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信息检索:
农业政策 | 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府规划 > 内容

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

网址:www.chinagdp.org 来源:资金申请报告范文发布时间:2019-02-02 08:50:05
       一、现状与需求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
       1. 国际林木育种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良种可以带动一个产业。2013年全球林木种业年产值在1000亿美元左右,全球林木种业前十强企业已占世界56%市场份额,市场份额快速递增。全球已形成了以美国、中国、欧洲和澳洲为代表的4个世界林木育种研究中心,其中美国和中国的林木育种工作最为活跃。欧美等林业先进国家通过建立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的各种林木育种联盟或协作组织,形成了政府投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企业投资种业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分工合理、配合密切的先进种业创新体系。
       国际上常规育种仍然是林木育种的有效手段。林业发达国家更加注重种质资源表型和遗传评价及特异资源的挖掘利用,构建了完善的核心种质。主要造林树种长期育种已进入高世代阶段,通过杂交育种、多性状聚合育种等技术,良种的遗传增益不断提高。美国火炬松遗传改良已进入第4代育种阶段,材积遗传增益从第1代的10%提升至第3代的35%;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辐射松已完成第3代改良,主要采用以提高遗传增益和保持遗传多样性为目标的滚动向前育种策略。林木育种正向高产、优质、高抗等多目标方向发展,提高育种效率已成为林木育种理论和技术发展的核心主题。
       以分子设计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为核心的现代林木育种技术推进了速生优质高抗林木新品种的定向选育进程。完成了杨树、火炬松、云杉、桉树等多个树种基因组测序。耐盐、抗虫等一批转基因林木新品系正在开展安全性试验。建立了火炬松和云杉等树种成熟的体细胞胚胎发生技术体系,实现了林木新品种的规模化繁育。林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性状早期鉴定技术在提高林木育种效率、缩短林木育种周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种业企业成为种业技术创新和投资主体,跨国种业企业拥有大多数种业知识产权,占据大部分林果花卉种业市场。
       2. 国内林木育种发展现状
       我国开展了主要林木的长期育种研究,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由2002年的20%提高到60.8%。在主要林木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和育种群体构建、新品种创制和高效繁育、生物技术育种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截止2014年底,收集保存种质资源16万份,审(认)定林木良种4842个,其中国家审定348个,获新品种权658件,获国家级奖励141项和省部级奖励1200余项。
       目前,我国松、杉、杨、桉等速生用材树种的遗传改良进程相对较快,其中马尾松和杉木已分别完成第2代和第3代遗传改良。鹅掌楸、楸树、红锥、木荷等主要珍贵树种和木麻黄、樟子松、刺槐等生态防护树种的育种研究全面启动。油茶、核桃、枣、杜仲、油桐等经济林树种按不同产区育成一批优质高产良种。观赏植物获新品种权548件,初步打破了国外对月季、菊花等花卉品种的垄断局面。完成了毛竹、簸萁柳和梅花等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杨树、桉树、白桦等木材形成和抗逆相关的功能基因。落叶松和鹅掌楸等体细胞工程、轻型基质容器育苗等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我国林木育种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常态下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高产、低耗、高抗林木新品种,我国现有良种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与林业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林木育种主要集中在少数造林树种,很多乡土珍贵树种和生态树种良种选育工作滞后。主要速生用材树种突破性品种少,生产上应用的人工林树种蓄积量平均为每公顷35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高抗生态树种和优质丰产经济林新品种缺乏,优异园林植物主要依赖进口。
       多数树种没有系统开展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和核心种质构建,亲本选配、早期选择、种子园高产稳产等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突破。主要人工林树种基因组测序尚未开展,遗传基础研究滞后。林木长期育种基地建设薄弱,区域测试基地缺乏。林木种业的商业化机制尚未建立,技术经济政策体系尚不完善,企业参与育种很少,高水平领军人才不足,人才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二)我国对林木育种的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办发〔2013〕109号文件提出“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制定主要造林树种、珍贵树种等林木中长期育种计划”,为我国林木种业和种业科技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1. 林木育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础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仍然非常脆弱,森林覆盖率仅有21.63%,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荒漠化土地面积262.37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3.11万平方公里,盐碱化面积5.1亿亩,风沙海岸线长度6830公里,在拟新增造林的6亿亩宜林地中,干旱、半干旱和盐碱等立地质量差的占67%,造林难度大。我国森林质量不高,低产低效林较多,质量好的森林仅占19%,生态功能好的森林仅占13%。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实施国家重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今后将主要集中在困难立地造林以及低产低效林改造。因此,迫切需要选育抗干旱、耐盐碱、抗病虫等林木新品种,以修复生态环境,增加森林功能,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提供支撑。
       2. 林木育种是保障木材安全的核心举措
       我国虽有46.8亿亩林地,却是个木材严重缺乏的国家。我国木材消费总量2013年达到5.22亿立方米,成为全球第二大木材消费国和第一大木材进口国,2014年木材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据估计,到2020年我国木材需求量将达到8亿立方米,总需求缺口将达4.5亿立方米。2016年起,我国对天然林实施全面保护,意味着我国每年从天然林获取的5000万立方米左右木材必然向人工林转移。随着世界主要木材生产国对木材出口的限制和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加,木材进口日益趋紧且不可持续。木材供给安全已经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因此,通过选育高产优质林木新品种,能够提高森林生产力,增加木材供给,为保障国家木材安全提供支撑。
       3. 林木育种是加强粮油安全的重要切入点
       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刚性短缺,面临着严峻的粮油安全形势,尤其是食用植物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针对木本油料生产,2008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食用植物油产业健康发展 保障供给安全的意见》的文件;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全国油茶产业化发展规划》;2015年1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建成800个油茶等木本油料重点县,2亿亩木本油料林,产出木本食用油150万吨左右。木本粮油产量不高,难以满足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持续增长的需要。因此,通过选育高产优质高抗木本粮油新品种,能够提高木本粮油产量和效益,促进木本粮油产业发展。
       4. 林木育种是增强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驱动力
       种业已成为国际农林业竞争的战略高地,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种业科技水平,发达国家对全球农林业市场的主导权就是建立在强大的种业科技基础之上。但我国现有林木良种和新品种数量与质量总体上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林业生产的需求,大部分树种缺乏突破性的新品种。我国松杉人工林每年以新增450多万亩的速度发展,到2020年将建立7050万亩松杉大径级木材战略贮备基地,为此每年要培育松杉各种遗传改良苗木10亿株以上,急需提供大量新一代速生、优质、高抗松杉良种种苗。很多国际林木种业企业加紧布局抢滩中国市场,这也促使我国必须加强主要林木育种创制,做大做强我国林木种业,提高我国林木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国办发〔2013〕109号文件要求,以促进绿色增长、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木材安全、粮油安全为目标,以现代林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组织实施六大育种攻关工程,加强育种基础建设,构建涵盖全产业链的林木育种技术体系,加强政策扶持,稳定资金投入,显著提升林木种业科技创新能力、良种竞争能力和供种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我国林木种业发展水平和种业国际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 立足发展需求,明确战略布局
       依托国家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战略需求,立足现有林木种业发展特点与育种资源基础,结合区域特点和功能布局,分类定位速生用材林、珍贵林、经济林、观赏林、生态林和竹林等不同林种的种业发展目标,分类施策,整体推进我国林木种业建设,满足国家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2. 完善创新体系,实现重点突破
       针对林木种质资源利用、新品种创制、规模化繁育和骨干企业培育等林木种业的产业链延伸关键环节,合理配置优势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平台、财政和企业资金等社会资源,重点突破产业瓶颈,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规模化制种产业的市场化发展。依据林木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趋势,深化细胞工程育种、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学科前沿研究,创新以重要树种或模式树种为载体的林木育种基础理论,突破林木育种关键技术。
       3. 实现长短结合,保障稳步发展
       在充分考虑林木育种的长期性、公益性及林木种苗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等特性的基础上,合理布局和规划林木育种队伍、种质资源储备、育种基地、品种选育程序、产业体系和运行机制、培育本土龙头种业企业等方面,既满足以现阶段林业产业发展为着眼点,又同时兼顾应对气候变化等社会发展的长期需求,不断推动林木良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1. 总目标
       针对我国林木种业科技发展需求,创新林木种业的机制与体制,构建我国林木育种协同创新技术体系,提升林木新品种创制的理论和技术水平,全面改善林木育种研究和成果转化的平台条件,组建一批林木长期育种团队,培养一批林木育种国际领军人才。到2025年,提出若干重要林木育种基础理论,创建一批技术体系,实现重要林木良种的产量比“十二五”提高15%以上,主要造林树种林木良种使用率达80%以上,建立国家长期林木育种科研试验基地60个,林木育种的综合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跨入国际先进行列。
       2. 具体目标
       (1)技术创新到2020年,实现主要林木树种多世代育种、杂种优势、重要产量与质量性状的调控机制、分子辅助育种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突破,构建较完善的现代林木育种体系。完成5个重要林木树种的全基因组遗传解析,构建林木育种群体30个以上,审定良种300个以上,获得新品种权500个以上,获得专利50件,制定标准150项以上。
       到2025年,重点实现林木种质创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以及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技术跨越。完成10个重要树种全基因组遗传解析,构建林木育种群体50个以上,审定良种500个以上,获得新品种权800个以上,获得专利100件,制定标准300项以上。
       (2)推广应用
       到2020年,林木良种的年繁育能力达20亿株以上,主要速生用材、珍贵用材、生态抗逆、经济林和观赏树种造林良种使用率达75%以上。
       到2025年,林木良种的年繁育能力达30亿株以上,主要速生用材、珍贵用材、生态抗逆、经济林和观赏树种造林良种使用率达80%以上。
       (3)能力建设
       到2020年,培养林木育种领军人才10名以上,林木长期育种创新团队30个以上,培育“育、繁、推一体化”林木种业企业5家以上;新建国家级林木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长期林木育种科研试验基地30个。
       到2025年,培养林木育种领军人才20名,林木长期育种创新团队50个,培育“育、繁、推一体化”林木种业企业10家;新建国家级林木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长期林木育种科研试验基地60个。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管理
       开展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树种、观赏植物、生态防护树种、竹类植物的种质资源调查和收集,研发基于表型和分子标记的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评价技术体系,系统分析评价主要林木树种遗传多样性、生态适应性和利用价值等,构建种质资源信息系统和基于GIS的监测管理平台。按地理生态类型区建成国家及省级异地保存库和设施保存库,完善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服务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林木遗传资源获取惠益分享制度。
       (二)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种苗培育
       开展林木重要品质和抗逆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和形成基础、林木重要功能基因解析及调控机制、林木杂种优势和倍性优势形成机理等林木育种基础理论研究,发展高效育种理论与技术策略。加强早期选择、聚合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育种及分子设计育种等新技术研究,创新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主要林木现代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针对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树种、观赏植物、生态树种、竹类植物等树种,开展产量、品质和抗性育种,选育一批速生优质高抗林木新品种。
       (三)加强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
       加强林木良种种苗的高世代种子园营建、无性系嫁接、种苗脱毒繁育、体胚发生、轻基质容器苗产业化生产和种子丰产、种子加工储藏、种苗安全储运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全面提升良种生产和育苗技术水平,提高良种使用率。建立高效的种苗生产技术标准和林木品种DNA指纹遗传鉴别制度,加强林木种子种苗监测,完善林木种苗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种子种苗市场。完善林木良种区域化试验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林木良种区划体系,建立林木良种区域性推广应用标准化技术体系。
       (四)强化林木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重点建设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树种、观赏植物、生态树种、竹类植物的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林木育种创新平台。在我国不同地带建设一批林木长期育种基地、良种区试基地、良种基地等林木育种试验基地。培养一批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杰出青年科技骨干为核心的林木育种人才队伍。重点聚焦主要树种的育种技术体系,设立首席科学家制度,建立国家级林木育种创新团队。
       (五)促进种业产业发展
       建设林木良种多元化、规模化生产供应体系和林木良种信息服务平台。根据树种特性和区域需求,建立国家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和企业结合的林木良种生产与繁育基地。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林木种业企业,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鼓励林木种业企业整合现有育种力量和资源,构建林木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延伸种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拓宽上下游产业发展空间,加强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品种研发、繁育与示范、生产与加工、销售、运输与服务体系。

       四、种业科技工程
       (一)生态抗逆树种育种工程
       任务目标:针对主要生态林树种,开展基础研究、技术体系研发和基地建设,促进生态型抗逆新品种创制与良种推广。
       到2020年,建设生态树种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3个,构建育种群体5个;审定良种20个,获得新品种权20件;获得专利5件;制定标准10项;繁育良种苗木2亿株以上。
       到2025年,建设生态树种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3个,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库3个,构建育种群体10个;审定良种50个,获得新品种权40件;获得专利10件;制定标准20项;繁育良种苗木4亿株以上。
       (二)速生用材树种育种工程
       任务目标:针对速生用材树种育种工程,重点开展遗传基础、优异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育种关键技术、种质创新和良种选育研究。
       到2020年,建设速生用材树种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8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5个;完成3个速生用材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育种群体10个;审(认)定良种60个,获得新品种权80件;获得专利10件;制定标准30项;繁育良种苗木5亿株以上,良种使用率达75%以上。
       到2025年,建设速生用材树种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15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10个;完成5个速生用材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创建育种群体20个以上;审(认)定良种80个,获得新品种权150件;获得专利20件;制定标准30项。繁育良种苗木10亿株以上,良种使用率达80%以上。
       (三)珍贵树种育种工程
       任务目标:围绕国家珍贵木材战略资源培育,针对主要珍贵树种,开展基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
       到2020年,建设珍贵树种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8个,建立国家级种质资源库5个,完成2个珍贵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育种群体10个;审(认)定良种60个,获得新品种权100件;获得专利10件;制定标准30项;培育优质苗木3亿株以上。
       (四)经济林树种育种工程
       任务目标:以支撑我国经济林产业全面升级为目标,针对木本油料树种、木本粮食树种、林药材、水果类树种等主要经济林树种,突破核心种质构建、品质改良、砧木工程化快繁等关键技术,构建我国经济林现代育种体系。
       到2020年,建设经济林树种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6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5个;完成2个经济林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分区域构建育种群体5个;审(认)定良种90个以上,获得新品种权150件以上;获得专利10件;制定标准30项;繁育良种苗木3亿株以上,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和育种能力的经济林良种繁育产业化示范企业5家。
       到2025年,建设经济林树种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1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10个;构建育种群体10个;审(认)定良种150个以上,获得新品种权200件以上;获得专利20件;制定标准60项;繁育良种苗木6亿株以上,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技术和育种能力的经济林良种繁育产业化示范企业10家。
       (五)观赏植物育种工程
       任务目标:围绕观赏植物种业产业链关键环节问题,针对观赏植物,开展基础研究、育种技术研发和制繁种技术创新。
       到2020年,建设观赏植物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3个、国家级种质资源综合库3个;完成1种观赏植物的全基因组测序;审(认)定良种50个,获得新品种权150件;获得专利10件;制定标准40项;繁育观赏植物新品种或良种5亿株以上。
       到2025年,建设观赏植物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5个、国家级种质资源综合库3个;审(认)定良种100个,获得新品种权250件,育种效率提高30%,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0%;获得专利20件;制定标准80项;繁育观赏植物新品种或良种10亿株以上。
       (六)竹类植物育种工程
       任务目标:针对材用竹、笋用竹和观赏用竹,开展基础研究、良种选育、良种繁育和规模化生产技术创新。
       到2020年,建设竹类植物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2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2个;审(认)定竹子良种20个,获得新品种权20件;获得专利10件;制定标准10项;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0个,繁育良种种苗2亿株以上。
       到2025年,建设竹类植物国家级长期育种基地5个、国家级种质资源库4个;审(认)定竹子良种50个,获得新品种权40件;获得专利20件;制定标准20项;建设良种繁育基地15个,年产良种竹苗4亿株以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优势资源
       加强国家各部门的协调与合作,统筹科技资源,引导各类资源要素优先向林木育种工作聚集,加强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形成部门合力。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林木育种工作在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性,把林木育种作为推动现代林业建设的核心动力来抓,围绕速生用材树种、珍贵树种、经济林树种、观赏植物、生态树种、竹类植物等种业科技工程,建立领导重视育种的工作机制和组织机制,明确工作目标,研究具体办法,扩大林木良种补助范围,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完善体制机制,推进科技创新
       深入落实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切实保护育种人合法权益。搭建专业化的种业交易平台,推动成果商品化、股权化和高效转化。优化企业参与育种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培育以高新技术为主体的创新型林业科技企业,支持企业加强育繁推一体化经营,适时推进林木种苗政府采购政策和后补助。鼓励良种基地向企业开放,允许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企业。建立适用于从事林木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人员的科学绩效评价体系,激发技术创新活力。完善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机制,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成果转化和开展科技服务,从事商业化育种。积极探索“工程+基地+企业”、“科研院所+高校+龙头企业”等现代林木育种技术集成与示范转化模式。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法制保障,加大执法与监督力度。
       (三)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稳定支持
       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是林木育种工作的重要保障。明确政府间林木育种事权和责任划分,全局性、战略性的育种工作由中央政府统筹部署,区域性、局部性的育种工作由地方政府重点安排。对于公益性、前瞻性、基础性的育种工作,建立国家财政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逐步形成林业育种科技项目一次立项、长期支持的稳定模式。加大对林业育种基础理论研究、种质资源保存、长期稳定的育种基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创新平台建设与维护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对于具备产业化、商业化前景的良种培育和扩繁推广工作,逐步建立商业化育种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投融资机制作用,对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要求的林木育种企业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探索建立林木育种基金,鼓励林木种业发行种业债券,加强政策性保险,引导和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林木育种产业。重点加强对生态脆弱区林木良种繁育与推广的资金支持。加强人工林良种补贴力度,扩大经济林良种补助范围,建立补贴补助标准与物价水平相联动的投入机制。
       (四)鼓励协同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
       围绕重要林木育种产业的发展需求,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产学研合作组织;鼓励企业出资到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研发平台,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到重点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促进多方利益主体在研发、示范、商业化等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深度合作;鼓励以项目为纽带,以委托研发、技术转让、产学研联合攻关等形式开展技术合作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与共享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系列的政策咨询、项目立项、动态跟踪和督查管理等服务,实现种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链式整合。
       (五)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国际合作
       加大林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依据主要树种或主要产业链环节,整合全国优势力量,培养和造就一批林业科技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基层林业科技骨干;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合理流动机制;增加对基层育种工作者、一线工作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基层育种技术人员待遇,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育种单位工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优良种质资源、先进育种技术和种业装备制造技术;引进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鼓励联合国外科研单位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或共建创新平台,推进国际合作联合创新;鼓励国内优势林木育种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外市场,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林木育种科研和种子生产经营合作,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体系,提高我国林木育种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5年)
下一篇: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5年)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中政国宏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单位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国宏大厦23层

邮政编码:100038

开户银行:北京建行万丰支行

银行账号:1100 1042 4000 5300 6848

联系电话:010-65067990  65067996

图文传真:010-65067996

单位信箱:vip@chinagdp.org