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2010年中国食用油产业投资机遇 分析
一、为享受调控政策带来机遇
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确定在今后两年时间内安排约4万亿元人民币,投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重点领域。同时,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 行业 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允许企业抵扣新购入设备所含的增值税,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统一调低至3%。随即,国家发改委召开紧急会议,安排2009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国家银行再次调低利息税率,并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各级地方政府也都纷纷出台政策,扶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稳定发展。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资金,享受减税让利等方面优惠政策。即使享受不到直接的资金扶持和税收优惠,也能从国家刺激内需的宏观政策中,在拓展国内市场渠道和提高技术与管理水平等方面得到很多实惠。
二、为搞好战略转型带来机遇
这场金融危机对那些仅靠银行贷款求扩张,仅靠廉价劳力赚利润,仅靠单一出口创外汇,仅靠空泛概念要政策,仅靠简单复制搞创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更为严重的冲击和挑战。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真正搞好战略转型,就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被淘汰出局,甚至关闭和破产。因此,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我们必须顺时就势,创新思维,痛下决心,实行战略转型。企业转型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其过程充满了风险,但是转型的意义是重大的。通过总结经验和积极否定,转型会给企业带来突破;通过资源整合和战略重组,转型会给企业带来创新;通过思维更替和先人半步,转型给企业带来机会;通过能力建设和领导 行业 风向,转型会使企业领导成为时代前锋。更重要的是通过战略转型,把企业引导到依靠科技创新、夯实管理基础,开发适销产品、坚持品牌战略、搞好优质服务、注重资本运营、发挥经济实效上来,才能为今后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为吸引国际投资带来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使美国和欧洲等重灾区的投资环境受到较大影响,说明美国和欧洲等重灾区也并非完全意义上的资本投资的安全港湾。由于美国和欧洲等重灾区的经济陷入全面衰退,经济发展和企业增长普遍出现问题,因此全球金融资本中将会有更大的比例投到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中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迅速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发达国家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步伐,将一些附加值较低的一般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大规模转移。从长远来看,世界范围内大量资金寻找投资机会时,会避开因金融危机处于动荡中的发达国家,选择象中国这样高增长发展中国家作为新的目标市场。这对于我们吸引国际投资是一大利好。同时,金融危机也使海外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这也为我国相关企业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
四、为招聘高端人才带来机遇
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外一些知名企业纷纷裁员,有的甚至因经营困难而倒闭。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一些专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和地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的人才流动日益全球化,而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在此次危机中受到的冲击较小,因此,面临着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的良好机遇。同时,由于国内企业也因金融危机发生很多变化,使企业一些有重要影响的专门人才更多地向优势企业流动。在这样一个国际环境下,企业引进人才并做好人才的战略储备,既可以享受充足的人才资源,又可以较大幅度地降低人力成本,为企业解决人才瓶颈制约因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引进具有战略眼光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和更有实力的技术人才同时,企业还可与内部组织结构的完善与调整紧密结合起来,适当地裁汰冗员、压缩层级、优化用人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和国际化管理的现代人才队伍。
五、为实施战略重组带来机遇
金融危机发生的过程,也是企业加快洗牌、实施战略重组的过程,更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难得机遇。经过这次金融危机,那些生产效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纯加工或初级生产企业,将会因为资金的短缺、订单的减少、价格的下跌和利润的下降而逐步淘汰,资源和市场将向优势企业集中。目前,我国很多产业是重复、分散、落后的,呈现出一些结构性低的矛盾。有的企业热衷于搞产业链,搞过度的多元化发展,使得主业不突出、辅业占用了大量资源,并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企业间长期处于同类、同档次产品和同区域市场的恶性竞争。在当前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企业各个业务板块之间的矛盾充分突出。此时,如果我们及时实施战略重组,卖掉那些不赚钱、且不具前景的业务板块,并在有条件的企业收购劣势企业,这不仅是渡过困难时期的必要选择,而且是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六、为降低制造成本带来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使多数产品降价,特别是石油、钢铁、水泥、乙醇、多晶硅、化工原料等降价幅度很大。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纷纷出台了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再加上我国银行连续大幅度地降利,企业的人力成本也有不同程度地降低,这对于下游企业降低制造成本提供了很大空间。因此,企业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搞好企业管理,努力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在困难中寻求新的突破和发展。在市场情况好的时候,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表现为赚钱的“多与少”,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差距足以导致企业的“生与死”。应对严峻的金融危机,在收缩战线、攥紧拳头,把有效资源集中于能赚钱的主业的同时,还必须狠抓企业管理,搞好成本控制,与上下游企业建立起相互信赖、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战略关系,共同度过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取得新的提升和发展。
七、2010年国内油脂期货发展机遇 分析
我国是油脂油料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1993年以来大商所相继上市了大豆、豆粕、豆油和棕榈油等品种,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油脂油料品种体系,油脂油料期货己经发展成为大商所的支柱品种板块之一。2009年,大商所油脂油料系列品种共成交6.7亿手,成交金额31.3万亿元,占大商所总成交量的80.9%,占全国期货总成交量的31.3%。在国际市场上,大商所油脂油料产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2009年大商所豆油、豆粕和棕榈油的交易量位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油脂期货市场,国内部分大型企业开始调整国内外期货市场的持仓结构,增加在大商所的参与比重。
油脂油料期货品种也是国内期货市场功能发挥最为充分的板块之一。我国是油脂油料进口大国,同时油脂油料市场又是国内对外开放较早、开放程度最深、与国际市场联动最为密切的市场,产业链条上的相关企业随时面对着来自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市场风险。在经营风险应对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期货市场、利用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等功能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据统计,2009年,我国大豆产业链条上共有3859家企业参与大商所油脂油料期货交易。目前,国内油脂油料企业无不在利用期货价格安排原料采购、生产和销售,具有一定产能的规模企业基本上都在通过期货交易来套期保值、规避现货风险。从参与效果看,绝大部分企业从事的是套保和套利交易,交易整体盈利,盈利能力明显强于个人投资者。
近两年来油脂油料市场出现了新的情况、新的特点,企业经营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2008和2009年,我国连续两年对大豆等品种实施临时收储政策,原有的市场运行规律和节奏出现调整,需要企业在政策和市场之间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对企业市场应对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国家积极支持油脂油料生产,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扩大油料种植面积,增加重要紧缺农产品供应,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这为企业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新的形势下,油脂油料期货市场作为避险和投资工具的作用不是被削弱而是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近两年来,以下游产品为原料保值、跨品种和跨市场套利交易等交易量占比不断上升,2009年更多的企业在利用下游产品为原料保值及豆粕、豆油和棕榈油期货交易量的大幅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油脂油料期货市场的新发展和功能作用发挥的新特点。新形势下,油脂油料企业应更为积极地利用期货工具迎挑战、抓机遇。
服务市场主体、推动期现融合、实现期货 行业 与油脂油料产业的互促共赢,是大商所油脂油料期货 市场发展 的目标和方向。2010年,大商所一方面将视现货市场情况进一步推动油脂油料相关品种合约、规则完善,另一方面将在以往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联合会员、 行业 协会等机构,设计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深化“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全面系统推动“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将工作做深、做细、做透,为企业成长服务,为产业发展服务。
第二节 中国食用油产业投资风险 分析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面临的风险 分析
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扩展,随着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使得制造业企业发展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给原本困难的制造业企业融资环境雪上加霜。
1、企业面临着融资风险
1)融资缺口大
自2007年以来,央行推行了一系列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制造业企业的信贷份额大量减少。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商业银行为了防范风险,减少不良资产率,在贷款投向上会更加向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倾斜,从而进一步挤掉制造业企业的贷款份额。为了缓解制造业企业融资难,2008年底央行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制造业企业的资金供给,但仍难以填补制造业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
2)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高
一方面在2007年以来6次上调存贷款基准率的作用下,金融机构各期限人民币贷款利率继续上升,贷款利率提高将导致利息支出的增加、财务费用增加,提高了制造业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央行建议各商业银行增大对制造业企业的贷款额度。商业银行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更偏向于大型企业,这就意味着制造业企业难以从正式金融渠道获取资金,许多制造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式金融市场寻找高成本资金。企业融资成本压力很大。
3)企业融资渠道骤减
制造业企业的融资渠道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方式。首先,资本市场是企业融资的直接渠道,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进行债权融资和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但一般的制造业企业由于规模太小、发行股票和债券的上市成本太大等原因不能直接进入资本证券市场融资。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影响下,我国股市大幅下挫。许多企业的IPO计划因被证监会否决或自行撤除等原因中途夭折,部分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计划也搁置。不仅是制造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都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
其次,制造业企业的间接融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银行抵押贷款,直接贷给企业;二是对个人的抵押贷款和消费信用贷款,贷给企业股东个人;三是有担保的信用贷款。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制造业企业急需大量资金用于发展,然而其本身资产较小,缺乏足够的担保物,且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经营风险增加。商业银行受资金供给能力和风险控制的约束,就存在着。惜贷”现象,难以满足制造业企业扩大的融资需求。
2、企业面临出口困境
1)国际市场需求明显减弱
2008年下半年PMI急剧下滑,并于11月份创历史新低38.8,包括经济增长、价格涨幅、就业、企业订单等多方面指标,都开始显示经济处于收缩状态。
2)海外商账拖欠
美国去年共有25家银行倒闭。银行信贷紧缩,融资成本增加,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遇到困难,导致资金链条出现断裂,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债务负担甩给我国企业。
3)国际订单转移
中美两国息差加大,对人民币升值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且美元的持续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再加上工人工资上涨、环保支出增加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成本日益增大,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国外采购商开始将大批订单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二、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量约43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完成了我国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中小企业以其充沛的活力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已成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自2008年起,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并迅速向实体经济领域蔓延,演变成为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我国中小企业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我国中小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度过严冬,是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1、我国中小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
1)企业大量倒闭、停产,经营十分困难。
亚洲金融风暴曾经给中小企业以惨痛的打击,现今的金融危机更为猛烈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凶猛袭来,我国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从我国过去5到10年的情况来看,经济形势较好的年份,每年大约有5%至6%的中小企业倒闭,在经济低迷的时期可能达到8%至10%,仅在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大约是8.5%的比例。显然,我国经济运行和企业经营已经进入低迷时期。沿海地区80%以上的外向型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裁员、降薪、给工人放长假已经是很多企业的应对措施。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继续蔓延加深,中小企业未来的日子还将充满艰险。
2)市场状况不佳,产品销量下滑。
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除供应本国市场以外,还畅销世界各地,远销东南亚、西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呈现出较大的外贸依存度。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朝着国家宏观调控方向发展,保持健康、快速的运行势头,但自2008年第4季度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民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开始出现明显困难。
3)资金趋紧,企业生产经营难以为继。
一是中小企业现金流紧张,银行控制信贷投放规模,缺少抵押物的小企业贷款首当其冲被压缩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性加大,一部分企业开始倒闭,产生银行债务,中小企业大多互相担保,资金链断裂的连锁效应将使更多企业受影响。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到4分、6分,中小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仅为95.9,处于不景气区间。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这些企业往往扩张势头猛,需要技改投入,需要中长期贷款,但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几乎所有银行都对中小企业贷款持谨慎态度,没有抵押物一律“亮红灯”,惟恐受到金融危机的牵连,融资困难已经影响到我国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
4)难以承受用工成本,被迫开始裁员。
受各种因素影响,2008年以来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中小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5%以上,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对我国中小企业用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不到70%,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盏,企业用工成本必将大幅增加。某地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总数上千人,若实现“五金”全覆盖,需增加费用100多万元,加上提高工资水平尚需资金投入,累积用工成本大幅增加,占该企业全年利润20%以上。因而,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为减少“负担”,已经开始裁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2010年我国食用油 产业政策 风险 分析
我国已实行新的棉籽油、葵花籽油、油茶籽油、玉米油、米糠油大豆油、花生油等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对不符合新标准规定的用油,将逐步禁止销售。
我国现有的调和油相关标准一直沿用1986年制定的 行业 标准,而在2008年食用调和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中主要有两种命名方式:一是主原料占比应不少于50%,另一个是占比超过1/3。此外也有企业认为,可以用占比最大的油料名字来命名。市面上一般也以两种形式来命名调和油,如玉米调和油、金龙鱼橄榄食用调和油等等。
目前,《食用植物调和油》的新国标在完成征求意见后已经提交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定,该稿明确规定,当以某种或某类原料成品油对产品进行冠名时,应注明该种或该类原料成品油的实际含量,且文字和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mm。同时,在该国标编制说明中明确表示,当油脂中各原料油比例大于2%时,须标注各原料油名称与比例。当油脂中各脂肪酸组成范围的低值大于2%时,须标注各脂肪酸名称与范围。
此外,在规范国内食用油市场上,一个具有强制性的规范条例和权责清晰的食用油生产准则,才能在消费终端真正对这一民生资源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