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贵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携手防治污染、共护碧水蓝天,成果显著。蓝天在增多,河流在变清,绿色在扩展,生态屏障更加坚实。其中,农业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休戚相关。过去三年,北京农科院牵头成立了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74家成员单位加入。联盟在京郊,河北张家口、承德、保定、衡水等地,围绕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和面源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农业景观营造、高效节水蔬菜生产等绿色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开展了联合攻关和示范推广,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我们研发的大白菜单粒播种技术至少可以节水50%,对坝上地区发展节水蔬菜意义重大。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技进步来推动农产品和生态环境产品双赢,拓展可能性边界。”
谈及三地生态保护中遇到的难点,李成贵认为,京津冀三地产业选择及对环境目标的要求不一致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地生态治理进程。
李成贵说,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要协调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三地应在这方面加大研究,率先探索,形成生动实践。要明确环保和经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我了解到,瑞典从1990年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20%,而同一时期,经济增长了60%。这进一步佐证了这个观点。”他建议,三地统一观念,设定更加系统全面的环保目标,统一执法标准,确保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产业在京津冀范围内无法落地。
如何创新机制,实现京津冀三地联建联防联治?李成贵指出,应探索京津冀三地跨行政区域的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利用。应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加强研究,着力从自然资源管理的角度创新制度,进行政策安排。其次,要进一步细化相关规划和法规政策,力争做到对所有生态环保问题处处有定义、处处有详尽的解释和解决办法,以便更好落地执行。此外,还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研究推进碳汇交易、水资源利用补偿、土地资源异地置换等重大问题,协调好三地的利益关系,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