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异丙醇的简介
一种有机化合物,正丙醇的同分异构体,别名二甲基甲醇、2-丙醇, 行业 中也作IPA。它是。无色透明液体,有似乙醇和丙酮混合物的气味。 溶于水,也溶于醇、醚、苯、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异丙醇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和原料。主要用于制药、化妆品、塑料、香料、涂料等。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 研究 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使用强酸生产异丙醇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异丙醇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可行性 研究 报告)
第二节 异丙醇的制备方法
间接水合法
丙烯与硫酸反应先得到硫酸氢异丙酯,后者经水解而成异丙醇。
工艺流程:将含丙烯50%以上的原料气通入吸收塔,在50℃和低压下用75%-85%的浓硫酸进行吸收反应,生成硫酸氢异丙酯。加水将吸收液稀释到硫酸含量为35%后,在解吸塔中用低压蒸汽将硫酸氢异丙酯水解成异丙醇。经粗蒸塔馏到异丙醇与水的共沸组成,含异丙醇87%左右。再继续用蒸馏塔蒸浓到95%,用苯萃取、分离水后再蒸馏,可得含异丙醇99%以上的成品。
该法特点是对丙烯的纯度要求不高,而且丙烯转化率可达50%-60%,可减少精制费用。但耗用硫酸量大,而且存在设备腐蚀和40%的废硫酸的浓问题。
直接水合法
丙烯和水在催化剂存在下加温、加压进行水合反应。
将丙烯和水分别加压到1.96MPa,并预热到200℃,混合后加入反应器,进行水合反应.反应器内装有磷酸硅藻土催化剂或者钨系催化剂,反应温度为95℃,压力为0.96MPa,水与丙烯的摩尔比为0.7:1,丙烯的单程转化率为5.2%,选择性为99%。反应气体经中和换热后送到高压冷却器和高压分离器,气相中的异丙醇在回收塔中用脱离子水喷淋回收,未反应的气体经循环压缩机加压后循环使用(保持循环系统中丙烯含量85%)。液相为低浓度异丙醇(15%-17%),经粗蒸塔蒸馏得85%-87%的异丙醇水溶液,再经蒸馏塔蒸浓到95%,然后用苯萃取提浓到99%以上。
与丙烯硫酸水合法相比,本法不用硫酸,不存在腐蚀设备问题,工艺流程简单;但丙烯单程转化率低,丙烯循环量太大,而且要求原料丙烯纯度达99.5%。为了克服丙烯直接水合法的缺点,以95%的丙烯为原料,反应温度240-270℃,反应压力14.7-19.6MPa,水与丙烯的摩尔为水过量。丙烯转化率为60%-70%,异丙醇选择性为99%,异丙烯精馏制后纯度可达99.9%以上,副产物为二异丙醚。此外,采用分子筛催化丙烯水合制异丙醇也是非常有前途的改进工艺方法。
以工业品异丙醇为原料,经吸附除水、二次蒸馏,即可得纯品。
丙酮加氢法
该方法为2005年以后兴起的,主要源于丙酮过剩,丙酮与异丙醇价格倒挂(传统上异丙醇的消费用途之一就是脱氢制丙酮)。
第三节 异丙醇的应用范围
作为有机原料和溶剂有着广泛用途。作为化工原料,可生产丙酮、过氧化氢、甲基异丁基酮、二异丁基酮、异丙胺、异丙醚、异丙基氯化物,以及脂肪酸异丙酯和氯代脂肪酸异丙酯等。在精细化工方面,可用于生产硝酸异丙酯,黄原酸异丙酯、亚磷酸三异丙酯、异丙醇铝以及医药和农药等,也可用于生产二异丙酮、醋酸异丙酯和麝香草酚以及汽油添加剂。
作为溶剂是工业上比较廉价的溶剂,用途广,能和水自由混合,对亲油性物质的溶解力比乙醇强,可以作为硝基纤维素、橡胶、涂料、虫胶、生物碱等的溶剂。可用于生产涂料、油墨、萃取剂、气溶胶剂等。还可用作防冻剂、清洁剂、调和汽油的添加剂、颜料生产的分散剂、印染工业的固定剂、玻璃和透明塑料的防雾剂等。用作胶黏剂的稀释剂,还用于防冻剂、脱水剂等。
作为色谱 分析 标准物测定钡、钙、铜、镁、镍、钾、钠、锶、亚硝酸、钴等。
用作油井水基压裂液的消泡剂,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在电子工业中,可用作清洗去油剂。油脂 行业 中,棉籽油的萃取剂,也可用于动物源性组织膜的脱脂。
第四节 异丙醇的市场需求
近两年,原本供不应求的亚太异丙醇供应能力增长超过需求增长预期,市场竞争恐将进一步加剧。据初步统计,2012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年底,亚洲地区将有总计34万吨/年异丙醇产能陆续投产。而2011年亚洲异丙醇的总生产能力才只有约80万吨,产能增幅将超过40%。
中国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异丙醇进口国,但因国内供应能力增加且下游需求低迷,进口量在逐年减少。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异丙醇进口量为10万吨,比上年缩减了15.25%;2012年前9个月中国异丙醇进口量为6.1万吨左右,同比下降10.23%。
从已公开项目来看,2012年第四季度至2013年年底,亚洲65%以上异丙醇新增产能将来自中国。
截至2013年,中国异丙醇产能估计为34万吨/年,如果这些新增产能如期释放,2013年中国这一亚洲最大异丙醇买家可能实现自给,其异丙醇供应将出现拐点。市场人士预测,2014年和2015年中国异丙醇需求增速在2%~3%。由此推算,中国进口量还会进一步减少,同时还将扩大出口。因此,一些卖家已经着手在东南亚地区寻找长期客户,并预计可能会遇到来自中国出口产品的激烈竞争。
免责申明:本文仅为中经纵横 市场 研究 观点,不代表其他任何投资依据或执行标准等相关行为。如有其他问题,敬请来电垂询:4008099707。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