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九年来东北振兴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目前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什么?
答: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九年多来,东北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11年东北三省经济总量达到4.5万亿元,是2004年的3倍,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质量和效益明显改善;重大装备自主化成绩斐然,百万千瓦核电装备、百万伏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核心装置等一大批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成功,极大提升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现代农业贡献突出,粮食产量由2004年的1446亿斤提高到2011年的2155亿斤,为全国粮食实现“八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成效显著,国企改革攻坚取得了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沿海沿边开放同步推进,利用外资大幅提高;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新农合参保率达90%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降到4.3%以下,改造城市棚户区1.3亿平方米,惠及650万住房困难群众。从总体上看,振兴战略各项政策措施的效果十分明显,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同时也要看到,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国企改革还有待深化,特别是国有林区、垦区和厂办大集体改革亟待突破;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体制机制还有待完善;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还有待加强;区域内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的结构性问题还有待解决。
问:《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的亮点、特点有哪些?
答: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十二五”时期是巩固和扩大东北振兴成果的关键时期,《规划》在强调巩固扩大振兴成果的同时,一是更加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这一主题主线。提出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要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更加注重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重要产业基地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金融、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强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强化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扩大东北地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大力推进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更加突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一动力机制。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振兴的强大动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实施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开展三江平原、松嫩平原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以及东北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点。深化沿海开放和提升沿边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支持大连、丹东、黑河、满洲里、珲春、绥芬河等扩大开放,深化中俄地区合作,设立中俄地区合作发展基金,推动黑瞎子岛加快建设对俄合作示范区。三是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坚持实施就业优先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中小企业,“十二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7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县乡两级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发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卡7500万张。全面完成各类棚户区改造任务,“十二五”期间新建保障性住房310万套。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居工程和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十二五”末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5%。建立惠及城乡居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改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问:“十二五”期间东北振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十二五”期间要抓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建设富裕美好新农村。巩固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提升传统工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区域创新能力。三是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加快重点经济区发展,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加大对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四是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培育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接续替代产业体系,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转型。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五是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形成比较完备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推进信息化建设。六是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的生态保护,加大对重要草原、湿地、黑土地的保护和修复力度。强化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七是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增加群众收入,确保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加快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八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推进国有企业、国有林区和国有垦区改革,破除制约东北振兴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设向东北亚开放的重要枢纽。
问:东北地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和农牧业生产基地,请问“十二五”期间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
答: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十二五”期间东北地区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首要目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一是加快推进粮食增产工程建设。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范围,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东北地区建成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重要的畜禽水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二是不断完善农业基础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型农业,实施“节水增粮行动”。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和布局,促进农机农艺结合、机械化与信息化融合;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粮食仓储物流设施。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性技术和基础性技术,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四是坚持和继承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引导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发挥黑龙江等垦区的引领示范作用,扩大“场县共建”合作的范围和领域。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问:东北地区是传统的老工业基地,请问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什么?
答:发展改革委负责人:“十二五”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推进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原材料工业,积极发展特色轻纺工业。支持企业联合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对东北振兴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到“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东北地区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完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壮大东北特色文化产业,提高服务业比重。
问:近年来,中央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支持力度,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很大进展。下一步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新的考虑?
答: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培育多元接续替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批接续替代产业集聚区。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扩大就业,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和项目建设对就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二是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加强资源型城市矿山生态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支持在阜新、抚顺等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试点。完善资源型城市功能,优化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三是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补偿、衰退产业援助机制和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加快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开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
问:“十二五”期间东北振兴在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上有哪些考虑?
答: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注重强化主体功能区定位。合理划定主体功能区,实施分类管理的区域和投资政策,差别化的产业和土地政策,优化发展辽中南地区、沈阳经济区,重点开发哈大齐工业走廊、牡绥地区和长吉图经济区,严格限制开发农产品区和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自然保护区等区域。优化区域和产业发展布局。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等重点经济区加快发展,推进东北东部地区经济一体化。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形成若干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的城市群,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建设重要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集群。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水平,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引导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实现省(区)间跨行政区域的经济联合。加大对特殊地区的扶持力度。深入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和革命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