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开创中欧关系新局面
——在中欧工商峰会上的主旨演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2015年6月29日,布鲁塞尔)
尊敬的容克主席,
各位工商界的朋友,
女士们,先生们:
很高兴出席中欧工商峰会。今年是中国同欧盟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中国有句古话,“四十而不惑”,说的是一个人经过40年的成长与积淀,对事物应该有更理性、更清晰的认识。中欧关系经过40载风雨历程的考验,日趋成熟稳定,正处在谋划未来、大有作为的关键时期,寄托着双方民众的无限期待。
去年,习近平主席对欧盟总部进行了成功访问,双方决定共同打造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中欧友好合作进入新时期。我这次访欧,就是为了同欧盟新一届领导人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与工商界共同探讨推动全球产能合作之道,加强双方人文交流,开创中欧关系发展新局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建设性作用。欧盟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和最大的经济体,是世界政治舞台上重要一极。中欧走在一起,为双方人民带来巨大福祉,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必将有利于世界。回顾中欧建交40年,双方关系总体保持全面稳定健康发展,我们不回避矛盾和分歧,但合作共赢始终是主流,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传统值得继承。
40年来,中欧始终能够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欧之间不存在地缘政治矛盾,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保持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符合各自根本利益。中方一直支持欧洲一体化,欧方也尊重中国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双方都主张世界多极化和文明多样性,都坚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彼此分歧。中欧关系定位从“建设性伙伴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再升格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了历史性飞跃。中国与欧盟之间已建立领导人定期会晤、战略对话、经贸高层对话、高级别人文交流等多层次交流合作机制,中欧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最稳定和最富建设性的伙伴关系之一。
40年来,中欧都致力于相向而行、互利共赢。中国和欧盟国家人口加起来占全球四分之一,经济总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两大市场交汇迸发出巨大能量。中欧政治制度理念虽有不同,但欧洲商业外交传统深厚,双方务实合作契合点很多。欧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许多先进技术,中欧经贸合作已成为欧洲乃至全球稳定增长的重要依托。去年中欧贸易额突破6000亿美元,比40年前增长了250多倍。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需求不振的背景下,这是对世界经济怎样的支撑!欧盟连续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覆盖100多个合作领域,双方战略契合度越来越高。
40年来,中欧共同促进文明对话、交流互鉴。中华文明和欧洲文明都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都具有开放包容的鲜明特质。时至今日,中欧人文交流机制和渠道日趋丰富。在欧盟的中国留学人员超过28万人,在华欧盟学生和学者超过4.5万人,24种欧盟官方语言走进中国高校课堂,300多所孔子学院和课堂遍及欧盟成员国。中欧文明对话为不同文明间求同存异、共同进步树立了典范。
面对新的复杂形势,中欧领导人应登高望远,脚踏实地,进一步筑牢双方政治互信基础。中欧应继续视彼此为和平的力量、发展的机遇。中方仍将是欧洲债券长期持有者,希望看到一个团结的欧盟和强大的欧元。中国支持欧洲通过谈判政治解决地区冲突,也希望欧盟遵循主权国家原则,支持亚洲地区和平解决历史遗留争议。今年是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欧应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
我从亚欧大陆的东端来到西端,脑海里一直在思考中欧共同发展大计。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之中,面临持续下行压力和挑战。要彻底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走出来,解决供求总量和结构不匹配问题是当务之急。近年来各国实践证明,单靠量化宽松政策是不够的,它未能解除增长乏力困局,还容易引发通货膨胀,难以传导至中小企业并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得到实惠。解决制约增长的结构性障碍,要把政策的立足点放到做强实体经济上来,对内推进结构性改革,对外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秉持同舟共济精神,不断扩大利益汇合点,开创经济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恰逢其时。发展中国家正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达国家也在实施“再工业化”,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上需求旺盛。很多发展中国家要直接购买西方高端装备和技术,但往往因价格太贵望而却步,不少发达国家高附加值产品找不到适销对路的市场。中国具有完整的工业体系,装备制造集成能力强,引进吸收了很多西方先进技术,至今不少关键设备和零部件仍然向发达国家采购。中国产品性价比好,完全可以提供较高质量和较低成本的制成品,既满足发展中国家建设需求,也能带动发达国家高端装备和技术出口。
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较快的速度提升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中端的中国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处于工业化高端和后工业化阶段的发达国家也可以拓展国际市场,全球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得到发展进步的机遇,是一举多得、三方共赢之举。整个发展中国家有几十亿人口的大市场,内需潜力巨大;中国工业规模大,产业门类全;发达国家的技术装备也迫切需要寻找出路,三方产能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比如,中国核电15%的设备、高铁30%的设备都采购自发达国家。可以说,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加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也有利于世界包容发展。
中欧作为全球两个有重要影响的经济体,有责任和义务携起手来,共同推动国际产能合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做出积极努力。中欧深化务实合作,特别是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可从四个领域取得突破。
中方愿与欧洲投资计划对接,在基础设施共建上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是国际产能合作的切入点。不少发达国家正面临基础设施改造升级。为支持欧洲交通和能源网络等建设,欧盟近期推出了投资总额为3150亿欧元的欧洲投资计划。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队伍、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拥有充裕的优质产能、完整的建材生产线和产业链,机械装备适用性强。中方有能力也有意愿积极参与这一投资计划。我们支持实力强、有信誉的中方企业参与泛欧交通网络、中欧陆海快线、新亚欧大陆桥等基础设施项目,也欢迎欧方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开展的互联互通合作项目,完全可以纳入中欧基础设施合作的大框架,不仅有利于中东欧加快发展,实现欧洲东中西部地区平衡发展,也必将有力促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中欧双方可以装备制造为重点,在第三方合作上突破。装备制造合作是产能合作的重要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相应的施工设备、机械装备,经济发展也离不开铁路、电力、通讯等高端制造装备。中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和中东欧地区开展产能合作项目,要采购欧洲国家部分装备,也要发挥自身装备制造和集成能力优势,提高技术和节能环保水平,为当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提供可靠装备。这种合作将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企业主导、商业运作、社会参与、政府推动”原则,采取合资、合作、公私合营(PPP)、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注重技术转让和职工培训。中方企业将更加重视在当地履行社会责任,愿积极吸收欧洲国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注重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与经济发展同行。
我们要面向产业投资需求,在金融合作上突破。国际产能合作说到底是实体经济的合作,金融合作应重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国外汇储备购买发达国家的债券是必要的,而如果这些资金能够更多用于直接服务实体经济,那么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一定会更快。中欧投融资合作应面向产能合作,优先支持欧洲投资计划。中方将积极考虑建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助力欧洲战略投资基金。还将扩大购买欧洲投资银行债券,充分发挥泛欧投资合作平台、中东欧投融资框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金融安排的功能,并通过丝路基金拓展与欧洲在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和金融部门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应用好7000多亿元人民币本币互换机制,发挥在欧洲的4个人民币清算行作用,健全RQFII制度,让金融合作成为双方利益融合的牢固纽带。
中欧还应在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水平上有突破。国际产能合作是开放的合作,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打造产业链,离不开自由贸易支撑。反过来,推进国际产能合作,也有助于使各国贸易和投资更加自由化便利化。中欧只要本着互惠互利原则处理好贸易摩擦等问题,就有希望实现2020年贸易额达到1万亿美元的目标。高技术贸易仍然是中欧贸易的一块“短板”,如果欧盟对华出口管制放松一小点,中国从欧进口就能增长一大截。希望欧方利用出口管制改革契机,调整放宽军民两用等产品对华出口限制。双方可加强空间技术、载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的合作,建立中欧科研与创新合作联合资助机制,在创新政策、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方面分享经验。中欧应继续扩大相互投资,去年中国对欧投资大幅超过欧盟对华投资,中国地区协调发展也需要欧方投资。双方投资协定(BIT)谈判是深化双方经贸合作的重头戏,应抓紧推进。我们还应尽早启动中欧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力争在主要经济体之间率先达成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议。
人文交流是中欧合作的重要支柱或者说“第三支柱”,与政治互信、经贸合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欧双方应充分发挥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统领作用,继续办好“中欧文化对话年”等活动,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媒体、智库、旅游、妇女、青年等多领域交流合作。这次中欧就人员往来便利化达成新共识,中方同意欧方在中国15个非使领馆所在城市开设签证申请中心,这将为双方更多的旅游、经商、留学人员带来福音。中方愿同欧盟建立中欧法律事务对话,为双方各领域合作提供法律服务。
此访期间,中欧共同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愿加强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的对话沟通,推动巴黎气候大会如期达成新协议。中国政府正在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确定了到2030年自主行动目标。我们愿与国际社会一道,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方式,重视节能环保技术分享,为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而不懈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中国经济尽管面临下行压力,但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企稳向好,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中国市场广阔,具有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我们有信心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并长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中国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不仅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增添动力,也将为各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近代欧洲著名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一书中写道:“中国人以观察见长,而我们以思考领先,正宜两好合一,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中国古代先贤曾经说过,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言必信、行必果。在座许多人都见证了中欧关系过去40年发展的辉煌历程。我们不仅要做观察者和思考者,更要做行动者和创造者。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中欧合作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相信中欧会有更加辉煌的未来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