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就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答记者问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和单位,正式发布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增强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记者就《规划》有关情况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
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为什么还要编制“十三五”时期的《规划》?
答: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我国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形势要求、目标任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迫切需要制定一个新的规划,进一步阐明新时期设施建设的战略意图。
制定《规划》的目的可以概括为四个“新”。一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新部署,引导各方面统一思想和行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运行和管理等方面的决策部署,推动设施建设和发展。二是顺应世界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前沿方向和国家战略必争领域,加快对设施建设发展作出适度超前的规划,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三是落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新任务,对“十三五”时期设施探索预研、筹备论证、启动建设、完善提升等作出系统安排,强化设施建设与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三步走”战略的时序衔接,把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落到实处。四是落实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新要求,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设施建设推进、运行管理、开放共享和成果产出等改革任务作出系统设计和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设施建设运行的科技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需要指出的是,《规划》是根据新形势新要求,对《中长期规划》进行必要的深化,对“十三五”既定任务及时进行调整更新和具体化,在探索预研、筹备论证、启动建设、完善提升等阶段任务安排上,都与《中长期规划》有很好的衔接。
问:近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都取得了哪些重要进展?
答: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引领支撑作用。
总体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技术更先进、体系更完整、支撑更有力、产出更丰硕、集群更明显”的发展新态势。技术更先进表现在越来越多的设施技术水平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比如,去年9月,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受到国内外的高度赞誉,入选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新年贺词。布局更完整表现在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科学等我国设施建设的传统优势领域得到巩固和发展,工程技术、地球系统与环境科学等薄弱领域明显加强,为更多学科向世界先进行列迈进创造了条件。支撑更有力表现在设施支撑完成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药创制、大型客机研制、核心电子器件研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国家重大任务,解决了高速列车研制、农作物基因改良等一系列重大科技问题,推动了我国高能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结构生物学等领域部分前沿方向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在支撑科技跨越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越来越明显。运行更高效表现在设施管理运行更加规范,开放共享水平显著提高,集群化、集约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技术综合集成,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力地保障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
问:《规划》确定的“十三五”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规划》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结合《中长期规划》和设施建设发展实际,确定了“十三五”时期推进设施建设的指导思想,即: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支撑重大科技突破为目标,以健全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机制为保障,瞄准科技前沿与聚焦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统筹设施布局与推动重点突破相结合、推进设施建设与提高产出效益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动态调整;循序滚动实施,加快建设完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升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为了确保上述指导思想落到实处,我们还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推进设施建设的4条原则。一是突出前瞻引领,强调在科技发展前沿方向和关系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度超前规划设施建设任务,以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二是支撑战略需求,强调在有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事关长远和全局的科技战略制高点和改善民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社会领域,加快建设一批设施,以支撑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形成独特优势。三是遵循科学规律,强调在较长时间周期内循序安排探索预研、筹备论证、启动建设、完善提升等阶段任务,以更加符合设施技术难度大、系统复杂性高、科学寿命长、兼具工程和科研双重属性等设施建设特点。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高效的投入机制、动态调整的推进机制、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机制、高效灵活的管理机制,以进一步提高设施建设和运行的效率效益。
问:《规划》提出了哪些发展目标?
答:《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设施建设和运行总体技术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运行和使用效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批设施的技术指标居国际领先地位;薄弱领域设施建设明显加强,优势方向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支撑前沿科技领域开展原创性研究的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形成以开放共享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符合设施自身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管理制度。设施整体国际影响力和地位显著提高,为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支撑,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规划》还从设施总量、领域分布、支撑能力、人才集聚、成果产出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设置了一些具体的目标,以期既体现国家战略意图,又反映设施建设实际需求,既体现总量变化,又反映学科领域布局优化,既体现设施建设技术水平,又反映科研产出能力。设置这样的指标,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各方面做好设施建设、运行、管理、开放等方面的工作,让设施建设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再上一个大台阶。
问:《规划》中为什么只列10个优先项目,是如何遴选出来的?
答:确定优先项目既是确保《规划》可实施、可操作的需要,也是遵循设施建设发展规律的结果。任何一个设施的研发、设计和建设周期都很长,技术难度都很高,资金投入都很大,我们只能分轻重缓急,优先安排国家战略需求迫切、科学意义重大、已经过充分预研、项目工程实施条件成熟的建设任务,数量上必然不会很大。在优先项目遴选过程中,科技界的专家们和有关部门也建议“十三五”新建设施的“摊子”不要铺得太大,应集中有限目标、力求形成重大突破。为此,我们在综合权衡各方面因素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十三五”时期国家优先布局10个建设项目。
为了确保优先项目遴选择优在科学、公开、公平、公正进行,我们专门制定印发了《规划》专家组成员名单、编制工作方案、建设需求遴选原则和评审规则等三份文件,并指导督促各方面严格按照这些文件要求来执行。项目择优遴选经过了领域专家组初选和总体专家组综合评审两个环节。在初选阶段,我们广泛征集了各方需求,各单位根据《中长期规划》中明确的“适时启动”或“探索预研”项目安排,及时研究和提交“十三五”项目建设需求;7个领域专家组按照建设需求遴选原则和评审规则,逐一对各单位提交的建设需求进行择优,共计推荐了20项进入综合评审阶段的建设需求。在综合评审阶段,总体专家组进行了投票,确定20项建设需求的择优排名。我们充分尊重专家们的意见,在《规划》中将投票排名前10位的建设需求列为优先项目,将排名11-15位的建设需求列为滚动调整的“后备项目”。
问:《规划》为什么要提出建立“滚动实施、动态调整”的机制?
答:设施建设具有复杂程度高、影响因素多和建设周期长等特点,虽然专家们在遴选优先项目时都已经考虑了技术储备和准备条件等因素,但在项目前期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也有可能受一些不可预见因素或发展形势需求变化的影响,出现建设条件无法得到落实、技术路线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建设必要性紧迫性大大降低等问题,造成项目不能如期启动甚至需要中止。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对优先项目采取动态调整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目前科技界和产业界对设施建设的需求十分旺盛,在“十三五”期间保持设施建设总量和既定工作进度也十分必要,这也是《规划》中列出“后备项目”的原因。
为此,《规划》中提出在10个项目建设总量的不变的情况下,采取“滚动实施、动态调整”的机制,若出现优先项目确需中止的情况,择优从“后备项目”中进行“补位”。初步考虑,我们将在2018年组织一次优先项目准备和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届时将对不具备建设条件、无法按时开工的项目调出规划,并通过专家综合论证程序,及时从“后备项目”中择优替补。
问:如何保障《规划》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
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我们认真总结了“十二五”以来推进设施建设所取得好经验、好做法,也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我们在规划中明确了确保目标任务实现的4方面具体措施。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建立优先项目动态调整机制、充实完善专家工作体系等措施,推动形成设施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是保障资金投入,通过引导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大建设和科研资金投入、强化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建立设施退役机制等措施,既为设施建设运行提供充足的资金,也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凝聚优秀人才,通过制定与设施发展相配套的人才计划、建立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制定专门的考核激励办法等措施,打造高水平的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和工程管理人才队伍。
四是促进国际合作,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大设施建设、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措施,提高我国设施建设、运行的技术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