正趋于明显。
三、2007年我国工业增长状况
2007年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7367亿元,比上年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私营企业增长26.7%。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增长16.3%,重工业增长19.6%。
四、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7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出口大于进口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
第二节 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分析
一、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2007年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防治经济从偏快转向过热的风险,并解决经济结构失衡的矛盾。具体的重心和焦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贯穿全年的对外贸顺差、信贷、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性过剩的总量调控;二是下半年开始的对通货膨胀风险和房地产、股票市场等资产泡沫的重点调控;三是对节能减排、节能降耗等关系经济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增长方面的结构性调控。调控手段包括货币政策等市场化政策和土地调控等行政政策,但总体上以市场化手段为主导,行政手段侧重于对非市场化领域和部门的调节。
1、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成为货币政策的常态工具
作为市场化色彩最浓的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在2007年担纲了宏观调控的主力军。全年先后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分别提高至4.14%和7.47%;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至14.5%,创历史新高;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和买卖特别国债等方式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回收大量流动性,2007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回笼基础货币7857.18亿元;通过向商业银行发行特别存款、定向央行票据以及进行窗口指导等方式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力度、方向和节奏;对商业性房地产信贷政策进行调整,并提高第二套以上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总体看,2007年货币政策使用工具和使用频率之多,力度之大,都是近年来少有的,显现出从稳健向从紧转型的迹象。
具体看,2007年货币政策充分体现了区别对待的特点。特别存款和定向央行票据仅向部分贷款增长偏快且流动性充裕的银行发行,同时央行定期按照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的有关标准,对凡是资本充足率等相关指标达到要求的金融机构均恢复执行正常的存款准备金率。此外,尽管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对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 行业 中落后企业的贷款投放,但政策仍鼓励商业银行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等 行业 提供信贷支持。
二、2007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分析
1、财政政策
要加快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并轨,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为扭转国际收支失衡提供更加合理的财税制度环境。要 研究 提高资源税税率,改革计税办法,制止国内资源的粗放型盲目开采, 研究 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税的实施方案,改革矿产资源费的计税办法,根据矿产资源储量、企业产量、销售收入和回采率确定资源税数额,上调税率,促进矿产企业提高开采效率。尽快确定各类用水的水资源费标准,加大征收力度。在条件成熟时,用资源税方式取代石油企业的特别收益金。资源税的收取和分配要重点向资源所在地倾斜。同时,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过程实行优惠税率,对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给以适当的税收优惠,推动节能产业发展。
积极调整政府直接投资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公共服务领域转移,加大对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社会保障和农村公益性服务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
政府采购应以大力扶持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为重点。政府采购是体现国家意志、扶持本国重大技术发展的政策工具。应尽快将政府采购纳入国家创新体系,发挥政府采购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重大技术的扶持作用,加快其产业化步伐。
2、货币政策
国内外经济金融的深层次矛盾决定了流动性过剩现象将在2007年持续存在,这将不利于抑制投资和资产价格的过快增长。建议2007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稳中偏紧,继续把控制流动性过剩作为货币政策的核心,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原则,抑制货币和信贷的过快增长,积极调整信贷结构。要根据经济运行和投资的变化,相机采取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定向发行票据、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等手段,适当收紧银根。2007年M2增长率应控制在16%左右,M1增长率应控制在14%左右,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长目标控制在3万亿元以内。加大利率政策的调整力度,提高资金成本,防止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
协调汇率政策与利率政策,在实现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同时,适时提高利率。2007年人民币汇率预计仍将保持小幅、循序渐进的升值态势。在本外币利差较高时,可以适当加快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随着本外币利差的收窄,逐渐减缓人民币升值的速度。
3、外汇政策
积极分流外汇储备,促进官方外汇储备和运用的多样化。要藏汇于民,为居民持有、多种形式运用外汇创造条件。根据国际市场原油、重要金属等战略物资价格的变化,适时增加战略物资储备,扩大对全球大宗商品交易的参与;借鉴新加坡、挪威等国经验,在满足储备资产必要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多余储备单独成立专门的投资机构,拓展储备投资渠道,延长储备资产投资期限,以提高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水平,推动外汇储备积极管理。
加强外汇市场建设。在广度上,鼓励人民币衍生产品发展,在已允许开办人民币远期和互换的基础上,继续推出人民币期权和期货交易;在深度上,完善人民币远期交易,使之成为企业规避外汇风险的主要工具,允许中资银行参与境外人民币NDF交易,使中资银行可以对冲持有的外汇净头寸,增加人民币远期市场的流动性,为发现合理的人民币即期汇率水平提供市场依据。
为全面反映经常项目收支变化情况,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应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统一规范的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一是建立与货物贸易统计相对应的服务贸易月度统计报告制度;二是建立国别服务贸易统计制度;三是建立相关服务 行业 进出口统计制度。
4、投资政策
在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同时,以调整投资结构为重点,继续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使投资增长体现国家 行业 规划 、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标准、安全标准等多方面的要求。要继续严把市场准入关,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对不符合国家 产业政策 、节能、环保、安全、土地等规定要求的项目,不予核准;对违规建设项目,要及时予以纠正,依法履行建设程序。对应报批审核的项目,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办理审核手续。严禁越权审核,严禁化整为零规避审核。抓紧 研究 制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的具体办法,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的强制性门槛。要通过环保和安全措施限制相关产业投资。尽快制定与完善城市各功能区的环境容量标准,严格控制相关产业进入环境敏感区域
5、土地政策
2007年土地政策应该在贯彻落实08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国家部委有关政策精神的基础上,把好土地这个闸门,将最严格的土地管理落到实处,在土地供应、土地财政、土地监管等关口进行全面紧缩。一是严格土地执法,加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管理和考核,加强对各地实际建设用地和土地收益征收情况的核查,土地督察机构要加强对地方人民政府土地管理行为的监督检查。二是对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进行调整,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以遏制地方政府盲目扩大征地规模的冲动。做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工作,建立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统一公布制度,做到价格透明、信息公开。三是强化地方政府土地管理责任,由省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总责。
6、外资外贸政策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和升级,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和自创品牌发展,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采用国产料件,延伸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健全重要商品出口预警和贸易摩擦协调应对机制。对出口增长过快、容易造成贸易摩擦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采取自愿限制出口的措施,增加国内短缺的重要商品和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进一步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资项目进入。制定并落实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完善鼓励境外投资的配套措施、项目核准制度和国内协调机制,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积极发展境外加工贸易,转移部分顺差。鼓励一部分企业把后道加工能力转移出去,带动我国加工设备和上游产品的出口,就近开拓市场。
7、消费政策
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要把收入分配政策、财政和税收政策、信贷政策、房地产政策结合起来。在收入分配政策方面,要按照党中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着手理顺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关系,将国有企业的利润分红部分多用于社会保障方面;在财政和税收政策方面,要通过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通过税收调节,促进收入的相对公平分配;在信贷政策方面,通过不断完善个人消费信贷政策,支持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在房地产政策方面,通过平抑房价来减缓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挤压。
针对房地产价格涨幅较大的突出矛盾,要综合运用税收政策、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甚至包括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加以调控。2007年重点是敦促房价上涨较快的城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政策,要通过税收和信贷优惠政策,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出台经济适用房由政府“回购”的政策措施,限制对经济适用房的价格炒作;通过惩罚性税率和利率,抑制对房地产的投机需求。通过严把土地“闸门”,限制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行为。
8、深化改革
我国经济体制还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提升宏观调控的效果。2007年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1)进一步理顺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近年来国有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税后利润全部归企业所有,由企业自主支配,没有向国家分红。国有企业普遍自留利润用于再投资,助长了投资过热。国有企业除正常纳税外,还应该根据情况向国家这个大股东分红。应该在国家和国有企业之间建立起税后利润分配制度,由国家将国企的分红用于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领域。这样,不仅可以降低企业投资的热度,还能增强居民的消费预期,促进社会消费和拉动内需。(2)尽快建立行政问责制和绩效评估制,加快政府自身的改革。把行政问责与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结合起来,有责必问,有错必究,努力建设责任政府。要将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十一五”
规划
中的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各个地方,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起,纳入到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中,使科学发展观真正落实到各级政府的工作机制中。
上一篇:我国医药行业运行状况分析
下一篇:氟化石墨国内市场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