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上游产业发展状况 分析
1、棉花产业
2007/2008年度全球棉花产量2600万吨,比上年度减74万吨,减幅2.8%;棉花消费2740万吨,比上年度增加81万吨,增长3.1%;当年产需平衡缺口140万吨;期末库存1070万吨,比期初库存下降241万吨,降幅18.4%;库存消费比由上年度的49.3%降为39.1%,为近年来的最低点。
2007年1—11月全国累计纱产量1793.68万吨,同比增加245.97万吨,折合用原棉1083.74万吨,同比增幅15.8%。11月份纱产量181万吨,位居历史月产量第一。近几年,全国棉花呈波动发展态势,但生产的发展远不及消费的增长速度,国内棉花供求缺口呈刚性增长。近六年全国净进口原棉1128万吨,年均进口188万吨,2007年进口原棉213.7万吨,虽比上年有所减少,但仍占全球棉花出口贸易量的20%以上。
2008/2009年度全球植棉面积预计同比增长不到1%,为3390万公顷(5.085亿亩)。2008/2009年度,中国和印度的植棉面积预计小幅增长,巴基斯坦的植棉面积保持稳定,而美国的植棉面积继续减少。全球其他地区的植棉面积预计达到1100万公顷(1.65亿亩),同比增长5%。同时,全球棉花平均单产预计提高4%,棉花产量预计达到2690万吨,同比增长5%。全球棉花消费量预计为2750万吨,同比仅增长1%,原因是棉花价格可能保持坚挺。下年度,全球棉花产需缺口仍然较大,期末库存预计下降到1070万吨,同比减少5%。全球棉花贸易量预计为870万吨,中国进口需求的增加将抵消掉其他地区进口量的减少。中国财政部公布的2008年棉花进口滑准税显示,计划外配额的滑准税由6%-40%下调到5%-40%。但滑准税配额数量对国际棉价的影响远大于税率的影响。
2、化纤产业
2007年1-11月,全国化纤 行业 实现利润总额138.82亿元,同比增加了1.09倍;264家企业亏损,企业亏损面为17.24%,较2006年同期降低了4个百分点。同时, 行业 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增速均保持在25%以上,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等运行指标明显好转。
1)粘胶纤维
产品价格的变化是粘胶纤维 行业 能否维持于较高盈利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强劲的下游需求则成为推动 行业 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约80%的粘胶短纤用于纺制棉纱线,近年来我国纱线产量的快速增长成为粘胶短纤 行业 快速发展的直接拉动力量。同时,粘胶短纤属于天然纤维素再生纤维,主要性能优于棉纤维,并较合成纤维更具舒适性和环保性,人们生活水平提升引发的消费升级,亦将增加对粘胶短纤的需求。。“十一五”期间我国纺织生产和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年平均增速应在15%-20%。因此,可以预计我国粘胶短纤市场需求也会相对保持较高增速。
近几年粘胶长丝产量一直处于缓慢增长状态,增长速度远低于粘胶短纤。2006年底国外产能关停以及国内厂商限产导致出口需求增加,成为2007年以来粘胶长丝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不过,由于近年来粘胶长丝应用领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预计未来市场需求不会有明显增加。2007年7月1日起粘胶纤维(包括长丝和短纤)的出口退税率由11%下调至5%,对 行业 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我国粘胶长丝和粘胶短纤的出口量在总产量中所占比重分别约为40%和6%,因此出口退税下调对粘胶长丝 行业 影响较大,对短纤 行业 的负面影响则相对有限。
2)氨纶
2007年下半年一些新增氨纶产能已经陆续释放,部分氨纶产品的进口也迅速增加。预计从08年开始,国内氨纶市场将越过供需平衡点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这将对氨纶产品价格及 行业 盈利能力带来压力。此外,氨纶产品前期的巨大涨幅已超过了下游产业的承受能力,这会增加氨纶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
3)涤纶
涤纶作为主要的化纤品种,在2007年1-10月份的盈利能力明显低于化纤 行业 的平均水平,未来产品价格上涨动力较为匮乏却会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
从2007年全年情况看,涤纶长丝的价格年度增长幅度普遍小于涤纶短纤。涤纶长丝价格表现疲弱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原料PTA价格走势低迷,难以对涤纶产品价格带来支撑;其二下半年国内涤纶长丝的产能不断增加, 行业 内部的竞争导致涤丝价格不断下行;其三,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令下游纺织产品的出口量出现萎缩,开工率明显缩减;涤纶长丝的消耗量受到抑制,价格也面临压力。下游纺织品市场的变化成为影响涤丝价格行情的关键因素。未来一段时间内涤丝可能处于持续的低迷期,短期内难以改观。
4)锦纶
2007年锦纶 行业 的实际完成投资额度大幅增加,增长幅度远远超过化纤 行业 的整体平均水平;新产能达产后,锦纶 行业 供过于求的状况可能较为明显。
从2007年1-10月份的数据看,晴纶是所有化纤子 行业 中,唯一一个出现整体亏损的 行业 。目前晴纶上游丙烯晴原料价格持续阴跌,货源供应较为充足;部分下游工厂因销售状况不佳或缺乏订单而采取了限产措施; 行业 低迷状况短期内尚看不出可能出现改善的迹象,建议对晴纶 行业 予以回避。2007年1-10月丙纶和维纶产品的毛利率远高于化纤 行业 的整体毛利率水平,但两者在化纤 行业 产品结构中所占比例均不足1%,上市公司对两种产品的涉及亦并不多。
第二节 相关产业发展情况 分析
1、2008年我国服装业现状
2008年以来,我国服装 行业 生产呈现持续放缓态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服装151.59亿件,其中梭织服装68.13亿件,针织服装103.89亿件,分别较去年同期增加5.92%、2.28%和9.09%,产量增幅明显回落,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滑了8.29、10.66、6.2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广东省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服装产量36.16亿件,较去年同期下降0.73%,为数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也是主要省市当中少有的负增长省份,虽然全省服装产量仍雄居国内第一,但第一大省的地位却岌岌可危,年底极有可能被浙江省超越。
前三季度浙江省服装产量达到29.86亿件,较去年同期增长3.33%,占全国服装总产量的19.70%,仅比广东省低4.15个百分点。江苏省服装产量为27.13亿件,同比增长9.21%,所占比重为17.90%;山东省产量为19.10亿件,同比增长5.99%,所占比重为12.60%;福建省产量为10.38亿件,同比增长5.74%,所占比重为6.85%。
今年上海市服装产量持续负增长,前三季度累计产量只有4.61亿件,较去年同期减少4.83%,所占比重下滑至3.04%,中部地区的江西省利用固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成本比较优势,有效承接了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去年第三季度完成产量首次超过上海市跃居全国同 行业 第六位,今年前三季度累计产量达6.30亿件,较去年同期增长19.89%。
前三季度其他中部省市服装产量亦出现快速增长,但是增幅自7月开始略有回落,河南、湖北、安徽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92%、24.34%、31.14%,吉林省服装产量增幅则高达77.10%,此外,湖南、山西、黑龙江三省产量增幅分别为17.33%、29.73%、65.25%。西部地区部分省市服装产量亦有明显增长,四川、广西、内蒙、重庆等省同比增幅分别为3.97%、28.43%、13.66%、67.23%,但是在全国服装生产所占的比重仍然不及0.5%。
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的形势之下,要解决“中国制造”的困境,释放内部需求或许是最佳选择,近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拉动内需的救市政策,但是启动内需市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如今无法觅良方应对危机的企业难免进入倒闭行列,我国服装产业已进入异常寒冷的严冬。
2、进出口
2008年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653.7亿美元,增长16.6%,加快1.6个百分点。
2008年10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1.8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54%,较上月下降7.26%。1~10月,累计出口982.67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
10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增速有所回升,在8月、9月连续出现负增长之后,10月的同比增速跃升至11.5%,一改之前六个月个位数甚至负增长的态势,成为今年以来除1月和3月之外,增速最快的月份。
1~10月,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同比增速虽较前月稍有回升,但仍属低幅增长,也远低于上年同期的增速水平。
2007年和2008年1~10月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同比增速对比
3、发展趋势
我国服装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是产业出现梯度转移。我国服装生产前五大省产量增幅平稳,且略有下降,中部地区产量提高,产业开始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其次是产业资本流向大企业。企业采取产业资源重组、品牌创新、渠道多元化、扩大融资等手段提高竞争力,大企业通过产业资本整合,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第三是国内市场成为争夺重点。出口形势日渐严峻,服装出口受到一定程度制约,众多企业开始转向国内市场,国内二、三级市场迅速崛起,产业从“外贸拉动型”转轨到“内贸推动型”的发展新阶段;第四商业创新与资本创新精彩纷呈。会员俱乐部、网上快速销售、OUTLETS、尾货市场等新模式快速发展,国内知名企业,摆脱了以往资本单一模式,纷纷上市融资获取发展资金。我国服装企业正快速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与金融资本一体化之中。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