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物流市场总体状况
我国流通体制改革和流通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绩,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为37595亿元,同比增长10.1%。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展很快,新型流通方式不断涌现。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商业网点达到1000多万个。但我国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足9%,商品流通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还较低,商品市场体系缺乏 规划 和资金投入,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亟需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
而据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指出,中国物流市场总值达1000亿元人民币,而这个数值仅为市场潜力的1/3,换言之,中国物流业,将演变成一个3000亿元的市场。
根据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 分析 结果,仅从运输看,2001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6304亿吨公里,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24亿吨,其中主要港口的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2700万标准箱,近10年间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30%。同时,我国的物流存在着巨大的成本空间。据专家 分析 ,我国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比重的20%至30%,而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仅在10%左右。我国是目前全球最富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和最大的消费市场,许多跨国公司有意将制造中心或采购中心转移到我国,我国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面向全球生产和经营,中国也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因此,国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快速、机动、便捷、高效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支撑。
当前在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统计的情况下,由于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社会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是最接近实际的。
经济总量与物流总量成正比。2001年,中国的GDP为9.59亿人民币,商品零售总额为3.76万亿人民币,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为5.5万亿人民币,进出口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这必然形成庞大的物流需求量。以我国物流成本占GDP20%计算,国内物流市场规模即有近2亿元人民币。
第二节 影响物流市场需求的因素
由于物流活动日益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之中,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物流需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影响物流需求的主要因素。
影响物流需求的有6个主要因素:
一、 GDP与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本身直接产生物流需求
物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服务于物质资料的时间和空间转移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行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产生物质资料移动的需要,而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又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水平。
一般来说,物流在经济发展中处于先决条件的地位,落后的物流系统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定量的角度来看,物流的产业规模,与GDP规模成正比。多年统计结果表明,美国的物流成本占美国GDP的 10%左右。据WTO统计,1999年全球贸易额为1.35万亿美元,其中运输业占3100亿美元。这份建议书指出,在发达国家,物流成本约占生产总成本的20%,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更高。
物流的发展速度,与GDP的发展速度成正比,尤其是与GDP中第二、第三产业创造的GDP成正比。各国的产业结构与其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由于各产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是不同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将影响对交通运输的总需求。根据我国1992年的投入产出表计算的各产业对交通运输中间投入的需求强度(单位增加值对交通运输中间投入的需求)结果表明,第三产业中的商业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强度是最强的,其次是第二产业。过去十几年中,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其它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这些变化表明,我国正在进入工业化过程产业结构剧变时期。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产业结构还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升级,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还要大幅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将会快速上升。因此,未来的产业结构变化必然会增加对物流的需求。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7%的速度增长。高速的经济增长极大地带动了各类交通运输的发展。1978-1998年客运交通年均增长9.4%,货运交通年均增长7%。1978-1998年间交通运输与GDP增长的统计表明,在80年代,交通运输的增长速度较快,客运交通相对GDP增长的弹性在1.1-1.8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为1。而进入90年代之后,客运交通的平均增长弹性约在0.7-1之间,货运交通的增长弹性则降至0.3-0.6之间。
二、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宏观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变化对物流需求将产生刺激或抑制作用。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很明显。
以铁路为例,目前我国铁路由国家经营和投资,国家的投资规模直接影响铁路的建设和技术改造。
三、市场环境
市场环境变化将影响物流需求,包括国际、国内贸易方式的改变和生产企业、流通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及经营方式的改变等。
物流服务于生产和市场销售,物流的具体对象更离不开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料,因而市场环境的改变将影响物流的物质流向、服务方式、服务数量和质量等等。 世界贸易的80%为海运承担。
四、消费——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的变化也将影响物流需求
消费水平和消费理念直接影响企业经营决策和生产、销售行为。进而影响物流的规模、流动方向和作用对象。
当一种新的需求产生,就会有企业为满足这种需求,调动必要的资源,进行生产和销售。我国解放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电脑、家用轿车、冰箱、彩电、手提电话等等纷纷由无到有、由少到多,为物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对外开放政策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我国商品进出口总额从1979年的293.3亿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3239.3亿美元,年均增幅不仅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幅3-4个百分点,而且大大高于同期世界贸易年均6%-7%的增幅。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增加了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另外,对外开放政策还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资对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大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五、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诸如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对物流需求的数量、质量和服务范围均将产生重大影响。
通信和网络技术首先服务于物流的技术升级,提升物流服务的质量和服务范围。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也使经济中物质流动的方式和内容发生巨大变化。首先媒介和信息产品的流动,由物质流动变为信号传输,减少了物流的部分需求;网络的发展使世界变成一个更为广泛和巨大的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国际分工合作的发展,使物流的物质流向和流动方式发生变化。正是由于现代技术的发展,才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世界加工中心的地位得到加强,从而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规模急剧扩大。物流需求也自然水涨船高。
六、物流服务水平
物流服务水平对物流需求也存在刺激或抑制作用。
物流服务在走向专业化、综合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利用其规模化优势和专业化服务优势,可以通过降低库存、提高商品周转率等服务,为企业节约大量成本,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节约成本就是创造利润。
物流作为成本中心,成为第三个利润源泉是企业毋庸置疑的选择。因而更多的企业,现在趋向于寻求专业物流供应商,也就是第三方物流的服务。美国甚至大量进出口企业也把报关和清关等诸项内容委托专业物流供应,以避免由于价值申报等方面的错误而导致海关罚款。
另一方面,低劣的物流服务水平,由于诸如交货迟延、货物破损与丢失、成本高昂等等原因,丧失客户在所难免。目前众多企业越来越倾向选择专业物流供应商,放弃自理物流和小型一般物流供应商,就是出于质量原因。而中国列车提速直接导致了民航的惨淡经营。
第三节 国内物流市场需求现状调查
中国仓储协会于2001年2-4月,组织了第三次全国范围内的物流供求状况调查。
此次调查范围覆盖全国的生产、商业和储运及物流企业,通过邮寄问卷的形式,调查企业2000家,回收230份,有效问卷219份(其中生产企业问卷74份,商业企业问卷46份,供给问卷89份)。虽然调查样本有限,但是对于了解我国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仍然具有一定参考作用。
上一篇:远红外线产品产品概述
下一篇:蒸汽产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