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创下年内最高值,出口增速由负转正,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第三个月保持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11月份的经济运行积极变化累积增多,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通过这样一份“月度答卷”,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强劲的脉搏。
对于普通人而言,宏观的数据可能略显隔膜,而“身边的经济学”,更能让人感知经济的温度。“有节过节,没节造节”。就在刚刚过去的几天,“双12”的火爆,再次令外媒感慨中国人“买买买”的力量:近1000家大型购物中心、5万家超市便利店、55万家餐厅参加其中,参与商家数是去年同期的3倍;不少地方的超市、蛋糕店前早早就排起了长队,男女老少在互联网时代“赶集”……正如一位“双12”参与者所言,井喷的消费热情、火爆的“扫货”场面,即便商场外朔风凛冽,也难掩消费增长带来的暖意。
不管是“线上为王”的“双11”,还是聚焦线下的“双12”,都是经济运行良好与否的“晴雨表”。是什么激活了“购物节”这一池春水?一位企业管理者的回答,或许可以作为答案:通过移动支付,平均可以为每位顾客节省8秒的结账时间。8秒钟看似不长,却意义非凡。相比以前,付款用现金、发优惠券靠小传单、办会员卡要随身带,如今,带着一部手机就可以“想购就购”。省时、便利、快捷,带来的是消费升级换代。可以说,消费市场红火的背后,其实是移动支付等互联网科技创新引擎的轰响。
创新,不仅联通了线上线下,更在孕育新的人口红利。一位经济学家的观察,耐人寻味。在南方一些省份的农村,农民在种地之余纷纷“触网”,经营小微企业。这样一种现象,实际上意味着“农民的知识结构在变化”。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之一,那么时至今日,由知识更新带来的“新的人口红利”,成为中国经济的底气所在。一家美国媒体如此提醒西方世界:廉价劳动力“偷走”美国人就业的日子,已让位于智能手机、半导体和自动汽车的设计创新,如今中国重心已转向创新和APP的“后沃尔玛时代”。这些变化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经济正在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一个地方的转型,值得深思。“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制约、交通不便利等诸多因素,一度经济发展在全国挂末。“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形象地道出了发展的无奈。然而,借着信息化浪潮的契机,贵州却变劣势为优势,在大西南发展起了大数据产业,让大数据成为后发赶超的“助推器”。这几年,贵州的GDP增速更是持续跑赢全国水平,可谓“按下快进键、跑出加速度”。弯道超车也好,抢占高点也罢,贵州的“逆袭”,正在于点燃了创新的“导火索”。
中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在国际上也赢得越来越多的共识。今年年初,多家国际机构还在表达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担忧,而如今,包括摩根士丹利、渣打银行、穆迪等机构,却纷纷“翻多”,对中国经济前景普遍看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更是在调低世界经济增速预期的同时,调高了中国经济增速预期。预期“反转”,折射的正是中国经济走势的强劲,以及外界对中国成为全球结构性改革引领者的期待。(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